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堂首页 | 万年历 | 免费电影 | 合作赞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欢迎您光临 五味堂 (www.wwt.com.cn)!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 五味堂 宗旨:【传承中医中药国粹,弘扬气功武术瑰宝——致力于全民健康!】五味堂网站是提供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经方秘方验方、中药草药知识、医疗保健气功、武术气功、传统拳械、易学边缘知识等,供网友、会员继承、应用、研究、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网上交流平台……网站正在逐步建设完善,现已开放注册,欢迎有志于振兴中医、弘扬国粹的同仁莅临指导交流,共同研讨、提高。也欢迎所有信任和支持传统中医药、民间中草药、武术气功的朋友经常来 五味堂 了解、学习、交流。祝大家健康快乐 ^_^
 10 12
发新话题
打印

《黄庭经讲义》

《黄庭经讲义》

《黄庭经讲义》


: Y9 B3 y' P. I

陈撄宁


" o7 S8 P1 p2 T$ o
# W! x, W+ j4 t5 F2 U( r2 m7 |  《黄庭经》不著撰人姓氏,也不著年代,世传由晋魏夫人流传下来,当是魏晋间道流所作,隋唐时出现《黄庭内景经》,由此原《黄庭经》称为《外景经》,而《黄庭经》之名成为内、外两篇的总称。其后又有《中景经》,宋郑樵《通志》中曾有著录,《道藏》中收有李千乘注本。但通常所说的《黄庭经》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 o$ ]1 P1 _) l$ N! J! ?
) G0 Y" t) ^/ S% ?4 c  X/ ?
  《内景经》从《外景经》推演而出,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两篇内容都是讲述道教养生修持的方术,宣扬神仙信仰,理法贯通,无分内外。《黄庭经》文字多术语,辞意隐约,不易了解。种种注本,各有师承,说法不同,大致而言,北派重在清净,南派重在阴阳。陈撄宁先生在辛酉年撰有《黄庭经讲义》,对其中玄理和方法择要解说,宣通疑滞,浅显明白,有助于初学者理解《黄庭经》的主要内容。 4 _) S5 B! E/ ^8 @7 N0 i
/ y7 U# P% v/ F" N0 }( n2 `& ]
  陈撄宁 (1880—1969),近代著名道教学者。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无意仕途,转而学道,历游各地道教名山,寻师访友,穷研仙道之学。早年寄居北京白云观,通读明刊《道藏》,因其旧目录体例混乱,乃按各书内容,改订为十四大类。中年居住上海,任仙学院教授,主编《扬善半月刊》、《仙学月刊》,注释、校订道书多种。1957年后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主持道教研究工作。晚年研究静功修持,主张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净自然。从事道教研究六十多年,治学精勤,通晓道教内、外丹经及养生修持之道,对中医理论也有湛深研究,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著作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太平经的前因后果》、《静功疗养法》等。 8 E  r1 w5 M; ?1 W: b# q

4 F% K/ g, x: {" G: [  现将《黄庭经讲义》校订后刊出,表示我们对陈撄宇先生的怀念。

9 j; ]- G$ C2 \* r; x' }6 I* |
3 M  y4 Z( _, w5 C8 G8 L) Z. z

一九八零年二月王伟业校订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弁 言


: F3 D7 l. t; _6 {9 P5 n
5 x, `( b) P6 Q, W7 B4 }4 ?: T  《黄庭经》不著撰人名氏及时代,惟陶隐居《真诰》云: “上清真经,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隶字写出,数传而后,为某某窃之,因济浙江,遇风沦漂,惟《黄庭》一篇得存。”然考魏夫人为晋之任城人,司徒魏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幼而好道,摄心夷静。年二十四,适太保椽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其后幼彦物故,夫人携二子渡江。璞为温太真司马,至安成太守。瑕为陶太尉从事,至中郎将。夫人在世八十三年,晋成帝咸和九年化去。以时推之,兴宁二年较此尚后三十年,则魏夫人辞世久矣。《真诰》所谓授其弟子者,或是夫人生时诸弟子得其口授,后始笔录,否则早有隶字写本秘藏,至兴宁二年,方传世耳。
5 B. f2 i: V  B3 g0 Q& K7 F) A* U, B. Z/ o. K2 Q
  《黄庭》旧有《内景》、《外景》二篇,《真诰》所指,殆《内景》篇也。晋王右军有《黄庭经》楷书,历代传刻,以为珍宝,即《外景》篇也。当右军时代,《内景》尚未行世,自无所谓《外景》之名,故右军所写,只称《黄庭》。后人据《真诰》之言,遂滋疑义,盖未知此经原有先后之分,内外之别也。两篇文字未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贯通,体用相备,真知个中消息者当不复存歧视。故吕纯阳真人《题宿州天庆观诗》云:“肘传丹录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又陆放翁《道室杂兴诗》云:“身是秋风一断蓬,何曾住处限西东,棋秤窗下时闻雹,丹灶崖间夜吐虹。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鱼曾破万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又《书怀诗》云:“早佩黄庭两卷经,不应灵府杂膻腥,凭君为卖金鸦嘴,归去秋山剧茯苓。”所谓两卷经者,非即《内景》与《外景》乎 ?东坡尝书《黄庭内景》,复仿其文体而为之,备极推崇。世儒狃于晋帖,漫谓《内景》非真,其识讵出苏、陆二公之上耶。
! I$ M' z2 Y% q! q8 r/ U; ^
; Q1 M1 F" X  S0 w; z2 M' m' ]  又,从来著丹经者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诀自有别传,而《黄庭经》则历代女真以之得道者,颇不乏人,是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矣。第是经文义曼衍,多立名词,设譬语,虽无奥赜隐密之谈,然学者读之,罕能知味。余承同志之勖,就两篇文蕴,沈潜探索,择其精要,分类诠释,务使辞皆能解,理尽可通,庶几玄圃丹台资为先路云尔。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第一章 黄 庭

6 g0 {# n8 _( s& Z; o
  欲读《黄庭经》必先知 “黄庭”二字作何解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中空之义。吾人一生,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修持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_) }& S4 e: v# m
  R, d$ r7 _- E. w  B  a
  引证《黄庭经》本文:
7 H8 ~7 p3 |$ T$ E  Q9 \0 \! c* c4 b8 E( u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内景经》第二章) ' o+ ^# w# W. G0 N: r1 A! h
. j! z7 M7 {$ l- J  f
  “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外景经》)
$ N! M4 p+ y) l, {8 f4 ]) S! u1 g, G. O  M% `; r/ k, G5 W
  “黄庭真[中]人衣朱衣,关门牡龠阖两扉,幽阙使[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外景经》)
$ ~# v1 T( V9 H, W  d) j7 I: f
& i9 z! r$ \0 \1 w9 i" a  魂灵即心神。关元在脐下三寸,左阳右阴,言其理耳,若必求藏府经络部位以实之,恐近于穿凿。密户在身后腰部。生门即脐。涵虚子云: “合上下前后左右,暗藏一个中字,此中乃虚无窍也。外日月一往一来,内日月一颠一倒,绵绵呼吸,均在此虚无窍中。”今按呼为出,吸为入,出为辟,入为阖,辟为阳,阖为阴,阳为日,阴为月,故曰“出日入月呼吸存”。黄庭之下即是关元,关元之上即是黄庭,故曰:“上有黄庭下关元”。《内景经》云“上有魂灵下关元”,则谓黄庭之上有心神,黄庭之下有关元耳,辞虽异而义同。幽阙即生门,生门即脐,针灸家名为神阙,又名气舍。命门即密户,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之部,修炼家以心神注守黄庭,名曰黄庭真人。心色本赤,故曰衣朱衣。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牝牡之相衔,故曰牡龠。阖两扉者,喻阴阳相纽。高巍巍者,即《参同契》所云“先天地生,巍巍尊高”之意。丹田者,乃结丹之所,如播种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曰田。精气微之微字,最宜领会,如易教之洁净精微,老氏之微妙玄通,方尽其用。盖丹道虽不外乎积精累气而成,然徒知执著精气之粗迹,将何以臻神化哉。 $ v1 Z7 X. f0 c
! Q; K* y/ L& I% E! B( S
  附注:后世丹书所言黄庭之部位,与本经微有不同,然大体无妨,可不具论。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第二章 泥 丸

, d/ {0 J9 E# J6 l/ x
  泥丸即上丹田,在头顶中,针灸家名百会穴,乃脑也,为修持最重要之关键。当行功时,运周天火候,必后升前降,升到泥丸终,降自泥丸始,所谓还精补脑也。
6 E6 @8 r* K+ z: Y6 Z5 r$ z7 L" M; e2 K& n3 o
  夫脑髓之体极精,脑髓之用至灵,其成也,乃间接由元气化生。其亏也,非物质直接所能补足。人当中年以后,每患脑力薄弱,常欲求助于助于药,然药无补脑之效。惟有修持功夫借阴阳升降之机,化生灵质,日积月累,方可使脑髓渐充,回复原状,或更觉超胜,于是性有所寄而命有所归。 6 m: d! F* h7 p; W: }
/ o7 P$ P1 W" C+ ~: Z% U+ U
  引证《黄庭经》本文:
8 [; o/ d) a: @/ T; M- ?7 |
2 [# e0 }5 x$ z; Z* P8 ]- A) j. I/ B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 “一部[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园一寸处此中。” “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居脑中。”(《内景经》第七章)
; o/ J/ |3 T$ ^4 i1 `; ]% K3 l, d3 r; |* n
  “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 (《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 b2 p' e% m  q5 i$ O) C, G+ ]+ k
# n" Q! h; n: `% b9 I  “保我泥丸三奇灵,怡淡闭观内自明。” (《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 W  Q) d! h6 z4 U. W

) f* \# h% g* I/ r  “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 (《内景经》第十九章) 8 w: B% @2 ?2 Z1 B# Q5 N- S
/ x! c- ^1 P* h/ _) s# `2 P  U
  道法以简要为贵。口诀虽多,重在存真。存即存想,真即真人,言存想吾身真人之所在也。真人即神。虽周身百节皆有神,惟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央方园一寸处乃百神总会。修炼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无穷之寿。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别处,而居脑中。脑为人身之宰,得其之宰,则易为功也。琼室即脑室。八素即四方四隅之神。泥丸夫人即脑室中央之神。名为夫人者,谓脑属阴性,宜静不宜动。静则安,动则伤,本于老子守雌之义也。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恬淡谓节嗜欲,少谋虑。闭视为闭目返观。此言保养脑中精、气、神之法,惟在返观内照也。谁家子乃内丹之喻名。内丹既结于下田,是不可不迁。迁将何去 ?即上入泥丸。盖返观内照,乃静以养性之功,丹成上迁,乃动以凝命之术,作用虽异,道理则同。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第三章 魂 魄

5 Y0 m, _- b; g# ?/ L7 G, F, N
  古来言魂魄者,理论至赜,不可毕陈,挈其大纲,约有十说:
- l4 G/ U- D# z6 M+ R7 e; \. f7 y! H
* U- e9 o- h, K+ y( ]2 _$ B  一、以阴阳论魂魄者。《礼祀》陈氏注曰: “魂者阳之灵而气之英,魄者阴之灵而体之精。《淮南子》高诱注曰:“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 " S  o; Q, a4 p9 i( w  X( h$ H1 f
" [. F% J- v- K# ?# X0 Q, z  m9 n
  二、以五行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 “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 d1 n& c4 r3 {
4 [- k* X/ i7 X
  三、以五藏论魂魄者。《内经》云: “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肺藏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此言魂与神为一家,魄与精的一家,正合丹道东三南二,木火为侣,西四北一,金水同宫之说。 + _, d6 s) M5 M; q. V
( |! W: F% r6 S+ C/ v
  四、以鬼神论魂魄者。《礼 .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气即魂意。魂与气古人常合为一谈,如“延陵季子骨肉归于土,魂气无不之”之语,可见。 5 C1 b* Z" ^8 l4 a& {% l$ W8 q8 ~3 ]

% N1 A0 {% T& Q3 _( w, ]- A  五、以动静论魂魄者。《性理大金》引宋儒说,云: “动者魂也,静者魄也。”动静两字括尽魂魄。凡能运用作为皆魂使之尔,魄则不能也。
& X9 X+ g' `3 |' A4 `! k# p
3 ?6 s6 ?& {; D0 g0 |8 O- r& S! g  六、以升降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 “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也,下体渐冷,所谓魄降也。”
7 H' t, E0 ?9 _3 y# X
# {( q* z5 Y/ T$ T  七、以志气论魂魄者。《朱子全书》引苏氏《易解》曰: “众人气胜志而为魄,志胜气而为魂。”
- C" C5 j( c. `* W7 E" M
  Z6 i) d, u2 q- w, K$ n  八、以思量与记忆论魂魄者。宋儒黄勉斋曰: “人只有个魂与魄,人记事自然记得底是魄,如会恁地搜索思量底便是魂。魂主经营,魄主受纳。” ' m) K; ]: h$ R' G

$ m3 C3 y1 H" z" l7 A! |& T6 D  九、以知觉与形体论魂魄者。《礼 .祭义》陈氏注曰:“人之知觉属魂,形体属魄,如口鼻呼吸是气,那灵处便属魂,视听是体,那聪明处便属魄。”
3 E- h3 j9 ~; _4 L7 q5 M' D$ k9 a5 Y
  十、以生成之先后论魂魄者。《春秋左氏传》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后儒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时,人初间才受得气,便结成个胚胎模样是魄,既成魄,便渐渐为动,属阳曰魂。
/ D) k/ q8 F" Q7 k  |! X
/ O9 f! ]7 m/ n; h  以上诸说,各有不同,合而观之,或可于中取得一较为明确之印象,至其相互之关系则犹有说焉。《内经》曰:“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薛生白注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衰。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魂阳主运用,故魂能动作发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所知矣。”又,朱子曰:“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多与魄相离,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老子云,载营魄,是以魂守魄。盖魂热而魄冷,魂动而魄静,能以魂守魄,则魂以所守而益静,魄以魂而有生意。魂之热而生凉,魄之冷而生煖,惟二者不相离,故其阳不燥,其阴不滞,而得其和矣。不然则魂愈动而魄愈静,魂愈热而魄愈冷,二者相离,则不得其和而死矣。水,一也。火,二也。以魂守魄,以二守一,则水火因济而不相离,所以永年也。”朱说颇合于丹家魂魄相拘之旨。 0 L1 m4 i6 u' Y. U# i. [
2 q/ y8 H( X, s  C0 W! F7 d
  引证《黄庭经》本文:
. g9 S6 m2 x/ q; _; Y" s& ~6 @) y4 u# f) o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勿勿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清,故能不死入黄宁。”(《内景经》第三十章)
6 E6 G, O) R) Y- q& c& w, L, f: T$ ]6 M" S3 Y: |
  “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最罕见[叵卒见],须得至真乃顾盼,至忌死气诸秽贱。”(《内景经》第二十七章)
# s9 [3 o8 g! p% x2 g
8 o" q9 ~) k" K. a+ G1 c6 n, W3 ^* d  “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外景经》) 8 p+ i# R* h3 R6 Y( @
; C" Y  r9 ?5 r( S3 m0 L/ N
  “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内景经》第十一章)
# ~# t) V5 N  g/ i
, T, C+ ]! t! O6 _  “和制魂魄津液平。”(《内景经》第十一章) * D& C8 Z/ x4 V/ Q$ R
# r2 l6 Z  G6 \3 T2 _4 A% Z, }
  “高拱无为魂魄安。”(《内景经》第二十三章)
4 c5 W7 `0 I5 |4 H+ ?) m6 _. H8 B+ c# Q* `
  人赖百谷以养身,调五味以悦口,而大患即由此而生。荤腥臭气足以秽乱吾人之神明,致使胎中所受之先天元气雕零殆尽,如何能得返老还童之效?魂飘魄丧,后悔何追。若能渐绝谷食,专心食气,保养太和,则可长生。然修持之道至为玄妙,阴阳不可偏胜,魂魄必宜合炼。魂魄合炼者,即是由后天之阴阳复归于先天之一气。但此气最不易得,有真有伪。真者纯是清灵生气。伪者中含秽质死气,乃大忌也。道家所以贵乎魂魄相拘者,因魂之性每恋魄,魄之性每恋魂,不忍分离。不幸以人事之逼迫,使魂不能不升,魄不能不降,魂魄分离则人死矣。返还之道亦是顺其魂魄自然相恋之性而已,夫人当生命垂绝之时,苟一念至诚,存想吾人身中元神,尚可多延残喘,况知魂魄相拘之道者,岂有倾危之患乎。夫摄魂还魄,虽有作用,惟贵在和平,而不可偏激。偏则不和,激则不平。苟魂魄能和,则气可化津,津亦化气,周身津气润泽流通,自无不平之患矣。修炼之术先有为而后无为,和平之极,归于静定,魂魄自然安宁。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10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