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养生桩 [打印本页]

作者: 五味堂主    时间: 2006-8-19 21:37     标题: 养生桩

养生桩简介


  q4 G% p* @3 I1 n# F: S
& S/ V1 _5 t: a2 g* y; G( R* X

王芗斋


* m5 o1 k- E) b) r" {4 B5 ]
5 i$ P: l4 p1 x        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却病延年,防止早衰。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养生桩)。  z7 D- L9 W3 V" u% Y% {

5 B. a, _# ?* t- `/ |8 @, E. r        站桩的姿势大体可分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卧式等类型,每个类型可分为几种,甚至数十种不同姿势,虽然姿势种类繁多,但除行走以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始练功时要做到闭目、凝神、静气,然后慢慢地把姿势摆好,使躯干四肢一直保持不动,直到锻炼结束
% T: R; C5 P0 n, E) Y
2 \" _6 g2 g8 ]3 D3 d: s) \* C        初练站桩的人,可以先练站式,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动作变化在这些范围内。
3 Z& A' F" L& K4 b6 f* F# J6 j  g: B( o
        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做十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下面谈站桩问题的几个体会。$ `9 ~' r7 P$ R) S3 K6 o4 \
) p* n' C) i" ]
一、养生桩的起源和作用:- \+ Y! ^; S$ S' q5 I8 j% N
, z% g+ I* E) J
        养生桩是由我国形意拳的站桩演变而来所谓形意者,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也就是形体精神同时锻炼的一种基本运动,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一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1 u3 X) c/ m0 O4 \' x
8 ^6 Z' p' ~/ C- z二、养生桩的特点:
: U0 R% R% ]- j* J+ Y( W( J9 o; J
        健身之术虽繁多,但总的不外乎两大类—即动、静两种。一般说来,运动是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静功多是锻炼内在的真气,充实三宝(神、气、精);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0 G( R% P) {) n1 `8 a6 }
. N; p) A" S3 K三、姿势和时间的掌握:
9 a9 ?0 h; p9 W4 h& l* r4 n- O" [6 i) T/ b1 _5 `; n
        养生桩虽然是一种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功夫。初学者按照一定的姿势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势和时间,可以根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不同给以适当的安排,不要超过学者本身的负担能力。: A. s  W+ O  q6 n. @% U4 w, e% p
1 t' R5 O& ~# L  z+ P2 e* J
        一般说来,姿势不宜多变。因为在神静气平和姿势安定后,血液循环开始加速,当内部正在运动变化时,姿势突然一变能将内在的运动打乱。所以,先师一再提醒我们: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但是,若真正掌握了内在的运动规律,能在形体的变动中毫不减低内在的运动时,则可随意变更,不受姿势限制。先师所谓  “ 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  就是这个意思。练功时间最好让学者自己掌握,如觉轻松愉快,全身舒适,则可多站些时间,如感疲倦不适或神思烦乱,则必须停止练习,不要勉强支持。& ]4 P( M6 D. |$ ~' j) r
/ J  m& c* @7 l6 u
四、松紧问题:. o- r9 y4 {$ p$ `3 O' U6 I. E
2 b1 T" ^  P, Y$ p7 ?
        站桩是一种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运动。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快,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必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这种力量主要是精神的、无形的,如有形着力则失去运动本质。故先师一再告诉我们:“有形则破体,无形则神聚”。也就是说,形体尽量放松,精神尽量收敛,虽外形拙笨,而神意灵巧,功作久者自有体会。0 U& Z" n& [4 z9 a0 A4 ~
. q9 o) _) D& Z- \6 l# H6 b8 l0 R
五、肌肉锻炼:( `8 _6 L' [/ `

: ]- V  }. z3 ]6 P; D& u8 ?" ^# b# H        肌肉若一是锻炼中进一步的功夫,这与上述有密切的联系,就是姿势改变一点,使肌肉的运动进一步增强。若没有这步功夫做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和持久的能力。但是,在肌肉锻炼的同时,不应该放弃精神的修养,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如此加强运动,即可减轻疲劳,减低疲劳正是为了加强运动。所以,把锻炼和休息应看作是一件事。但是调配适当,使学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持久耐劳能力,并注意到:在加强锻炼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舒适得力为原则
2 s! j% E5 Q3 P! @: C
, {& V( m. `0 u  J. B/ p% \! B" L# C: @2 k  V0 ^4 k" I- V
六、调配原则:
* K  X3 v4 B5 w+ D# ~9 P- v. J$ B" K4 c+ m& l; \5 r* r. d0 u  L
        1、姿势调配:姿势的变化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反过来说,形式也可以改变意识,所谓 “  意自形生,形随意转 ”  的基本道理就在这里。在调配方面,根据学者的具体情况,不外乎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膝、髋等都要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是轻微细小之处,都要如此。  g& M! Q  o) X- f# B" G% d# ~

3 l4 f7 G; A0 `5 J+ \7 |        2、内脏调配:内脏调配的关键是—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相作用。这种调配,必须通过学者的主观后,从意念上给以暗示,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机体的局部调配而直接影响某一脏器。以上所说的调配,仅是一般要领,也是针对初学者提出的。如果功行已久,有了深刻体会后,这些方法就无关重要了。
1 ?' b+ I- |7 W) B, L+ C5 r4 Y# ~2 C0 v2 G8 u+ ?
七、克制杂念问题:
5 x# Z# S* y4 P7 @/ V& t
* Q# A) ~! {5 r& x/ j7 c        因为这种运动是一种双重锻炼,不仅锻炼机体,而且能驯服意念。所以,克制杂念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人的思维内容是广泛的,尤其成年人杂念更多,一般说来排除杂念是不容易的。因此,多数学习养生者,都把排除杂念看成一个困难问题,注意追求入静,但却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负担越大,以贼攻贼,贼去贼入,前念未消,后念又起。为此,历来养生学家设有许多方法,如外寄、内托、固守一处等,对初学者有许多帮助。但以本人体验,唯有采用任其自然,不加克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稳定情绪和达到入静的境界。在杂念干扰得厉害的时候,本身应象烘炉大冶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尽在我的陶熔中,这样,往往在不期却而却,不期制而制的情况下达到入静。( F( @" y; t9 @9 k$ K) U: P

: c* Q. C* E8 C  f% U        以上介绍,只能参考,不可执以为法,必须亲自锻炼体验。
作者: 五味堂主    时间: 2006-8-19 21:42

 + E, ^- Q" V" V1 E( s( A. ~" j
, T' S# V' E( M; F

养生桩漫谈

3 |2 k9 i' b. c( J8 d" ]

王芗斋


. F* J3 e" e, s! ^

序言

; S) a3 p2 |. I& H) p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式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当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说是养生的艺术,这本小册子,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2 t5 Z1 `9 v- e4 T( R

7 w4 x( z: L- I) ~9 o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养生之术,既长外游各地,访名师寻益友,凡有关键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养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工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又称为浑元桩)。
4 W5 y8 i( y& a$ \/ U+ G  D 3 @3 H% v- Y4 f% ^1 ~" ^8 Y9 p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养生一道,稍有心得,深愿贡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养生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养生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之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锡的,深望海内同好多加指正,并在学习中体会改进。3 u& [3 Y0 L2 t5 Y$ h: ?: J: g
+ i, L6 e" z5 p0 ^" y
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
: M% _# i* f3 l' C# ?& ^! i
  k* R. u& F5 ?        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藉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的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有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 a0 n9 n, D# I+ l) l" ?
4 G+ q$ Q% h4 C8 W! D" y
        相传二千余年前,即有《内经》一书,为中医宝库,对防病治病之法,记载甚多。其中《素问》一篇,就是专讲养生的,原文是: “ 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文虽简单笼统,意义深厚,先哲把它列入《黄帝内经》,一方面视作防止疾病的养生术,另一方面凡药石刀针不能奏效的多种疾病,就根据这种道理,使患者锻炼休养,作为体育医疗并和《灵枢》互相为佐,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就是 “ 独立守神 ” 。
1 O7 f8 J- |- P5 E + ~3 W, R2 w8 Q9 w( N1 k# X' f
        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兵都会静养,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易筋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之曰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
7 a4 `; E% u( q2 s3 ?7 ^
7 [+ }) ]5 H' c! h: E. c        宋代之后,多变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户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多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出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 l  _& r$ J, ]2 g: j! g
2 h7 Z4 s& h) i; q        日本相近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持久的功夫,但亦系支离破碎,只鳞片爪。 # X% `3 a9 [6 E& i6 B& B9 t0 K6 ^& D

' M7 }. x! B3 d* k3 V" n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养生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系的)。由青年时代略识养生门径之后,就一方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面博览古书,细心体会。同时按照师友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理,朝夕不辍的练习。虽受个人知慧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五十余年的经验,证明他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病,确有不可想像的治疗作用。) o) O9 K; e$ L2 B& f

5 f8 m. T: e% ]+ b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 6 e- c$ a+ o1 R" y3 |* ^
! H  i" {8 W! p4 J
        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时不尽在姿式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秩序,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的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8 r' x% k8 ]; I' ]% M4 z / Q4 A1 b  @" _" E
        这种运动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挥体内燃烧,且能加强各种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能调整、恢复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机能,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待效,五十年来从无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几都有效果。
* v& i6 \& r& E: s& o& j% l
4 q& Q9 P$ P2 h" B, B3 y        这种运动能加强人体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说: “ 提炼精华,洗净糟粕。 ” 其意义就在于此。这是自力更生的运动,就是说,它对于人身及其部分机体,具有生生不已的效能,比如体弱的通过锻炼可使身强,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组织有毛病的,通过锻炼可使毛病消除,恢复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体会到无穷的理趣。
; G; `. N9 K2 w3 m1 C3 g' h% ^ * K; N( ]$ n1 o6 E0 |
        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作。0 N5 z) N" N( E2 Z! v) {6 c1 K8 a

& r) ?6 Y$ q0 h. J养生桩应注意的问题 2 e; O/ d, Z/ y) N; c, u

# S, J6 Q0 E7 D4 A3 x- x9 C4 t$ T        养生桩不仅是健身治病的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所以学习养生桩的人必须注意这种锻炼。粗暴、浮燥、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和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学者切要禁忌。 4 q) i+ O  k! I: B" {

# e' U# O8 {! a- W* Y& a        对于治病的人来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半都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积极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作反覆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振作,一曝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7 j& w- l+ _  N6 \# O) x- Z
" f. j( C1 h, C  w3 L2 k        练养生桩必须心神安祥,摒除杂念, “  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 ” 神态要轻松自如,蓄意要深戆雄浑,力量要稳准虚灵 “ 无动不机,无机不趣,虚灵守默,而应万物 ” ,虽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学不易理解,主要是以神意为主,不是枝节片面形式问题,意在整体与内部,不要使局部破坏整体的统一,不要使外部动作影响内部推敲,要浑身轻松自如,心旷神怡,好像沐浴在大自然之内似的。要做到这样,在运动前就必须作到心安神定,摒除杂念,还要注意四容五要, 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对人对事都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而切实,任何事不说硬话、不作软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养生条件。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意, 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 。在练功方面来说,就是 “ 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 ,这样才是练功应有的要义。
! [+ O8 g3 n* u6 H% q ' D) ]' O: U9 R5 @6 ^0 _  N6 V
        养生桩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的,病症不同,其有关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自然就不相同。患者的生活条件、习惯、修养、性情以及其他各种特点,对于设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适当的姿势和运动与休息的时间长短,以及身体负担的轻重等,教者对此自应充份了解情况,作适当的安排。学者应注意掌握,慎重锻炼,不可忽断忽续,任意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快,并防止在锻炼中发生不正常的现象。5 w3 p4 q8 [4 O6 l" a
5 p; z1 P9 K8 p' q- `
        修养不够的人,初学时多有幻想或任意活动或拘泥执着等现象,须细心体验,待实验充实之后才能解决。主要是师古不泥古,谨守师法未易有得,不要浮聪明,不要笨用功,精神要愉快,肌肉常劳动。离开已身,无物可求,但执着已身,都是错误。力量在身外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来操持,若本着以上的所谈切实用功,细心体会,自不难得到万变无穷,奇趣横生之妙。
" \+ f7 P  j$ ^1 W& e4 i6 }% {1 N
6 H/ V5 K/ r  b“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的修养锻炼
+ A1 K/ r2 B2 D) F- w% c ( u3 z/ Q3 X9 P$ l. v$ n' k
         “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的修养锻炼,关于《内经·素问篇》的 “ 提挈天地 ” , “ 把握阴阳 ” , “ 呼吸精气 ” ,大医师们早已说过。我对于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  的修养锻炼稍加补充。“ 独立守神 ” 在用功之前,思想先准备一下,应首先着想游于物初,静会全机之意。视同植物外形不动,内里却起着根生发展、顺逆横生的变化,万不可走入招式断续的方法,那就破坏无余了,局部运动纵然有益,长久也有害,是慢性的戕生运动。 ( T+ j  N# _1 h! A+ V% l

% b! i% y7 `$ H+ C1 s( U3 t        锻炼时要永远保持意力不断的虚灵挺拔,轻松规章整以达到舒适、得力为原则。锻炼时,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内要清虚空油,外要中正贺和;同时要脱换一个心目欢喜的状态,洗涤一切杂念,扫除一切情缘,寂静调息,内外温养;浑身毛孔放大,有如来回过堂风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成了一条空灵口袋,挂在天空,上有绳吊紧,下有木支撑,有如躺在天空地阔的草地上,又像立在悠悠荡荡的水中,如此肌肉不锻自炼,神经不养自养,这是锻炼的基本要义。, r+ g+ y# U- u7 q% ?! ]3 w3 w: f* ^, a

, @% B4 h( H; @# ?% c. S+ i        怎样才能凝神定意呢?要使意念如洪炉大冶,无物不在陶熔中,并尽量吸收一切杂念,来则熔之,不久杂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绝杂念头,则一念未去,万念齐来,精神分散神意外驰,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锻炼时还要有这样的意态,使肢体和大气相呼应,自然而自在的发挥整体和本能的作用。如果有丝毫的矫柔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坏了整体和本能的作用,所谓这种运动是一种人体本能学术和 “ 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 的意义,就在于此。
+ X, n0 z* X- r0 ]% } / h  O/ }" A9 z
        锻炼方法虽简实难,初步锻炼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由不动才能体认到四肢百骸的一动而无不动之动。如此神经始易稳定,热力才易保持,自然的增强新陈代谢。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逐渐学动,才容易体会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相为根之动,然后才能体会到大气的压迫,松紧力的作用,也就不难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动荡枢纽之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同时起着刚柔、虚实、松紧错综,表里为用之动(至于假借一切之动,言之太繁,姑不谈叙),全体就自然的发挥了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联,前后左右都相应之动。以上是试验各种力的功能作用,盖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e( {( h, M% V8 |" c- v
" l- \( o- E9 R! U( d% D5 D7 F
        锻炼是在无力中求有力,在微动中求迅速,一用力身心便紧,百骸失灵,并有注血阻塞之弊。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体,无形能神聚。  W4 Q# S4 o  {& D# a, ~* b! s! o

0 M7 @  [; X/ j0 Q% @. ], \# E        先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求认识。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有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意。要注意从拙笨里求灵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体。用功时浑身大小关节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犹虎豹,气若腾蛟。而神意之放纵有如巨风卷树,拔地欲飞;其拧摆横摇之力,有撞之不开,冲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之势。外形拙笨,意力灵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体,学理自通,自然明了。 6 u6 ^# }1 ~$ V9 M/ f- r% Q

  |( q# f0 q! i  i1 h        “ 肌肉若一 ” 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功夫。这一步功夫表面好像另一种,其实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关联的。没有这步功夫作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持久的能力,这虽是肌肉锻炼,但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这种运动,加强运动也是减低疲劳,减低疲劳正是加强运动,锻炼和休息是一件事;要在调配适当,使患者在不觉中就增强了耐劳持久的能力,并尽量减免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达到舒适得力为止。(按:筋肉锻炼是进一步的研究,大都是筋肉伸展、骨节提纵、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自然的筋肉捋卷,相互若一,更进一步的研究求力的功能多系超以象外,接近拳学。)
$ f* d9 h* P2 h. r - {/ C1 ^1 r" X8 A
调配方法
# c  Y: I( h) x" v& r6 y : ^* k( V- D# n8 l! D
        (一)肢体调配:不外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足、膝、胯各处,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体会得到的精微细小之处,也都是如此。要使用骨骼支撑或力量的称合,肌肉的联系等法。) I9 B. j. }% X9 |9 K
9 ]* i( p3 U8 n8 C0 k
        (二)内脏调配:是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相为用。
$ h; ^) M& e% K4 \; U& D4 L + h5 c! x2 G, `+ C  q- M
        (三)时间调配:是以学者性情强弱为基础,总要不超过负担能力,不使思想上产生烦闷或厌倦,调配初步形式有如下数种。
作者: 五味堂主    时间: 2006-8-19 21:44

养生站桩歌
+ {0 h/ e# q" d; T8 k* D/ ^
  [5 H( P- d4 N: u5 {% g养生桩,极容易;7 s$ t+ Z3 f) T* [% o8 n- m
9 `4 h0 G3 U0 X: D/ h6 H3 o+ ^
深追求,头万绪;1 W& ?5 ]9 l' }1 d( |' ]

( D# t! [3 x5 S+ v用功时,莫着急,庆选个适当场地;
% }' R( U  z- }+ i
0 |2 C; G, u& q2 ]8 R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8 q6 K8 B) \& [6 Z
, D1 S. {2 }, |( D* G: D0 g1 ]! f
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 V" h; K5 M# i
# l7 J+ g! J+ w
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0 B0 W1 y* K9 ^

7 K/ _5 M2 D. [守空油,保清虚,凝神也静气;3 S# n* m) Y8 l( ]. M

7 D8 n. }/ S% g7 [* R臂半圆,腋半虚,体会无微不舒适。2 W' t# x2 g/ ~' W- o# I
* U! I  M( O& h2 H* Z9 W
不思考,不费力,
, g3 l+ w9 p4 g/ l( `  B1 a 1 Y0 A0 D5 B3 p6 X( K* U6 d
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
7 c& b# y5 b' {6 K  Q + P, F* v$ }8 g* z, A5 ~
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3 `' i! ]/ p. |. Y2 p  C

) T, ~6 ~2 Q# K2 k5 i" u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也如迷。
) R, L9 G- R5 v5 V7 r$ j" r. ~2 E
4 Y3 B- k: h0 |% q$ e2 N! n3 o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婴寻天籁,平凡无奇有天趣,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
- [3 I& k& l% d! R
" J1 \* `, \1 x, `  S  n( R$ f这里边包罗着无限深思和甜密,# k& Z, P2 F- S1 ^% |( R2 L  Z
, U, n  t, }5 \6 }: U/ X3 B1 J
动转颇似水中鱼,自在真自在,先哲并无其他异。
% ]- l2 j- b- `3 l% U0 u' J6 P: `/ o
7 S3 |. ~/ z4 z+ ^8 g  V再谈试验各种力,名称用途各不一;& [0 k/ Q; G' \( ^* U/ z

; \# j! [6 ~8 b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
/ K! j$ _0 ?! z( D* o
- i% S% P: w9 P+ @3 p( @  W2 L具体、局鄣、自动、被动及蓄力,! O4 P, c% a: o
9 @) P" l3 y6 @+ n
有定位、无定位、应用和练习,& T& x5 U6 X4 ?" N4 h# {

0 d) |5 g5 g: E3 @+ v大都是骨藏棱、筋伸力、沉、托、分、闭、提、顿、吞、吐,+ I- v; M/ \) R( a/ F: [

# ?0 ?* Z. g. g# {5 ]; r筋络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 C# V% @0 P. A
( ?/ |3 ]& }: a6 D
一面要含蓄缠绵力旋绕,面要斩铁截金、冷决脆快、刀剪斧齐,
2 u, I! s9 [9 ?: E4 O
# H! e4 j  m) C: N# P9 L* A* [曲折路线存松紧、面积中分虚实,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任转移,
+ t6 p* W- U2 g: {# j. q4 r# [0 j
* y6 Q1 M! s& [9 m5 u6 O精神犹怒虎,气质若灵犀,! C- l7 f$ l4 A& v3 a0 ^1 g2 @2 E

/ C6 _3 J$ l4 e/ c身动似山飞,力涨如海溢,
! C$ h: I9 \9 H, e( s% }, ^ 1 g/ H& j1 m" s6 ~# c
这种学术开不太稀奇,
* M) n# Y/ v' \$ a4 }+ I' [6 T - @$ x( U" d3 x9 R+ R
都是以形取意,抽象中求具体的切实。2 R, m) w, v, b& I6 k' ]4 B

: u* R. q/ [  O: w' F) c2 ] ) J/ v: X7 \! w! P2 v- ^) R
基本姿式
# G0 K: |' V3 X0 {* D1 x/ `5 A , h. y( t, f  N/ A' N7 ?
        运动的特征,是在运动中体会身体内外的动态变化。如何使浑身大小关节,都成钝三角,更好是不要平面积,尤不许有执着点,而是轻灵浑然,想浑身血液循环有如水钻沙之意。按之又如水中漂木之力,而全身又像湖水空舟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听其自然。这种神意的表现是随着个人的丰度、性格、独赋、特征以及年岁的老幼,体质的强弱,和用功时间的长短,病情种类之不同,当然就不是几个姿式所能表现。
$ R7 n& p0 ~  Y& U6 \/ v4 w . O) [: v& e7 {
        因此,说明这种运动,必须根据一切不同的条件,深切体会,逐步加强。随时调配,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运使变通,使局部跟着具体起作用,经过锻炼大都有效。如某处有病就治某处,非但无效,且恐有损失,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而精神力量一切就不够了。(按:调配方法,一有形,一无形,有形的是姿式、骨骼、肌肉,无形的可就无穷了——精神、意念、假想、力量,也就不是几个姿式所能范围,但姿式确为神意的代表,按照轮廓来说明神意,所以姿式也是需要的,不过要把这种运动完整地用图表现出来,目前因客观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还作不到。)+ `! Q) N/ m8 C6 g
+ \3 T, s& X+ E" n) G1 N! d: D
练习站桩的体会和常见的现象 . ]& \; p/ H& V; X$ q# d

+ ^+ q5 B& {- r        随着各人身体强弱和病情之不同,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感觉及表现变亦各不同。  ~$ E8 M7 j& J, \5 q- l: y8 F
! \9 v* c. P; m: p2 t4 U1 ^% m
        一般的情况是,练习十日左右就能够体会到站桩的好处,感到练功之后轻松愉快,而且这种感觉是随着练功的进程逐日增长的。有练习几天之后,就发生肌肉震颤、疼、酸、麻、胀等现象,多半是肌肉运动障碍、气血欠通或疲劳过度或生理上有其他缺点所致只要防止疲劳过度,注意舒适得力,力求放松;避免紧僵,渐渐地就会气血畅通,肌肉灵活,使以上现象逐渐消除。至于不觉疲劳的有规律地颤动,是经络和气血闭塞已经消除的好现象,只要顺其自然,不可故意的抑制也不要有意识的扩大,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饱嗝、虚恭、腹鸣、蚁走等现象,都是练功过程中的好现象,病愈之后自可消除。. ?4 f& m) ?  O  O, a
( y8 U, A) l6 Q! `- Z6 s) f
! q+ L+ K4 A" N' O
/ Z. _. _, @5 K: H6 T3 M7 p2 s
站桩对各种疾病的疗效 3 k  ?1 a& [3 M. E
1 z% L3 r. N& L5 X
        站桩能够调节神经机能,调整呼吸,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因而对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以及新陈代谢各方面的病症,特别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病症,都有良好的疗效。
% c' [/ `* {* V* A/ s8 \$ X8 c , k# N; Y, {) j9 P* k+ U+ r- H, u
        经过四五十年的经验,其效果虽因人因病而异,有大小快慢之别。但除去随学随止之外,没有疗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人病愈之后继续锻炼,大多收到转弱为强,老而益壮之效。
# s  K  M* c: S2 ?( M4 w! u0 Z9 P - g) ]- l5 L4 m
        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对于过去的经验不但未能总结,就是学者的人数姓名也无法统计,现在为了供大家参考,只好将最近一、二年来对于站桩治疗各种病患的一点体会,分类略述于下:. v% J/ w: b2 A0 G3 w6 ^* x( D  v

6 {9 K& L( q, A/ O; V" m3 W& `) n        高血压——神经性的收效较快,官能发生变化的如血管硬化或冠状动脉收效较慢。+ M1 h1 E1 q. {: a

+ N; h  l+ W9 f0 G$ m$ M- M        神经衰弱——一般的头晕脑胀,头痛等症状较易治疗,收效的快慢主要在于能否稳定神经,已经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者收效较慢。& ^. r7 H& ~" h7 y/ L4 g
3 \1 K/ e/ P* b
        关节炎——一般的风温性和多发性关节炎都易治疗,属于后天性的关节炎比较难治。
2 K# N% P. h9 n0 C# d
5 |2 O/ c: `0 ~2 Q% w( @7 o: W/ @        气管炎——气管炎的种类很多,大多有肺气肿和心脏喘的症候,得病不久者,收效较快,先天性的不易治疗,但和年龄、体质、性情及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只要耐心持久的炼功,饮食起居多加注意,也是可以治愈或减轻的。. N  J- r" w+ L) ?/ s  Y9 ]3 c

8 {0 i1 O( c) {$ W3 I* k2 F        肝脏病——肝肿和肝硬化只要耐心地适当地练功再注意饮食和环境方面的保养,可以逐淅减轻以至治愈。
7 Y2 [2 f* s, R' P ; `* [6 t6 U) i& v. c
        胆囊炎——经历过的胆炎患者,大多已作过胆切除的手术,有的已经转为肝脾病或神经衰弱病,根据过去的几个患者来看,在练功过程中病状是逐步减轻的,痊愈的前后效果都很好,将来能否有把握,尚难预测。
7 u( K1 p7 O/ t0 Z 3 i  c; Y# T: b: o) i  ~. R
        肺病——只要按照步骤适当地耐心练功,再加注意饮食保养,一般都可治愈。9 N. v1 B4 u( r3 N4 B- R% S$ z

! q' K# A6 g0 g0 ?- a' j/ C6 R        半身不遂——要耐心练功,持之以恒,一般是可以治好或减轻的,但此病最易复发,必须一面练功,一面避免生气、着凉、劳累方可,如舌头手脚都坏,就不能治疗。& R( H. U" L; b( Z2 I: n9 I

; }0 {4 z2 s6 ^. r. K5 ~  p  n        胃肠病——疗效良好,但比较迟缓,病情较轻者三、四个月好,病情较重者八、九个月,三、五年不等。4 n4 p7 D. N# X9 C1 ]/ x9 I& h
8 y9 `( p$ o$ O" H! r. V5 E( n
        精神分裂病、筋肉失和等症——比较容易治疗。
5 D5 Y) f, ~5 i% c
6 D3 g1 r( v9 ?# M) F. M        心脏病——经过的患者,大都效果良好,但这种病主要是在个人性情和生活环境,如性情和生活条件不好,就见效不显著。
作者: hbysxjf    时间: 2008-8-23 09:15

研究一下看是否适合俺练习




欢迎光临 五味堂中医、气功论坛 (http://www.wwt.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