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Y) ?1 V. P8 W/ e7 G# t& j9 N
倘若(有形的)真阳元气空虚,脏腑真阴精气衰竭,脉象极微、极虚,甚至出现亡阳虚脱的症状,一般不宜首先施灸,否则必有亡阳的情况出现。应先服药补充脏腑精气以恢复脏腑功能。而补药宜阴阳两补,不宜偏阴与偏阳。如:参附汤、理中汤、小建中汤之类。 7 W! E/ }7 w3 y4 u& d
0 e {; r7 f3 E d
《灵枢经·终始第九》说: . e5 P2 B: L, T4 X0 P
; t- O0 t- i |; J% N# j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以将甘药,不愈,可以饮至剂。如是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 E, i1 [, v, |+ W; Q
2 ^) X, g% ]' a: s 意思是:凡精亏血少者,收敛(脉口)和生发(人迎)的功能都很虚弱,尺脉和寸脉已经分不出大小了。像这样的人,由于脏腑真阴(阴)和“丹田”真阳(阳)都不足,那么,服用回阳药物来振奋阳气就会使五脏的精气衰竭,用回阳法来泻五脏的阴邪就会导致真阳外脱。像这样的人,可以先服用诸如小建中汤之类的甘药,如果没有疗效,可以令其服用诸如大剂参附汤之类的峻药。像这样的人,是不能施以艾灸的,否则,就会犯前面说的“补阳、泻阴”的错误,就会严重破坏消损五脏的精气。5 W! \% N' m1 W- l) g
" ]+ O7 W3 h$ ]9 S5 t& [8 z 也就是说,对于平素精血极度亏损的患者,切不可投以大剂“四逆汤”或重灸。因为精亏血少就好比锅里的水少,若用大火烧锅,容易将锅烧干烧坏。所以一般每次施灸不超过800壮,每天灸10~15壮(在施灸过程中,只要出现血虚症状或脉象,就应该适时减少或暂时停止施灸)。同时,每天服用附子理中汤加阿胶以补血并调养脾胃,祛寒以恢复生机和运化功能,以便能够通过饮食来恢复元气。正如有经验的司机常说的“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险”。
( m9 j0 j9 U/ n1 q4 [8 \1 g3 j3 O! F" w5 ]
另外,在《金匱要略》中说: I% v& L$ F" A. H* T8 m) S- s. p
4 O& t0 x! O6 N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 R5 z6 N* ?; P+ g. [& v' E
5 \9 S& f3 N1 \) d5 H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1 A7 ^$ I; m" t8 X7 e4 F: _' }% |5 o$ v k; }( V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 _: x9 o; G: l) y* }
0 }$ `. I, E# ~. F) N. {* _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比如浸淫疮,从(心、胸)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心、胸)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文博山人注:现代中医治病,多数都是使病邪入里) / u/ ~9 u* {" M- v" s( }( _
! }! G" a* M: Y' b' n9 x, K, l 故而重灸后,患者的脉象一定会由沉脉转变为浮脉(但不应是空脉或虚脉),也就是邪气由脏而入腑,是即将痊愈的表现。因为“脏为里,腑为表”。
9 A) o8 A( ^0 h
5 m. S+ f1 s, v+ T 《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能藏,故实而不能满。” 4 B0 x; }7 \3 S7 w
& ], s2 O# F. k( k- T) p 因为脏有“藏精气而不泄”的特点,所以邪气入脏就不容易治愈;而腑有“传化物而不能藏”的特点。所以,邪气入腑就很容易传出体外而被治愈。“藏”和“传”是治疗疾病预后的关键。这就是“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道理。
: n$ C/ m, U- H4 H9 ~6 F0 Z
2 B' ]1 c: |, i% [7 X* q 【注意】医生和患者都不可轻视灸法,灸法不仅可以祛邪治病,实际是救命的方法。往往患者在危脱之时,煎药服药都来不急或无效的时候,施以灸法,实在是可以起死回生的。那些敢于为危重患者施灸的医生,就是敢于“横眉冷对”阎王的天神。具有西医思路的人是一定不会相信这一点的,甚至会嗤之以鼻。
0 H U6 ]/ ^; I
6 ~ `# X( {0 m" ^ 大部分患者由于身体极虚,一次完全灸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艾灸的作用只是祛寒邪,艾灸热量并不能代替人的真阳元气,有形的元气是由实物转化而来的,可以先灸三五百中壮,而后服几剂“参附汤”,强壮脏腑功能以巩固疗效,待三五个月后,再次施以重灸,直至不疼并腹中温热为止。而后,每一两年施灸一次(可以安排在每年的冬至或夏至),按养生的方法和要求,可使疾病不犯,晚年平安,得以善终。7 [5 {/ ]1 F3 S" k3 y
2 n& T! I" f, Q# F. u- G0 u0 j! I7 c
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
# ^! _1 V9 ^9 U% A) f
' M L7 f, ]) T/ i$ R 人至三十(岁),可三年一灸脐下(关元穴)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以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8 o& i9 M: {: t- f$ s* q0 t1 Q3 s) l2 s, T' G: p/ \- x6 i
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六十三时,因忧怒,忽现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现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 2 q( x L7 A( _
9 s0 j" S( L+ |. M+ u- w& u 乃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算又如何?
i5 }+ V# Z: L
1 D4 s l8 m5 R 一般施灸的时间定在冬至前后较为合适,冬至虽然一阳初生,却是阴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施以重灸时疼痛会轻一些,因为盛极的阴气可以中和一些艾草的火力。而夏至一阴初生,却是阳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时会比冬至时疼痛得多,但疗效会比冬至施灸要好,因为极盛的阳气加上艾草的火力,对于阴邪来说,就等于杀鸡用牛刀。所以说,治疗宜在夏至左右,补养应在冬至前后(即所谓“冬至进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什么时候发现,就在什么时候治疗,以不延误病情为原则。
. {% m5 c" X% x2 `% x
& y# L/ _6 J: k- A! g" n 在施灸期间,可能会出许多汗,并随之有几天大渴的现象,但必然不爱喝冷饮,也不会有虚脱的感觉,这是一种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人体通过补充水分来从前积累的“垃圾”的新陈代谢过程,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时,会出现尿频的症状,这并不是肾脏或前列腺疾病,而是由于尿液中的垃圾过多,废物的浓度过高,迫使膀胱尽快将其排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从经脉理论来解释:肾与膀胱相表里,由于生机恢复,足少阴肾中的寒邪被化动排出,必然会传导至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受邪,就会出现脉浮、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尿频、汗出等症状,这是完全符合《伤寒论》的“六经辩证”规律的。 + k/ ?, s7 F! @
/ C1 ^8 M) W5 \ 必须反复强调:灸法只是祛寒邪、通经脉,却不能补充元气。元气虚弱者慎用! * D: v5 M: G. a
3 w: f& s) J1 O u* l& B
所以,施以灸法以后,必须用增加饮食、不管闲事和加强锻炼的方法才能恢复精气。倘若只依赖药物的滋补,只会适得其反。如《灵枢经·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意思是说:治疗脉虚下陷的病症则必须用灸法。施灸以后,一、必须努力(强迫自己)增加饮食才能生长精气;二、要使自己心中没有任何牵挂,由于多管闲事而不遂所产生的郁闷情绪会抑制脏腑的生机,阻碍经脉的运行;三、在稍微超过自己体力极限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有效地恢复精气,治愈疾病。所以说:增加饮食,神恬志闲,加强锻炼,三者缺一不可! 9 ^5 x! n7 n, n, t" v, _
& D; a& h; j9 S 否则,疾病就不可能完全治愈。
1 g+ ?. z) B% C2 }, c
' Y. ~6 p% a& `/ x/ q7 [ 因为脏腑功能的恢复必须建立在十二经脉完全通常运行的基础上,而经脉的循行和连接主要分布在四肢。其中,精气必须靠饮食进行补充,生机必须在经脉通畅的条件下才能恢复和旺盛,只有体育锻炼才能使经脉运行通畅,经脉正常运行才能使脏腑功能恢复并能够消化饮食,饮食被完全消化才能补充精气。而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运化并积蓄更多的精气。因为人的精气积累的多少与平时的运动量是成正比的。
" D" ^0 ?/ s; y9 W; ]8 }5 ?; o3 W. @! A: R7 R
就是说,在身体病浅或无病的情况下,平时运动量越大,积累的精气就越多;平时运动量越少,积累的精气就越少,而且会将所积累的精气化成湿邪寒邪,反而会继续耗散精气。 ( ]* @: J3 F/ y5 w+ F
/ g. Y8 h. ~% O( E 所以,通过逐步增加运动量,才能逐步增加自身的精气,精气强盛,才能基本或完全消除原来由于精气虚弱所造成的疾病。而且,每次锻炼都必须超过自己的体力极限,因为极限实际就是元气的支撑体力的极限。假如每次的运动量都在不断增加,元气的积累量也就会相应随之增加,到时候,因虚弱所患的疾病才会治愈。开始锻炼后,都会使运动的肌肉疼痛,而后肌肉开始发胀,而后变得粗壮,精力也会变得充沛,这就是精气增多的明证。 8 }& h' n2 [# V
! l) K4 m, q, v3 Z. N
而只依靠服药而不去进行体育锻炼的患者,永远也不可能将疾病治愈。那种没有体力消耗而只吃高营养食品和补药、施灸可以使自己的精气充足的言论是极其荒谬的。《养生经》常说的“常欲小劳”,就是指每次都要稍微超过自己的体力极限。这也就是经常劳动的老人较少患病的原因(而经常婆婆妈妈爱管闲事儿的人则另当别论)。 ! [- M2 G7 z8 K6 H! K. C
+ ]9 a: i" K% ^3 @' S5 U 倘若只服补药而没有体育锻炼,就会使增加的精气得不到运行而发生粘滞现象(血液粘稠,脂肪浓度高,湿气加重),反而会造成精血的粘滞或淤滞,人就会产生憋闷感。所以长时间的精血粘滞也会造成瘀血,就需要中枢神经调动元气来破瘀,如此就必然形成“暗耗肾精”的局面,这就是越吃补药约虚弱(虚不受补)的根本原因。也是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病不能完全治愈的主要原因。 % |7 q8 i8 y% ?8 I- h4 l5 L
1 W2 p$ I: H/ S% C- \
如果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补药和营养品而不进行运动,就会使脏腑所产生的精气粘滞不化,造成精神抑郁、气壅憋闷和遗精白浊等疾病,也是会非常耗损元气的。一般服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可以有效地初起粘滞的湿气,而锻炼则是消除湿邪的有效方法。而中老年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锻炼,同时依然服用补药或附子理中汤,就会使有余的经气粘滞不化而变成湿邪,此时应及时停服前药而改服通脉四逆汤,病去药止,并主动锻炼,并保持良好的情绪。
0 N2 h" T+ X6 X+ G$ f( r2 M( e1 n y$ g4 H: B% v& `5 q; p8 E
由于灸法所发出的无形的热量不能补充有形的真阳元气,故而对于精亏血少的疾病也就不可能马上治愈,尤其对于非常严重的湿邪所造成的虚劳疾病的治疗,就不能急于求成。
" S/ x; C4 w+ z% C+ F8 Z) ~# Q# ~, R- J s- R5 X& u+ Y' Z, u" M: `% Z
“湿病缠绵难愈”的原因,就是由于人的有形精气难以恢复。只有将精气恢复,“脾主化湿”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对患者一味地服用化湿药或施以重灸,都会损伤患者的真阳元气而对疾病的治疗无济于事,甚至会使病情加重。所以,治疗此类疾病时应以“缓”为原则,每天施灸一般不要超过10或20壮,并适时辅以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以是否口渴为标准,出现口渴时可服,不渴则停服,可改服几剂当归四逆汤)这样,灸1000壮就需要80天左右,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患者会由于生机的逐渐恢复和饮食的不断增加而使得精气逐步得以补充,只有精气的积累,才能基本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若能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2 N& D c, k0 u3 R# v0 b3 k6 p) k8 j% n
元气恢复后的患者,生活起居也会自觉地符合养生标准,与现代高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工作时经力充沛,而且,发脾气的情况会比以前少得多,浮躁的性情也就会沉稳许多。虽然运动起来会比以前稍慢一些,但是耐力却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就是说,虽然外在的力量不如从前,但内涵的底蕴却是连自己也不易察觉的。从此也可以体验或领悟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这是博览群书所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修道者所梦寐以求的初步境界。 6 [& P/ @) Q1 i
0 K5 e; C2 U6 C4 i 因为修行的第一步骤,就是将体内困扰生机的寒邪驱除干净,生机才能得以恢复,才能见到“药师佛”,因为只有生机才能医治百病。而生机就是真阳,真阳就是温热。所以,治疗疾病必须用“温热法”来恢复生机,这就是“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意思。 4 ^5 _; X2 v( A( K
' A4 L1 w8 h5 U/ y9 Y 【必须注意】: % a6 a9 P, R6 X v! b
% H8 q3 m t9 U4 |5 c 重灸的作用只是祛除“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的寒邪,初步恢复脏腑功能,是不可能补充有形的真阳元气的。而“奇经八脉”的精气是否充足,主要以右手尺脉是否沉缓有力为凭据。如果左尺脉有力而右尺脉无力,就是脏腑经气足而真阳元气虚的表现,此时应该注重坚持锻炼。由于脏腑的经气很不容易补入“奇经八脉”,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使脏腑经气化为真阳精气。
% B7 k3 |; C% E5 N" [
4 g' L! A+ q; G8 x$ b 但如果两手脉搏都无力,就应该服药和重灸治疗,此时切不可相信西医理论而去锻炼,因为寒邪很重而元气很虚弱的人不适宜锻炼,锻炼会更加损伤元气,反而起不到恢复元气的作用。很重的寒邪只能用大剂四逆汤或重灸才能祛除,用体育锻炼或气功方法是极难达到目的的(或者说热药、重灸的方法能够较快地祛除寒邪)。
. o/ E' q/ \* |3 u x8 A
' X0 h! O; @' T3 K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