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m4 ~- r q' K' a3 D- W) c: w& d
养生桩漫谈
7 m1 E+ z7 [5 M8 v1 A7 X; r3 M王芗斋
/ \$ p- V1 m& t) Z8 M' N3 Q序言
: U/ c+ ~2 m/ }8 g$ h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式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当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说是养生的艺术,这本小册子,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 C9 b; ]6 A) V9 x, r + N; @8 G$ y5 ] q" \# p$ ?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养生之术,既长外游各地,访名师寻益友,凡有关键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养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工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又称为浑元桩)。
+ d8 @- F. A) J6 }& Q t
, \& R2 s) w+ K, P: H" u0 ~ S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养生一道,稍有心得,深愿贡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养生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养生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之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锡的,深望海内同好多加指正,并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7 `9 C [ C+ L9 U$ f7 X7 c 2 b/ W: z" h1 q, W! a
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 ( O* n" b5 |( f& q
j) }: F2 \ J0 L( W
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藉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的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有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
! ?$ ^1 S0 n) q! f, f0 x, [
+ h7 h% B. \. T( ^# o- K% v 相传二千余年前,即有《内经》一书,为中医宝库,对防病治病之法,记载甚多。其中《素问》一篇,就是专讲养生的,原文是: “ 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文虽简单笼统,意义深厚,先哲把它列入《黄帝内经》,一方面视作防止疾病的养生术,另一方面凡药石刀针不能奏效的多种疾病,就根据这种道理,使患者锻炼休养,作为体育医疗并和《灵枢》互相为佐,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就是 “ 独立守神 ” 。
: |4 O4 ^6 k* \6 W7 ]0 i 0 L$ s* i% `2 d' e; q5 |
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兵都会静养,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易筋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之曰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
; a- v3 n; Q8 z
3 ?2 i' s e' ?7 ?8 ~% D$ N
宋代之后,多变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户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多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出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 F3 g, j9 Z' y2 K3 T5 r0 {
: Q- v5 @9 d1 t+ q' P) V2 m1 U 日本相近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持久的功夫,但亦系支离破碎,只鳞片爪。
0 I6 {; N8 s4 G# d" f( ^
( p7 B/ v2 l( w' b7 N, d# V! m! n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养生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系的)。由青年时代略识养生门径之后,就一方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面博览古书,细心体会。同时按照师友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理,朝夕不辍的练习。虽受个人知慧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五十余年的经验,证明他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病,确有不可想像的治疗作用。
& n1 O; w9 S- `* e5 h
" G7 {$ {# W+ {/ |. [; k7 m! o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
0 a7 G5 Y( S/ O/ f6 P6 `$ R' U. @
$ G' l# I4 S1 F1 {( Z4 Z& d 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时不尽在姿式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秩序,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的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 [5 ^. E/ X5 G* s7 W2 l/ B
. x, z" s3 L, J& w( | 这种运动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挥体内燃烧,且能加强各种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能调整、恢复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机能,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待效,五十年来从无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几都有效果。
+ S g1 c+ s [" }1 K+ u
; K2 j* i. ^& T2 X# ^ 这种运动能加强人体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说: “ 提炼精华,洗净糟粕。 ” 其意义就在于此。这是自力更生的运动,就是说,它对于人身及其部分机体,具有生生不已的效能,比如体弱的通过锻炼可使身强,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组织有毛病的,通过锻炼可使毛病消除,恢复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体会到无穷的理趣。
E3 r/ D# N$ J( ^
9 q: `! l" u+ Q7 x4 F% q# {) J 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作。
1 v. i0 `" _. T V6 t
1 H: }. V4 N! `4 e3 |1 l养生桩应注意的问题
, J8 q: b/ P X1 f( [+ }2 C( P9 P% E7 z" _
7 y3 Y( Z2 y d- U9 O. w 养生桩不仅是健身治病的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所以学习养生桩的人必须注意这种锻炼。粗暴、浮燥、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和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学者切要禁忌。
, v l; B Y8 r& l$ x8 u
) ^; D( Z9 w) I& _3 K
对于治病的人来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半都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积极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作反覆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振作,一曝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4 Q+ M r {, r9 u' H% P 7 W+ ~6 f. j2 c1 L% z1 _5 u
练养生桩必须心神安祥,摒除杂念, “ 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 ” 神态要轻松自如,蓄意要深戆雄浑,力量要稳准虚灵 “ 无动不机,无机不趣,虚灵守默,而应万物 ” ,虽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学不易理解,主要是以神意为主,不是枝节片面形式问题,意在整体与内部,不要使局部破坏整体的统一,不要使外部动作影响内部推敲,要浑身轻松自如,心旷神怡,好像沐浴在大自然之内似的。要做到这样,在运动前就必须作到心安神定,摒除杂念,还要注意四容五要,
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对人对事都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而切实,任何事不说硬话、不作软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养生条件。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意,
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 。在练功方面来说,就是 “ 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 ,这样才是练功应有的要义。
& @# U: c* s8 t: m 5 y T, {( P8 c+ q7 s& E
养生桩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的,病症不同,其有关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自然就不相同。患者的生活条件、习惯、修养、性情以及其他各种特点,对于设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适当的姿势和运动与休息的时间长短,以及身体负担的轻重等,教者对此自应充份了解情况,作适当的安排。学者应注意掌握,慎重锻炼,不可忽断忽续,任意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快,并防止在锻炼中发生不正常的现象。
8 m0 Y0 ~0 l" t9 g
( L; |" w$ a1 S1 b- L6 H 修养不够的人,初学时多有幻想或任意活动或拘泥执着等现象,须细心体验,待实验充实之后才能解决。主要是师古不泥古,谨守师法未易有得,不要浮聪明,不要笨用功,精神要愉快,肌肉常劳动。离开已身,无物可求,但执着已身,都是错误。
力量在身外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来操持,若本着以上的所谈切实用功,细心体会,自不难得到万变无穷,奇趣横生之妙。
- x% s; k/ o! ~! P9 `7 Y 8 q1 J) N' K' i) J" g% d
“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的修养锻炼 + w; } v% w7 P2 r: i# Z1 f
* W4 o" y) F( x. U1 ?: S5 b
“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的修养锻炼,关于《内经·素问篇》的 “ 提挈天地 ” , “ 把握阴阳 ” , “ 呼吸精气 ” ,大医师们早已说过。我对于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的修养锻炼稍加补充。“ 独立守神 ” 在用功之前,思想先准备一下,应首先着想游于物初,静会全机之意。视同植物外形不动,内里却起着根生发展、顺逆横生的变化,万不可走入招式断续的方法,那就破坏无余了,局部运动纵然有益,长久也有害,是慢性的戕生运动。
# I! T; X+ h l1 t$ U2 O
' ^. F% s4 L& a6 H
锻炼时要永远保持意力不断的虚灵挺拔,轻松规章整以达到舒适、得力为原则。锻炼时,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内要清虚空油,外要中正贺和;同时要脱换一个心目欢喜的状态,洗涤一切杂念,扫除一切情缘,寂静调息,内外温养;浑身毛孔放大,有如来回过堂风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成了一条空灵口袋,挂在天空,上有绳吊紧,下有木支撑,有如躺在天空地阔的草地上,又像立在悠悠荡荡的水中,如此肌肉不锻自炼,神经不养自养,这是锻炼的基本要义。
" v4 g( N4 F- E) i
* M/ K! D2 U$ J 怎样才能凝神定意呢?要使意念如洪炉大冶,无物不在陶熔中,并尽量吸收一切杂念,来则熔之,不久杂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绝杂念头,则一念未去,万念齐来,精神分散神意外驰,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锻炼时还要有这样的意态,使肢体和大气相呼应,自然而自在的发挥整体和本能的作用。如果有丝毫的矫柔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坏了整体和本能的作用,所谓这种运动是一种人体本能学术和 “ 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 的意义,就在于此。
, F' }1 n: E( v% q" s
4 Y/ X8 ~" a+ {, }- A4 f7 q E
锻炼方法虽简实难,初步锻炼是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由不动才能体认到四肢百骸的一动而无不动之动。如此神经始易稳定,热力才易保持,自然的增强新陈代谢。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逐渐学动,才容易体会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相为根之动,然后才能体会到大气的压迫,松紧力的作用,也就不难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动荡枢纽之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同时起着刚柔、虚实、松紧错综,表里为用之动(至于假借一切之动,言之太繁,姑不谈叙),全体就自然的发挥了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联,前后左右都相应之动。以上是试验各种力的功能作用,盖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 V- E3 l1 b" n+ K0 D
6 x4 r8 e) r7 e, `' [/ [7 k4 y/ I 锻炼是在无力中求有力,在微动中求迅速,一用力身心便紧,百骸失灵,并有注血阻塞之弊。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体,无形能神聚。
5 }# m+ s5 T. F) W6 G
: c5 J8 z( ^7 j 先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求认识。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有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意。要注意从拙笨里求灵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体。用功时浑身大小关节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犹虎豹,气若腾蛟。而神意之放纵有如巨风卷树,拔地欲飞;其拧摆横摇之力,有撞之不开,冲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之势。外形拙笨,意力灵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体,学理自通,自然明了。
- j ]/ z2 Z. w% l. m) W3 o$ N; T
+ y$ `1 q$ ]' v4 I: N( w2 }8 k “ 肌肉若一 ” 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功夫。这一步功夫表面好像另一种,其实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关联的。没有这步功夫作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持久的能力,这虽是肌肉锻炼,但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这种运动,加强运动也是减低疲劳,减低疲劳正是加强运动,锻炼和休息是一件事;要在调配适当,使患者在不觉中就增强了耐劳持久的能力,并尽量减免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达到舒适得力为止。(按:筋肉锻炼是进一步的研究,大都是筋肉伸展、骨节提纵、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自然的筋肉捋卷,相互若一,更进一步的研究求力的功能多系超以象外,接近拳学。)
& V" L2 P" |, O5 D3 ?3 j7 i: f
5 X2 v' P: g2 v& M5 m8 t$ _; a
调配方法
3 U$ p+ N3 i3 x4 J/ i( w) J
' w8 | ~4 w3 X0 W8 L: H: o& i( }6 V (一)肢体调配:不外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足、膝、胯各处,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体会得到的精微细小之处,也都是如此。要使用骨骼支撑或力量的称合,肌肉的联系等法。
4 }" E: a% t8 A' c X" K K$ o7 n
2 R% `# X0 L2 x9 F8 Z% }' P( O (二)内脏调配:是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相为用。
1 B$ f! o# t! E
) m+ H6 B0 H. A6 h& J+ S (三)时间调配:是以学者性情强弱为基础,总要不超过负担能力,不使思想上产生烦闷或厌倦,调配初步形式有如下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