五、标本中气与病理
* m3 q' G$ W c6 N9 H- P6 g7 M
3 V' a4 {$ P" x" ?1 h" M) u6 ` v/ e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既受六气之益,又受六气之害,天之六气变化相移,如化非其时,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胜复太过不及之变。这种变化如果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便形成了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由于六淫有太过不及之异,人体脏腑经脉阴阳又有偏实偏虚之别,所以疾病的发生是变化多端的。其基本规律是:“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素问·至真要大论》)。( L9 L0 r- b( a3 q& w4 M
, ] s% F$ i% m8 \ {! z a
六经气化论者,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了六经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机制,论述了六经病的证治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六经气化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六经之为病,即六经气化之病。如:太阴本湿而标阴,中气为阳明燥金。其标本同气,故邪伤太阴则病从本化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脾虚湿盛之征。其中见之阳明燥金亦被其所化,就出现吐泻等症的湿化之候,此为病生于本者。: z# c! Q. s1 M6 N# i
7 `6 _) G- L1 G 少阴本火(热)而标阴,中气为太阳寒水。其标本异气,故邪人少阴则病有从本化热和从标化寒之别。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无热恶寒、渴喜热饮、心烦、吐利、脉微细等兰派阳虚之象;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一派阴虚之象。此为病生于本生于标者。1 \: N4 E1 ?( F2 E6 z- }( H
* h6 S% A" u, V9 |+ L
阳明本燥(阴)而标阳,中气为太阴湿土,其标本异气。因金遇土则从湿化,故其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出现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大便初硬后溏等中见阴湿之候。但是,阳明病并不一定完全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发展,因为太阴脾与阳明胃同居中州,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以维持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阳明病的病理特点:阳明病易从燥化,临床上以从本化燥的燥化证为主。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论》)。此为病本应生于中气又非完全生于中气者。
! b7 Q3 V! v1 j" L8 ]5 E5 H . Z: L9 D- m# |
上面我们以太阴、少阴、阳明为例,用标本中气的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病理变化。其他各绎的气化为病,率皆如此,不一一赘述。总之,标本中气理论提示了六经为病的病理特性及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一般说来,三阻中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为阳证。病在三阳表示人体正气亢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三阴中以太阴人里尚浅,少阴人里已深,厥阴人里尤深。其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为阴证。病在三阴表示人体正气衰减,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受邪相同而病证属性判然不别,这也是标本中气变化不同使然。
3 n/ z# w6 j: z3 { * E* M+ Y4 I6 t9 y& U
必须指出,脏腑经络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表现。因此,脏腑、经络、气化三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明乎此,方得六经气化学说之真谛,才不至于把标本中气理论当成刻板的公式,方能正确地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去阐明生理病理现象。
, F9 h- m$ I4 K: f
, v) ^& @) o/ |; s5 \$ a0 a, O5 o六、标本中气与治疗
0 U- |- o+ Q, W s" k) m. V" W % P: s( f* A! l8 g
六气(淫)之邪感人虽同,但是由于人之禀赋各异,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故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而生病各异。所以,在临床上就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而辨证施治。
/ j$ P1 M! e* m/ q ~0 d. U " W# x/ M% t! l1 U
(一)生子本者,求之于本
8 @5 K. ^) p3 b# J& F 9 a3 K" Q8 B' |1 O# N
太阴湿土,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所以病人太阴,邪从本化,则出现中阳不振,寒湿内阻之候,故用理中丸(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而治其本。如是脾阳得运,寒湿既除,中土有权,升降复常,诸症自愈。即病生于本,就求之于本。1 w: u4 p5 O/ z+ S( z$ }
: R: L2 i% z) k. C, r
(二)生子标者,求之子标
0 f$ Q" {9 F+ i0 U
( A# _3 p& Q" o x 少阴君火,本热而标阴。病人少阴,其标本有水火阴阳之别。若病邪从本化热而为少阴热化证,属少阴阴虚火旺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病从本化,故治之于本。如病邪从标化寒而为少阴寒化证,则治宜扶阳抑阴,以四逆汤回阳救逆,附子汤温经扶阳、除湿止痛,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等。病生于标,就求之于标。 ^6 U6 k' B a( e+ d8 _
# X# T0 Y: M* h, ` (三)生于中气者,求之于中气5 S/ Z, R& t0 F' g, `2 N0 C
, v' I* j8 J" }# F7 V. A' q/ s 太阳中见之气为少阴。太阳病外邪久羁,或汗下失宜,均可导致病从中化之候。如下后复汗,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而致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之阳虚烦躁证,是阳虚阴盛,阳为阴格,病势重急,阳气将脱之象。病在少阴,性属阳虚。故急用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姜、附辛热,急复其阳,附子生用,其力更锐。其方类似四逆,然而不用甘草,其势尤猛,浓煎顿服,则药力集中,较之四逆收效更速,单捷小剂,其力精专,有单刀直人之势。病生于中气,就求之于中气。( w p, L V ]4 I
7 K" ]0 r' l0 G
(四)生于标本,标本兼施( W0 z7 d/ I. |. o. @6 i: {
% l5 _( b1 H: x2 c8 S: U. A
太阳本寒而标阳,其病从本化寒,从标化热,若病既生于本,又生于标,则标本同治。如太阳伤寒,兼有里热之候的大青龙汤证。太阳表寒证是病生于本,发热烦躁为病生于标,是标与本俱病,故大青龙汤用麻黄汤加石膏、姜、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而标本兼顾,表里双解。) s ]8 h. @9 x4 j( L3 L
" x; G9 v0 b( [0 |1 w5 G: I: X 总之,标本中气的治法,无论取标本或取中气,只要是病之所在,就是治之所施。不论是治标、治本还是治中气,不论是从治、反治、逆治、正治,都是针对着疾病的主要矛盾而采取的不同方法而已。要之,“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素问,至真要大论》)。
) z! L# `, x( p1 v# Y) ]9 h"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