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帖子
- 1991
- 精华
- 43
- 积分
- 3668
- 学习进度
- 3668 点
- 累积成绩
- 91 点
- 学术经验
- 1 点
- 性别
- 男
- 来自
- 五味堂
- 注册时间
- 2006-8-6
|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6-25 19:12 只看该作者
七、常见病系列
: y( t8 [& A% M, | 感冒:
: l$ t; R/ h4 t6 ?5 ?$ Y, n* `( S l6 _1 x# Y, x. N
1、飞扬穴:针刺1.5——3寸,行泻法,有针感起针或留针20分钟。
9 _7 X/ I4 O/ g! A( {8 o1 o0 M9 O$ Q
本穴在足之外踝上方七寸之处,当腓肠肌的外缘,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膀胱经承接着小肠经的脉气,起于目内皆(睛明穴),自头先行至足,所以飞扬穴的疗效可以上达目部。络穴大多适用于清热开郁,所以本穴是治头面五官部热病的有效穴。而上病下取的远导针法,主要是为了引火下降,因此对感冒、鼻塞、头痛、发热着每刺必效,没有条件针刺的指压也可取效。
% q3 t3 i* e4 X4 B4 i: n+ i
9 W5 W8 R! ~8 D4 p2 p 上法应用于属血热上攻所引起的实症。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泻络远针”的方法,大都适用于火热、风邪、气结、血瘀和一切雍闭有余的实症。
4 Z0 O7 D7 h3 l( I+ R# B4 P' q1 K, l8 e
此法我临床常用。小儿感冒发热,只需用伤湿膏帖涌泉、飞扬二穴,无需服药,十愈七八。
( B4 g* ^( J P+ j$ p! J# `; [9 A4 a% G
对于鼻塞确实很有效,按压即可。( R: I) h+ ], o2 o+ y$ K
% _; O2 B# L @( U+ Y" t
2、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4 s( O: g" u5 A! K* F
5 ^: l& ^. O9 v3 v0 |" g Y
风寒感冒:用平常的卫生纸纵向一撕15厘米长,用手搓成两个纸捻,要稍有点硬度,同时插入鼻孔,纸捻尖要贴着鼻内上壁,这样刺激性会较强。如果已感受风寒,自然就会打喷嚏,喷嚏的多少,取决于你感受风寒的程度。打了几个喷嚏后,头会略微出汗,这时风寒已去。
$ N5 k4 T( l- z9 d, [' q+ q' {% a( \6 y
退烧:吴萸、面粉等量,鸡蛋清调成小饼,敷涌泉穴,以退烧为度,无副作用,这样即可引火下行又可退烧。以退烧为度,无副作用,此法对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效果良好。
6 e0 ^. M* c9 ~
: S6 T% N2 v* U) H 慢性咽炎:鱼腥草液,复方丹参液各4毫升,加生理盐水20毫升,雾化喷入咽喉,每日数次,连用七日,有特效。& W- e( ]3 w& M/ \) E
( O( `+ t! m- `# G: D4 L 扁桃体发炎:用大黄20克研末,每次5克用食醋或茶水调成泥,摊于白布上,贴敷脚心,包扎8小时即可,连续用3——4次。可清热泻火,釜底抽薪,治疗多例,特效。3 i; _5 \+ C. W4 \
4 L1 J2 y& b8 n& ]8 q& Y
长期咳嗽,干咳、无痰,夏天症状好点:杏仁10克、桃仁10克、白胡椒15克、细幸、6克、白芥子6克,上药研末,取3克蛋清调膏,外敷涌泉穴,纱布包裹,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用几个疗程看看。最好配合内服药。
) A4 @ |3 |$ u9 u2 |9 C$ e- `2 O0 l
* r j& [& O4 v B 牙疼:用鸡蛋清和白酒对匀,含了小三口,立即止痛。1 c$ }5 n; `+ A! p: K
4 e/ ^2 i: W n+ y q E: a- C 牙垠肿块(不按不痛):用挖耳草捣烂敷与患处。' h/ t2 n, b. B/ c$ M) r
- g4 _. W; c" T
鼻血:可用大蒜捣烂或吴茱萸粉碎贴敷脚心涌泉穴以引火归源!6 g9 o& T) [4 \" E
' m# l& j! h4 w1 ]: I 取大蒜若干,捣碎成泥,左鼻流则涂于左鼻,右鼻流则涂与又鼻,双鼻流则双鼻皆涂,立效。+ s0 ] ]: A" w r7 J
7 ^! V- P! B: y5 I; y
近视:大蒜汁涂人中沟和迎香穴,流眼泪就停,另外每月十五望月一个小时,尽量不眨眼。
1 F$ o" w F/ M" @6 S1 ]% P& \
+ Z ?% T. L& F/ ~3 S: n# C4 @. E 辨证治疗:主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
- u8 A. c' z- F4 ^" X1 ?+ U8 }, G, Q0 z9 `6 m* z! R$ X* a
1、目筋挛急# L' c1 I) x$ \
' l# { p* T) b* v
【诊断要点】视物能近怯远,近视清晰,紧张用眼则视力骤下,休息后明显恢复;脉弦细。( z8 W3 `' k+ N% c4 e
1 b& q' J0 t8 a& M: R$ B 【处方】四白、太阳、瞳子髎、风池、太冲、太溪
# Z$ E0 U' c" F' c1 z; y& W6 X* Z6 J* b |1 k6 C# V
2、气虚神伤" P" B0 Y5 Z. x3 G2 i$ t6 J
4 m2 [" k$ E: \: m$ H$ u! ?
【诊断要点】视物能近怯远,易视疲劳,恍惚健忘,夜寐多梦,神疲乏力,头晕,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 t0 Q' D1 s( a6 b+ I. f& ~( h4 W% ~7 T* m
【处方】关元、足三里、百会、神门
. b4 l5 x: a, W0 ^* L
, |1 @! P1 I$ I6 P5 c# } 3、肝肾亏虚/ r' i& ^ U5 H( a/ r1 A
% T- J$ P0 h. }/ a& r( f
【诊断要点】视物能近怯远,视物昏暗,时见黑点,干涩,腰膝酸软,阳萎遗精,头晕耳鸣;舌淡嫩,脉细弱。
* M! C+ r7 G9 R0 K% |: N5 Q* Y3 H4 k0 s: j4 c% H: g6 G0 K! o @
【处方】太溪、太冲、肝俞、肾俞# ~5 K! [; k; {, ~8 x
" v8 V# H, |0 p) N: ` H0 ^ 其它疗法:
B. \& O) ]/ j3 L+ B1 a& u7 s- z2 h! I9 {0 R% U* Y# q
耳穴贴压:眼、肝、脾、肾、心针灸+点穴+按摩,象做眼保健操一样。做时最好加上珍视明眼药水效果不错。坚持做一个月可有好转。早晚个一次(早起,睡觉前)少吃对肝有损的食物(如辛辣食品)。平常多吃点动物的肝脏和鱼虾之类。
+ Z9 X: q) V# G m8 _0 l; a
: w2 D% s& C* M+ e, k+ ^ 寒泻:暖脐散组方:母丁香、公丁香、官桂、山楂、吴萸、川连、附片、川椒、草果仁藤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1g,纳脐中,外用伤湿解痛膏复盖,隔8小时抽换药1次。
& M/ Y# Y# |' d9 j+ V, Q- L$ p5 E1 `3 J3 `
降脂:降脂三穴: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按丰隆穴降脂效果也很好。
/ L; R6 |( j( G; ]" a$ ^
) m( N0 t6 N; q* d* x4 x 减肥:玉米须,茅根、莲叶、蒲公英、车前子各12克,开水冲服,当茶饮。0 z. P) v( O) [- \, ]
4 T' p, G5 m' |- w: ?- |' J 甲亢:在手脚颈找压痛点(不压不痛,压之特痛),可找出四个压痛点(四点是对应的),每点压五之十分钟,每天压1到2次,时间错开,压后喝杯温开水,两月可愈。. v& @8 o, Y W8 P
0 \- b; T- j- a; {; Q! m
补肾:其方法:每晚入睡前将双手放在两肾,双手背紧贴腰部(最好直接接触皮肤)仰卧,五至十分钟之后,便会出现热感逐渐传遍全身。; k5 u8 B6 z9 j" [ d
8 J* G: n* s$ I% a8 v/ l! P% a
肾衰、肾亏的人,十五分钟以后,双手便会感到插入到肚腹之中,有时会感到移贴在肚皮之上,经常酗酒的人,脑门会渗出汗珠,有的人腰部出汗,还有的人双腿出汗。出汗的原因是由于外劳宫紧贴两肾,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两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化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1 _4 D- _/ _% k. Q
8 P% _! A. W* H. ?; b% b5 K 每次坚持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刚开始双掌被腰部所压会出现麻胀现象,三、五天后即可消失,便会感到双腿轻盈舒适。# h9 z) h" R! P8 `/ F; u
7 p! s& m! F2 T& Q
如果经常腿脚冰凉、麻痛,可以将左脚放在右脚(脖)之上,20分钟后,腿脚即可逐渐变热,不治而愈。2 i# `3 T# e7 M& M" Y
; ~! M$ [+ V/ l3 T; o “外劳宫肾法”为什么能强肾治病?按照宇宙变化的原理,每天晚上10点半钟,亥时尾,子时头,此刻是地气最旺之时,地气通过内劳宫吸收,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两肾。伴随着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着两肾,不论你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双掌贴在两肾区半小时,你便可以收到奇效。+ I# O# y2 l& m) D
* a6 `: S7 N- ~- u5 z. U7 w
胃炎结肠炎引起的腹部隐痛不适<游走性>:具体病情不清楚,用一下理中散看看,党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上药碾末取0.2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再加棉花用胶布固定,3——7天换药一次。
' k, Q7 j7 k0 \8 D6 c+ q- E! H3 L) o/ _1 v2 M
起床眼屎多,眼睛容易疲劳,电脑用长了,右眼靠太阳穴的角红痛,双眼有时发胀:耳尖点刺放血即可。, ~/ A1 O5 o# o/ R. `! M
3 r/ [0 G5 t1 g( {2 n1 Z 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或“胁肋痛”:阳陵泉(健侧)用3寸毫针刺入后捻转进针,针尖向上,使针感向上传导,留针30分钟,10分钟念针一次,一般一次见效,2—3次痊愈。! O2 ?$ I3 v- ~* _6 M
; h0 o3 z: t* R3 {# V ~. j 阳陵泉:在腓骨小头之前下部,是足少阳胆经的会穴,也是著名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统治一切筋病和肝胆的各种疾病。因为胆经自头至足地循行着,其中在躯干部,有一支线自锁骨上窝向下走胸,过横膈膜,联络肝脏,入于胆循行胁里,它直行的脉,从锁骨上窝向下至胸部过季胁,肝与胆相表里,肝经的分布自足上行,联络于胆,过横膈膜,散布于胁肋部,所以刺阳陵泉治肋间神经痛就是根据经络系统循经取穴的一种远导针法。8 P& ~5 L. c. Q! `" L
1 m% [) i& q+ j, c# d" S1 }0 |: l
可压足三四趾缝间痛点(胸腹穴)十分钟,一次即可。
! {& I% H8 }5 ~9 P0 `1 ~) u( |8 f Y6 c7 i1 W
急性胰腺炎:一寸毫针,在按痛明显的左脾俞(膀胱经穴),右胆俞刺入捻转,可减后背痛。4 t+ k( g; X# D7 g1 K( L! y
y+ C) A7 Z; I S, f, i 肚子里的病灶和腿上的痛点都在脾经这条线上。在他脾经的地机穴,用力点掐,引血下行,可减腹痛。反复按揉脾经阴陵泉到商丘这一段,将最痛点“地机”的痛,分散到其他几个穴位,可减小腿上脾经穴位的痛。
4 p2 V6 O+ r" H4 I; r7 L+ V
7 [% A) \9 V. P 另外按摩双脚脾经的公孙穴,可防再犯。
) K3 M/ ]- b, v5 ?% z6 d1 \. M" o6 Q' h, N0 _% {3 J; B: P
若舌苔黄腻,舌质暗紫,且有些发蓝。此乃痰瘀互结之象,病虽不危重却也不是一日可除。可在他的左腿丰隆穴,直刺一针,以化痰散结。
7 T. v$ V4 e4 ]/ L3 \3 p% n' j# m3 r
头疼、失眠、多梦、脑血管病、颈椎病、肩周炎、手胀手麻等症的综合按摩疗法:患者坐位,医者以一手拇指或食指,点压患者百会穴、四神聪、上星、神庭、印堂、太阳穴、攒竹、睛明、阳白、童子髎、承泣、四白、颧髎、迎香、地仓、水沟、承浆、大印、颊车、听宫、头痛三角区(以双手拇指、食指、中指同时点压冲天、头维、曲鬓三穴)压力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30秒以上。头后点按强间、脑户、风府、哑门、玉枕、脑空、风池、医风、安眠,每穴30秒以上,压力稍大一些。7 K" ~1 `9 c4 {5 A! R _0 v
" k8 D8 p7 K z1 Q2 I. Z# |/ Z
医者在患者背后,双手手指并拢,以印堂为中心,分推额部、发鬓至后脑至颈部,10次以上。1 I4 I8 A+ y# S. I. c( K
5 W& T7 @7 M+ _ N1 q 双手指掌成虎爪状,以指尖指腹为着力点,以腕部发力,敲打头部3遍以上。
, O$ E1 g8 W5 J% W! M( s
& v8 e2 R# N# R5 w6 T 再以双手拇指交替点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夹脊穴——至阳,大柕、风门、肺俞、心俞、隔俞、附分、魄户、膏盲、神堂、志喜、以上各穴点按30秒以上,压力患者耐受为度。天宗、肩井、气舍、缺盆、肩前、肩后、肩髎、肩髃、臂臑、手五里、肘髎、青冷渊、天井、小海、曲池、曲泽、手三里、内外关、太渊、神门、合谷、颈点、十宣(指端穴)。以上各穴点按1分钟以上,压力患者耐受为度。振动频率每分钟360次。, ~( Y" }+ F6 o$ F! l
3 M! j( m7 }8 E 在颈背部、上肢部,施各种手法和上肢被动手摇法而结束。4 Z/ D- m3 U3 x i
) l0 ^' N5 n1 V4 R- g ? 注意事项:女子例假期间,患肿瘤和传染性皮肤病者不能按摩。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手法要轻。% H3 |8 N ^, _* C
5 Y( i$ u3 V& c% I2 e+ J
急慢性肠胃炎、便秘、前列腺炎、妇科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病的综合按摩疗法:患者仰卧位,双腿屈膝并拢,全身放松,医者以上拇指或食指交替点按患者健骨下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级、曲骨。
6 i% y/ o8 J+ O4 W/ q
4 U# ^/ n3 {3 t0 z) E 再从两侧不容、梁门、太乙、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患者呼气时以一指掸推加振动向下加力按压,患者吸气时放松点按停止振动,每穴一分钟,压力以患者耐受为度,振动频率每分钟360次以上。+ Y- ^) g8 P- T, ^' \: D
* e( {6 R5 P& N% [* w
再以双手拇指同时点按患者胸部期门、大横、腹结三穴再取远隔穴位足三里解溪等穴压力以患者耐受为度,然后医者双手重叠,以指尖指腹着力,在患者腹部由上向下用力扒按三至五遍,以患者耐受为度,再以丹田为中心作圆周深揉腹部,先顺时针再逆时针各揉20至30圈,最后轻拂患者腹部3到5遍结束。" t d( ?( z8 O5 j0 |
}8 l2 e( B' j" l, ]
头痛,头昏,气上逆,以及头昏呕吐:头部推运法是推拿中开法其中一法,也叫开天门.为患者施头部推运法时,先令患者端坐术者以两手抱在头部两侧,再以两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至百会穴,先到百会穴的拇指须按住百会穴等候另一拇指,这样交替二十四次。2 ]2 C U: Q0 z; p
' x* V, O4 A; f" W% V
继由眉上两眉棱骨上方,分推向两旁,经两耳上际到达头部枕骨下风池穴处。上推时两拇指指尖朝上,同时做蛹动动作用力,推两次,旁推至两鬓处,两指尖相对朝里,向上推至两头角经头维穴向后推两次。" p$ d, d. C! g4 r" s
- r* D6 q! a& M( t6 t 再由发际中线,两拇指侧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着于皮肤,一齐上压,随压随移,直至百会穴处,压两次。+ I9 {, `. z# c( W6 t
, t0 K Q, m' b/ m) N 以上方法可以往返推运数次,但须以二十四为基数即一年二十四节季之义,手法轻重快慢以患者舒适为度。
4 |3 L, Q' D- Z0 e' ~, B+ _" c- C3 t; O4 @0 L. g
刷牙或什么东西碰到脖子就恶心,闻到香烟觉得气短:三指拿揉法做气管两侧,以结节和敏感点为主多做,自上而下,反复操作。
, _, [! v2 A# ]1 w8 \! ~
. Y# a8 G. r; a/ m- ]9 d 一指禅(或按揉法)操作穴位:天突、膻中、关元。
( y' }- V1 x" j* j e4 N8 a; O* v- S/ _6 ~% Y
后脑左侧发木,长白发,发凉:在百会、风池、太阳穴点刺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