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堂首页 | 万年历 | 免费电影 | 合作赞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欢迎您光临 五味堂 (www.wwt.com.cn)!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 五味堂 宗旨:【传承中医中药国粹,弘扬气功武术瑰宝——致力于全民健康!】五味堂网站是提供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经方秘方验方、中药草药知识、医疗保健气功、武术气功、传统拳械、易学边缘知识等,供网友、会员继承、应用、研究、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网上交流平台……网站正在逐步建设完善,现已开放注册,欢迎有志于振兴中医、弘扬国粹的同仁莅临指导交流,共同研讨、提高。也欢迎所有信任和支持传统中医药、民间中草药、武术气功的朋友经常来 五味堂 了解、学习、交流。祝大家健康快乐 ^_^
 8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各家理论] 灸法直论(王正龙)

灸法直论(王正龙)

(一)

5 _% p0 U/ \: _7 P. t
5 F: X/ C% P' B# N2 N0 o# {+ m. k
        《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上说: ! o' C( i' b- l5 g; I& q$ C+ Q
/ R: d1 k$ T! D- P# i! h7 Q" u
        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5 g/ d: |0 m( t
$ S0 J  _( _/ |* u7 p' b: Q' B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 b( ^4 P. I+ \$ D2 e, |3 t# S& U- m/ |
; \- k6 a; {0 e+ Q2 @" }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8 F1 r. z9 r  m8 O" ?

/ j* o6 s6 W0 n0 E, c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5 Z1 ^( A' M, m: O& x" I2 ]) w8 x

+ m! g+ N7 u, ]9 [$ a* e2 J. W" c9 N; m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0 z/ o, X" V1 O' L, m
3 W& D# p9 p) ?' p) ^( ~1 q5 C2 Q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 I  a4 Z4 X% ~' h
' _7 }) H! a4 W3 A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 n% y& _+ V3 A3 F  i5 d

8 F/ \" Z* G6 n2 y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 ?7 g* ~( U5 R0 `; T* m+ r0 r3 k

, I* C( T5 A8 E  g+ f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0 ]# ^* k* j/ {
! f: Y1 n* U0 \1 y# g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 g+ k9 K* B5 P* c" w& L2 K+ J
9 j3 j& O( c/ ?3 g# f3 m6 M% S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 ?9 F7 o" r: H6 q; G1 ]

. [4 h0 t1 ~  s9 n        然而,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 `) ]3 y6 t( o0 e2 k1 e' L

. t. s% @$ D9 k, F' K7 z; ?3 h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P9 @% `. S! T. R2 ?
- v$ x, R/ c4 P6 B/ i6 C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与“灸法”通称为“针灸”。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9 }% L+ K5 ]8 Q& n6 E# B7 a$ v4 Q% f" w: [* ^
        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4 J, X% }& e: S0 o% F( b# g6 T8 H; \  y; J; r! G3 L' b' Q' l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8 u0 S/ w# G: e8 B
7 }7 \/ G4 x4 }- E6 C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 t! Q( \1 x& s9 k, O/ P. L3 V
. t% I  e3 J1 U8 I& U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 S6 b4 a0 C6 p8 N9 V. [. D" o' ~: w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V1 g# }& b% W' ^4 l2 h- x+ j/ v. x; N
        下面对“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如下,以供业医者参考: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一、关元穴: # k2 ~: A- V( [- U

( p9 C3 ]8 Y! |$ z& c" X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7 R  V# Y$ A* u, P0 R9 e1 }
3 e2 R/ S& N8 L: W, V" k- X, G        【主    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 v) x! u$ L; q
" K+ M: r' i, P* F* h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5 M* p6 y& p: p/ X4 D& E  [

) x, I& s7 d* {4 ?4 t& Q+ i$ H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 }$ B* M7 i1 Q1 o+ `% a2 O7 v* q6 l

; r7 T& V+ g! k, m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l* C" c; M( ^% M( ]$ m

3 b2 N1 [6 J" D, J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 X9 j/ v1 D/ E; L8 G! _7 F
1 g4 c9 T; j# e' P5 t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 |" e/ y- J2 L- |  o6 H2 z
" q' u3 [2 e' y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 k: ?: \3 u- o$ Y5 _% J
0 F+ T& ~# `$ t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所谓生气之元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为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元。”
; ]& I- I' \1 N' D7 L
# \; ?7 w" x# I  h( g4 p        这段话,阐明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因此,可知小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 B( C$ G+ `. |$ G

3 T3 |& I6 }# X1 v$ o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 Z' S5 |8 S* b0 |- X2 [! H0 H2 W% C1 ~+ l0 E
        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
# m7 D1 i: D- o0 I
+ p" k) }1 h- E, n+ u" M        “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 ?; Z0 I, N) o  i" X
5 z: a1 B6 L: u5 n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百发百中。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
2 ~% h6 n. }( K  H6 ]
$ L1 y1 ^& D, C        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云: . m' v1 D( A( n
. k) o* V5 S- Q/ ^' r
        “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矣。”
! H+ k: A. T* }4 A0 j7 t9 P+ L- L
. h' G( Y; e! b% |        虽然,上文说:灸法不问虚实寒热,只要属于“积冷虚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言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其真才实学,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
+ v8 P0 K7 a+ K2 Y0 Q3 Q8 f& w7 i2 v! x( w5 o7 u0 V, j
        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所以,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
% w. N* I2 N, e% Q; l3 t9 x! z% h; \0 d) W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6 b* W; v0 k( H) @: r: `) H
" D/ ?- v. w2 k* k! U! p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
6 `5 N' V: o; o6 `9 c; H+ A2 }! F" A' g7 D) d6 n
        所以,唐·孙真人《千金方》云: . X; M. }8 ?  y7 @
9 q( Q# Y3 [$ F1 H' {6 B9 g; N. t
        “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此为良医。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要,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只恨时下知道用药同时又明晰针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之旨),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 T& t7 R" H) h6 }" N/ K2 n
+ A. P, |1 A+ ]3 ^1 W; E3 ]3 Y        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 + L" y& ]4 L/ J0 B0 p8 ^! G
2 o0 `! \' P: k1 x  F
        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对于临床实践的体验,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 }+ w) U) F! {- K4 y1 p
. m4 [6 c8 ^* E" P4 j$ L  d; H0 |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 J, x+ @" ]0 [0 `. t0 Z4 L
$ t" g1 E# Y' N( T* o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 l1 `- i! |3 v* p; u
! w* P- j( @, @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 |2 o4 `: I6 f- b4 A. r$ x4 |* H+ t1 |8 L# P
        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不着灸足三里来“引火下行”。因为人的身体内部是非常“聪明”的,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但也不会发烧)。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医学教授们,都是对“阴阳”不甚明了的人。 / v- l* X+ W8 {# N3 |1 ^. ?
8 F$ Z1 f6 u8 e' C5 ~$ i1 z. X
        因为,“阴阳”是人体的神灵,是不可思议的,只会比大脑更神奇,绝不会比大脑更愚蠢。
" T: W9 x& ]- w5 {2 i# M* c  ^4 |$ S$ F
        若灸至不疼、腹中温暖后继续施灸,才会出现“过火”的现象,才有可能会导致“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若施灸时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窜”感,此时不论有无“过火”的情况,放胆施灸,一般不会有任何危险。 " V/ f  G  v% m
* N. v! a2 v6 Q% E
        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用不着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后,穴位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第二天继续重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二、中脘穴:
% F  g! A# }( B; C) B. m% P/ M- ^! I# Q" B9 `- R7 A5 f$ ]) b
        【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 c: A1 s8 ?; N; n. X; \

7 ]; E$ d0 i, ~: d' L% d5 e5 b        【主    治】: 4 W, J& g; H4 ~8 v. R

8 i% T; Z9 y% S2 l0 `/ {  e  {: e        《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
4 x) S6 @( O8 @" Q
0 `* Y5 D% M: p3 E* g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 u; _- j6 \. r) M  K" I
4 I# v. M+ J1 i2 w6 Q/ u: f4 G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 D5 P' _  b2 y5 S) y- y
$ O9 T2 W) B& I" F% t( N        以我的临床体会,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因为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 Y9 z8 T1 O3 f9 R7 M$ m: X  j

6 r6 A# B: L( @$ }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8 c* T# C7 z5 x7 Z! m0 X( z+ ], G( P5 F. i4 r& T' o4 R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的意思。 0 X/ y4 e! S& c$ v, u* s
! X7 V  D8 K$ s  Z5 L
        以治疗癫狂为例。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经文中分明说,只有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既然寒热都是因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 ) e' k& Z# K, `' k1 y- ?
7 s7 q! E2 t2 k5 u0 D/ {
        所以,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身,虚则温补而实宜疏导,这是治病的原则。 0 u, T. _+ g3 B: n' H$ p3 I! J2 g: ?

" E, G: T' L/ ]5 c* g        由于经脉暂时不通,就必然会因瘀滞而出现实热,倘若继续使用温补法,就是在暂时没有疏泄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就会助热邪而损真阳,这才是所谓的“壮火之气衰”。此时必须用疏导法将经脉疏通,使热邪得以排泄,而后“(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 @  C% v. {- t% k4 ]
3 z& J# i$ u5 M% [        然而,使用灸法则都是用温热法,是直接作用在经脉和穴位上的疗法,腧穴具有“井、荥、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再由于取穴的不同,就可以同时具有温补和疏导两种功能。虽然在施灸的时候暂时有燥热或痛热的感觉,但在4小时内就可以解除,这就是经脉被疏通的表现。如果医生能够根据输穴的不同性能进行随症取穴施灸,就不会出现错误。
: c& e+ x0 _9 N
2 P. r' d! p) C- h. N+ [3 |        注意:操作的医生必须精通经络学说,不可死认一两个穴位而蛮干。
, V" h' s0 }* @2 `
" P# R/ N2 D1 `* k        而且,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通窜”的痛感要比烧灼皮肤的痛感强烈的多。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位置,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 k" |: s% m, t8 K( [3 r3 q7 u  H
  P# z. b9 U5 d
        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待灸至二三百壮以后,胃部会在忽然间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向下流动,“通窜”感就会在瞬间消失,津液会在同时涌上来,喉咙干痛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患者就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个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此时绝对不会感到疼痛。从此,再灸50~100壮巩固一下即可。 0 A7 p# F. G2 ?/ d3 q

6 R1 z+ d8 {# m: ?        西医所谓的髌骨软化症完全可以不用动手术,通过重灸中脘(500壮)和足三里(300对壮),就可以治愈。因为此症是胃气亏损的表现,其无力的大腿前侧的肌肉正是足阳明胃经所经过的路线。而且,“髌骨软化症”这个名词起得就不科学,因为不是由于髌骨软化,而是由于足阳明胃经经气虚弱所引起的股直肌无力造成的,通过恢复胃气就可以将次病症治愈。
& W; S" @+ c: A- j
5 c! ]; l2 m, g+ e        据我观察,现在将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岁的孩子),鼻子旁边、眼睛下边的脸蛋儿部分,都有一个或几个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较密集的斑点,这就是很严重的胃病,这就是常年饮食不节或常吃冷饮的结果,这些人平时都爱喝凉水、喝可乐,而且,还要“加冰的”(广告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而且,著名的大明星们也推波助澜,在广告中常见他们“潇洒痛快”地喝着刚从冰块里拿出来的饮料,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黑痣和肉疙瘩有碍美观,就用激光或冷冻法去除,但多数人还在旁边长出新的。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脸蛋儿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会通过经脉在脸部表现出来(其实,在哪条脏腑的经脉上长有黑痣或红点,哪个脏腑就必然已经或将要患病),黑痣、肉疙瘩虽然可以用手术方法去掉,但病邪并没有去掉,所以还会长出新的。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愈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会自行脱落,但必须终生戒除一切冷饮。 ! F. v# S+ ?8 V" A$ I
4 U) q' F1 Y. e1 \& \
        在此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气炎热或心中燥热时,人们用吃冷饮的方法来解除身体所感受的热量。虽然一时痛快,却越吃越渴,越吃越热。这是因为人们虽然感觉到胃里燥热,但腹中的温度并没有超过37℃,而冷饮的温度却都低于10℃或5℃,甚至低于0℃;由于冷饮入胃,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必然会产生热量以使胃的温度升高恢复到37℃,这样,本想抑制或减少腹中的热量和温度,却反而刺激人体继续产生热量,并使体温有所升高,这就是“越吃越热”的原因。并且,常吃冷饮还会造成胃寒。
+ d( C' \. }+ P7 D3 h) i
, m3 ^' h1 _( ?! w        而常和热饮的人,由于热水的温度高于人体的温度,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会激发人体的排热功能,并将胃中的一点儿余热也带了出去,人体的温度反而会降低1~2℃,这就是越喝热水就越感觉凉爽的原因。
" ^# e- Q8 C% s( r6 N) X7 i: Q# O: S7 M- Q/ `
        据我的临床实践,治疗常年喝冷饮所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才能完全治愈。其它如“香砂养胃丸、荜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治疗胃寒的药物,只能治疗较轻的胃寒疾病,对于非常严重的胃病,只能治愈一半,不可能完全治愈。而重灸中脘则非常快捷,并且非常彻底,只是痛苦一些。
2 a. N7 m6 r8 Y4 _0 K3 a% R7 A# y( ~4 y: Z9 g
        据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治疗癫痫病,重灸中脘穴,必可治愈,疗效甚佳。临床及理论皆可相互验证。中医称癫痫病属于“痰迷心窍”。所谓“心窍”,就是能够通行无阻的经脉。“痰”为湿邪。也就是说,由于湿邪阻塞经脉,造成气血上壅而不能下降,造成脑缺氧而昏迷,下焦还不甚虚弱的元气不能与上焦交通而鼓动憋胀,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身体抽搐、口鼻发出怪声。交通上焦和下焦的关键在于发挥中焦的输布功能。所以,重灸中脘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造成癫痫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心情忧郁、性情孤僻,好的医生必须在生活的自理自立和心理的调整方面多做工作。(可参考《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和原则》一文“癫狂”栏) 8 p8 u1 a" K9 W# p4 O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三、 膏肓穴:
7 \9 ^6 Y- P4 s& _4 g5 Z/ m1 d2 c3 m8 X0 S
        【穴位取法】:四椎下1分,五椎上2分两旁相去脊各3寸,四肋三肋间,令人正坐曲脊向前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臂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动摇以取之。若重按此穴,自觉牵引胸中或中指发麻。开始施灸以后,绝对不能改换姿势。 ) w) P5 M& }2 i7 z3 }# J4 P

. T7 z. G6 d+ n% K, _+ O        【主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赢瘦(肺结核),梦遗失精,完谷不化,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仲,胎前产后痨瘵传尸等,无所不治(《千金方·杂病第七》语)。
) U! ?' R6 O5 K. B6 n/ N5 i+ N' |: ?1 N$ c5 Y5 ~
        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 ; b+ W: G3 ]) J8 ^+ V
, S9 X0 \; ?2 F) |0 M3 t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 % v2 w  f- t4 H5 J5 b

0 q9 p- q3 X9 b2 g9 D/ ^! a        “昔秦缓不救晋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6 C( c+ }  d* i" t5 L

  q& e* J  R5 Q; q0 Z: V        因此穴有左右两个,所以施灸时艾炷当以“对”计算,应灸600对或1000对。灸至不觉疼痛为止,其实会感觉到从两穴处有似热水一样的感觉流向两肾,才算足量。
  ?1 S" V8 R- F* S0 `: N6 R6 h- e; o5 V3 T6 r0 G+ J  _7 J5 m
        需要灸膏肓的患者大都是虚劳之人,施灸时,其坐姿不能坚持长久,可以灸完5对时休息一下,灸完10对时喝口水,以缓解疲劳。不论是否口干舌燥,都应继续灸下去,待出现有温水流向两肾的感觉时,一切不适都会消失。
0 E( {4 Z; m: Y" |$ Z  G
% j% v& l% T% l9 p0 D        虚劳、咳嗽、潮热、咳血,多是由于真阳不足、阴邪过盛、虚火上炎所致,灸关元和膏肓,功能“引火归元、潜阳育阴”。
$ G* Z' Z7 d) s4 {1 t8 c
6 n+ Z0 h( y, r8 [0 L        对于一般虚弱的病症,灸关元和中脘即可,先天和后天都能得到治疗。而对于脏腑功能极为虚弱、真阳将要衰竭、收敛功能微弱的病症,对膏肓施灸较为稳妥,不容易出现阴阳离绝的情况。但是,病已至此,即使灸膏肓穴,治愈率也一定会很低的。 ' x2 U4 O2 U6 Y* U8 S$ w! _0 p2 ~1 \
6 x6 {- G& t9 l# ]! T  j
        本文只是重点论述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的功能和用法,至于其他腧穴的功能和用法,可以学习有关灸法的书籍,对于“井、荥、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必须谙熟于心,具体内容在此不赘。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二)
- w8 J, k4 N. H8 Z. y1 w. x


; a% a$ Z8 N# {  ]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6 q, ?3 L7 D4 R
* Y. H2 B  P$ |$ L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 f6 U2 o/ C6 _& f
- {& C# Q  I. a5 q  Z' D" D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 X' H. S) ~" ?! ~# F  F; w  L: }: x6 R: c- u! @0 m/ V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五味堂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五味堂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 }$ K$ f+ O8 H$ W6 n  u3 k7 Z6 k  j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壮以后,穴位上烧成的焦黑糊痂会翘起,痂与肉之间有脓,糊痂会滑动,此时可以将糊痂揭掉,将艾炷坐在小坑儿里继续施灸,不必担心,绝不会将腹腔烧穿。当患者担心快要“烧穿”的时候,也正是元气开始强盛的时候,此时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如果一直隔着糊痂灸,虽然痛苦少一些,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差了。
. T1 B6 t; _( H
0 s" t# y6 q0 ?. O8 f% p        窦材《扁鹊心书》上说:
7 @: r6 k' q; h4 m" A
3 y) S" D) T: v& I
        孙思邈当年亦毁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2 {1 c+ |% Z; O7 @) i1 G" E
& q4 L( I3 O) o# H% S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有不焦枯皮肉乎?” .' E4 K* Y) P. p
" |: @' n* r( X7 U$ h. X% g
        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容养故也。若真阳元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 : z5 h& |  d3 _# Z" r+ P
. H3 z5 z" l5 B8 ~0 z3 N- k% C
        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阳元气(有形之精)已脱,虽灸亦无用矣。
0 A( _, o/ L& b0 N, U" G  s
6 a0 w' a, A1 n  V* G8 J$ M        对于医生本人来说,必须首先自己给自己施以重灸。 2 m$ ?7 ^2 Q$ h$ T

% I! i/ C* G2 L2 ^        《扁鹊心书》又说:“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现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9 j+ ?) A/ w+ z$ t# }
' z6 h. W( x' |/ Y8 K  c5 ]        如果医生没有自己给自己灸过300大壮以上,就不可能知道患者的感觉(医生自己灸三五十大壮,的各种感觉都不算数,都不是真正的感觉),就不可能知道艾灸的真正作用,也就没有胆量为患者施以重灸。 ) n6 p3 r9 s6 Z, ?9 W
' t7 l# ^* O$ W) M6 l0 `0 I1 z+ k
        如果医生没有胆量(把握)为患者施灸超过300大壮,也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懂得灸法。如果对患者施灸没有超过300大壮,连一半的治疗效果也达不到,邪气不能除尽,病邪仍会继续作怪,患者的疼痛也就白白忍受了。; A( Z' H/ ]+ ~: B" b
; F# B& H! c- Z. _9 V
        而且,患者体力之虚非短期所能康复,以后每年必须再灸一次,壮数可以逐次减少(比如今年灸500大壮,明年可以只灸300大壮),但每次以灸至不痛、腹中温热或四肢末梢麻胀为准,以巩固疗效,充实体质。
8 t7 |7 \6 r4 }# T; l* ~+ x; s  K
) w/ @: }6 q$ E# }5 h5 X
        另外,由于皮肤具有弹性,开始时伤疤会变得很大,成椭圆形,待愈合后又会缩小,第二年再施以重灸,伤疤就会变得更小,成横线状。并且,在灸至300大壮以后,有些患者会在施灸过程中出现穴位出血的现象,这是经脉里的瘀血被化开的表现,因为被化开的瘀血是不会再凝固的,所以,不必担心,只是用卫生纸将黑血暂时吸干,继续灸下去就是了,等瘀血化尽,正常的血液自然会将伤口凝固住,不必惊慌。此时可以将一些艾灰填入出血处以继续施灸,绝对不会出现西医所担心的任何情况。& z+ q& i5 Y3 a5 Y& @

% P5 H9 {0 f5 M        最后说明一点,灸至不疼后,还应再灸100大壮,直到灸得感觉冷气从脚下出尽,腹中温热(艾火熄灭以后依然温热),浑身快活难以抑制,甚至出现“性高潮”的感觉,此时表明阴邪已经全部散尽,继续施灸就会产生多余的阳火,此时必须马上停止施灸(否则会出现阳极伤阴的情况,会变得狂躁)应该马上服两盒六味地黄丸(每盒十大蜜丸,2次/日,10丸/次)以收敛余火,至此方为全功。

# C1 S  r/ i/ L3 S. F* v; y2 Y1 i- E' H) S- R" S: z  f6 e& K/ _
        许多患者灸至一两百壮时就会感觉不疼,这是假象,只是祛除了浅层的病邪,继续施灸至300壮,疼痛又会复发,这是深层的阴邪被搜出的表现,医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必须达到腹中温热的状况时才是痊愈的表现。这也是医生没有为自己施灸超过300壮就没有资格为患者施灸的原因。一般施灸的患者的感受是有其明显的次序的:
' l& L+ d8 p3 s' `; [ 7 f+ s; s! H* S( y7 K
        1.皮肤灼痛;2.腹内钻痛;3.患处绞痛;4.周身痒痛(或外生殖器极痒);5.能够忍受疼痛;6.患处不痛;7.灸处不痛;8.灸处发热,但艾火熄灭后热感随即消失;9.灸处发热,而且艾火熄灭后热感仍能保持;10.整个腹腔都有热感,而且彻夜保持(到此时必须及时停灸,并服用几剂具有收敛性质的药物,而后以“虚痨”证治之)。
' a# ^" w# @) |

3 V3 _+ A) `; R8 g! R9 y# E7 A4 `        个别患者可能不符合上述顺序,但全身出现通窜感也属于大功告成,不必拘泥以上顺序(若出现手指脚趾发麻等血虚精伤证,则必须及时停灸)。如果初学者不能把握,对于施灸者不超过800~1000壮就停止,也是比较恰当的。

; v% b  j8 B# }. @
! j/ U! X% F% E; X7 ]# e8 Q        另外,患者平日通过对自己身上疤痕的观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元气是否充足。如果…(灸)疤痕的颜色变深,而且,发痛发痒,就是元气开始虚弱、寒邪势力开始抬头的征兆。如果(灸)疤痕的颜色变淡,就是元气充足、身体健康的表现。西医所说的“疤痕体质”,实际就是元气虚弱的体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疤痕体质”,西医如是说,只是一种无能的托词而已。西医只知道给疾病起名字而不明其所以然,也就更不知道治疗方法了。而西医所说的“药物过敏”,也都是由于患者平素“阴盛阳虚”造成的。西医的消炎药物,都是可以抽取人体真阳的药物,被激发起来的真阳会驱赶阴邪外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实际就是西医所说的“过敏”现象。
3 @1 n; O# b" L7 m  J) {8 U- Q7 x
        瘢痕灸又叫化脓灸,化脓灸与隔姜灸相比,可以“以一当十”,9壮可抵隔姜灸100壮之功,而且,4小壮或2大壮可以抵1剂四逆汤(这只是一个比喻,没有绝对的定量关系)。灸后形成局限性深度灼伤,以达到化脓的目的。如果施灸的壮数不足,化脓的时间很有可能长达二三个月之久。如果一次(每天50大壮,连续10天就是500大壮)能灸足壮数(以灸至不痛、腹中发热为止),半月之内,伤口就可以封口,而且,疤痕很小。如果壮数不足,不但化脓时间很长,而且,疤痕也会很大。所以,隔姜灸的效果绝对不能与化脓灸的效果相比,虽然也有效果,但犹如“隔靴搔痒”,疾病很容易复发。
4 G7 k3 p: a1 z) I. r/ b+ K6 Y2 `" k: T, X6 g5 |$ n, P" E( O
        至于伤口的处理,只需要“云南白药”或“绿药膏”每天涂敷(或根本就不用任何药物),用干净的纱布封住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不妨碍洗澡,甚至可以泡澡,洗澡液浸在伤口上也绝对不会感染。有的人可能会不放心,可以在洗澡以后再揭掉纱布换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适对患者不负责任,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事实。这就是真阳元气杀菌消毒、增强免疫力的真实体现,因为穴位具有汇聚精气的作用,局部强壮的真阳元气,就可以杀灭一切细菌病毒,灸法可以通调全身的经脉,激发元气运行,根本用不着有针对性地研究什么抗体、疫苗。这也是身上有灸疮可以避瘴气的原理。 9 O. ~, C" ~& `; `6 h. |: A3 i
9 Q% P7 f& ~4 ]  p- t+ q
        用一个稍微夸张的比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活人躺在野外不会腐烂,而死人却会很快发臭,同样都有细菌病毒的作用,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呢?参参看!
1 M/ R2 b6 _7 i# ~( J7 m- K; J3 S
- D: ^- c$ z& e; E        ……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