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综合类] 《人体经穴图谱》上:人体经络循行图·足太阴脾经 [打印本页]
作者: 五味堂主 时间: 2007-2-19 22:24 标题: 《人体经穴图谱》上:人体经络循行图·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
8 w% W1 m3 N V2 `" v1 j
[attach]125[/attach]
: l1 c6 a$ q: ?$ ?: k, G
- l6 `1 ]! }; h6 ^& w2 r 【循行分布】
. c0 ^0 F, y4 A# H, [" K
4 X1 j& ]" Z& K& d4 X9 } 体表 起于足大趾未端沿大趾及足内侧赤白肉际,至内踝前面,上行小腿,沿胫骨后面至膝内侧,经大腿内侧,进入腹部。% o3 ]6 K$ [/ i6 N( |$ @
[attach]69[/attach]
; R8 `8 T2 z( Y& D
. V% d) s2 n: ]9 b
* L0 N, T3 ~4 I5 G 体内 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9 \ I# R! n/ T9 ^3 j/ g5 |引用:
.
: J7 m7 m& \% k, X2 }$ O6 |+ ]$ d8 c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1) ,过核骨后 (2) ,上内踝 (3) 前廉,上踹 (4)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 (5) 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 (6) ,连舌本 (7) ,散舌下。3 @$ C. p( w! \3 A
, I, ^+ B* m9 z( `; l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 g7 \ k4 c g" J
[attach]70[/attach]
6 l, {4 e: R" z9 j9 f a V; {" S4 U/ }, Q: v$ B8 L1 `4 c0 B
- T" {; f3 |8 j# d: v: w; h
【注释】
4 W0 c% ]: |3 v* b7 W5 h* B
6 F6 J* E. `* `2 w- X (1)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9 u" C) f; W1 C
* I1 L+ Y( f, Q* ^. K* j) m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
2 X( a i, r9 }- C8 N* g3 B- `0 `- e7 V- d& P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 `1 ]$ D9 f! G# W- Q+ |
9 v; n# o. v0 j [% M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 C8 X; F. E- [* D' h! o5 N( d/ K$ U9 I& S7 ]. L( |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5 u7 G4 T+ r* R7 L5 z3 e! n# _; p; J0 a. }) @# @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 H( }" h, B9 D2 W( ]- o& }
y& C+ L8 d* y% ^% f' T" Z* T; G (7)舌本——指舌根部。
4 i" O8 l. @4 N) B9 ^! T2 a
5 Q" j! R* [( s5 @. ^% ]7 T8 v 【语释】8 t" | u8 V% k2 `+ r& J- _, w& m
; E( V/ c9 K$ `& Q, n' w! p; l! x- O7 o" p. }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3 E0 M4 h! m7 b' t( E
8 o. U6 O- Z5 c; c9 P I3 G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 o0 |- e9 B, l1 a
2 ^3 l( Y% z0 C4 v# D! @: |0 Q
【病候】 5 S2 i$ P$ ?/ s" Z) p引用:
.
7 E' Y! M/ y6 `* u* M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5 v. }" W& y4 {4 i$ P3 A' O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4),水闭(5),黄疸,不能卧,强立(6)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 g( G* V: K( W6 T9 l6 s$ A1 u! [( _, g' k& i
【注释】
8 h7 j Z c) s% w2 i* \8 _
# {) p) d/ V# f7 H# l (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
+ S5 m Y1 L A& E
( t" H% U. G2 \" P- B (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 v- E. t6 T8 y# O* o1 E
8 J& i8 @( Z. Y1 W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 h4 @! n0 \3 X* n! L3 ^1 Y' e8 K" E' h
(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 V& ]+ D5 o: B& t
( ]4 A6 o( t7 z" _# U (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 A8 @% z4 B3 W$ O& f9 Y
9 N! p! Z: N. T: j/ H# P- J (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7 z2 `, \( {7 _5 W; U7 u$ U. h8 p, B$ @7 `+ G
【语译】
5 s8 z! @: k$ V8 S6 c% \' R) {% v \ B* l- \' Q% c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 S: i/ I8 E! F( |6 y N; ^; t
8 ~. t1 |$ ?# b* S, F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7 }. \3 k7 i" ` ?% o
0 ^/ M$ O& l% `( r. o 足太阴络脉 ; C: ]; L" k5 g& `' d( _) k w
& ^4 y5 M1 F* ~ A% |# G/ a1 H 【循行】, s2 |$ c1 g6 H! j+ B3 ~引用:
.1 Z+ U* I8 N( J) \
《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0 o- V2 P! j4 e2 H) b9 m
+ b# x" J2 |1 q# A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
3 p- L# G& Y" [% w4 c; h ] t' R5 R. P/ _- I& C
【注释】
7 `' Y9 H, M) W
; m8 ], l8 p4 J+ g/ ?5 H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C$ Q. x3 I# s' m( [! R* \! N
2 @) t' m3 e$ r! R7 a8 u4 N1 x0 ]* I
【语译】
8 M$ u& g: K# P. m: }( ?# H) O% { E5 U7 P* Z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 t. T0 |' v0 p g9 G: R
: f+ R$ \/ d _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2 d8 |( m0 a( G% C Y
6 o, i& k5 z0 k
足太阴经别 5 x& T+ y+ n! F! O
6 d% J: z/ V! |) h( u) u 【循行】 2 |) I# U! V8 ^5 i7 o引用:
.# H h) N0 K5 b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1)。
.
( u2 ?9 k% n y. q t1 z, l; z" r" N3 a8 y6 k/ |2 S
【注释】
) L2 ~9 D+ H+ N) y0 n8 J7 L9 k
8 L7 N# X* Q0 L2 T; @ {% H, O" D (1)舌本——原作舌中,据《太素》改。 7 Z& {3 ?! D3 Y5 p9 Z/ d6 F! }; `( l. e
! t7 A: G. N3 E: Q# y# K% X
【语译】 A; u- _, }' I( i! p5 A
6 N' D8 h" `4 L- K/ }, e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R( [6 y, b3 {5 w6 _8 I
9 n: Y" c% k; h0 S 足太阴经筋 8 _7 @3 I8 S, r8 q: u! D2 U( l
8 V0 H2 a ?3 W
【循行】
& V9 D% R! m5 u, {; P4 n引用:
.
$ }2 j+ y- C. A* Z, `7 L8 j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 X$ o$ X: @- _ K1 z! G6 ?% h2 _
* P4 |+ X! b2 g8 P# U7 v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2)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与(4)脊内痛。
.4 `) S9 v! c. I6 L) e7 y" U
) M3 A9 {0 E, @
【注释】 ( L. g+ O {9 M. e1 q- I
6 M3 e' V B& V) A( F; ^+ ]( ^
(1)阴股——股的内侧。 ; w0 [/ m8 k1 D+ E9 ^7 g) m
" S" F* _5 r% y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V( N% X, x u Q' N$ l) ]# _
+ c1 p* r ]' \1 p; x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 w% y* q1 k7 J! y7 F+ v- e
4 G2 h, Z* S: B, ~' n3 _# F 【语译】 % k1 b, h* E! h4 M
( o( ]0 N& Y4 i: p. E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 j9 ^) {! a, K+ c0 L
- I/ S+ _+ X* m2 R0 K4 D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Y# {1 }& F0 l1 X9 J4 o& Z5 P
( r% a( u9 L$ ?2 s$ O& g
( w+ }' V* I k$ c- {$ B; s1 F. m3 m5 V |
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女):足太阴脾经# w; y( Y* G: G V i
1 @9 b7 d' B# R# o
4 b, F7 [% r% z$ @: d5 T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K, A9 `& j2 [& m2 @# V# O
: P3 j& {, y @8 T a! f q5 `" H4 z
可在视频上右键放大/缩小,放大后可用左键移动视频内视图。
作者: 医者心 时间: 2007-4-24 22:34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作者: tbh691203 时间: 2007-4-29 11:31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aarecn 时间: 2007-4-30 13:39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fali-zhangfeihu 时间: 2007-4-30 16:18 标题: ding
楼主的东西很好啊,学习!
作者: dafadf787 时间: 2007-5-3 11:45
朋友 中午好,准备午餐咯
作者: fengkuang 时间: 2007-5-3 11:48
真的很不错哦,谢谢了
作者: wuyouziyu 时间: 2007-5-13 14:21
是否要依据顺序按摩
作者: 朵儿 时间: 2007-5-16 23:59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byn2001 时间: 2007-5-17 17:07
学习中,学习中,
作者: ddch3150 时间: 2007-5-23 21:40
真的很不错哦,为社么必须回复,有点麻烦
作者: dudu88836 时间: 2007-5-24 13:36 标题: 好贴
我等应学习之,谢谢楼主
作者: lyicq 时间: 2007-6-22 19:34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heelele 时间: 2007-6-25 14:11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scottscott38 时间: 2007-6-26 01:38
非常非常感谢堂主!
作者: 江河水 时间: 2007-7-3 14:48
足太阴脾经
# ^ B5 I) n' S, P/ B o/ n% W学习中
作者: icegreen 时间: 2007-7-13 12:35
愿意为版主提供一些帮助,为需要养生保健的朋友服务
作者: xyf06 时间: 2007-7-21 10:48
学习一下!!谢谢!
作者: fkhq2004 时间: 2007-7-21 11:54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ha宝 时间: 2007-7-28 19:56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轻云卷 时间: 2007-8-9 08:35
感谢堂主辛勤发布
作者: lss 时间: 2007-8-26 04:37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qd007 时间: 2007-12-26 16:26
谢谢楼主无私分享!
作者: wuxz 时间: 2007-12-28 17:21
谢谢,辛苦了
作者: zxc0900 时间: 2007-12-30 15:54
haohaoxuexitiantianxiangshang
作者: zxc0900 时间: 2007-12-30 15:55
haohaoxuexitiantianxiangshang
作者: billlin 时间: 2008-1-2 01:21 标题: 好
好好学习,谢谢楼主!
作者: whwhwh 时间: 2008-1-29 02:47
学习…………………………
作者: annch_yu 时间: 2008-1-29 22:09
东西很好啊,学习
作者: tibetyu 时间: 2008-2-25 09:46
haohhhhhhhhhhhhhhhhhhhhh
作者: ceee 时间: 2008-3-1 17:16
好图继续学习,
) I8 }8 z: u2 g" [: d5 X8 s感谢发帖。。。
作者: fanpaul 时间: 2008-3-4 17:52
好!: c- F- W+ C4 p% w6 v6 }
好!好!
) p6 V. G+ D2 [! c9 B好!好!好!
作者: lry198709 时间: 2008-3-7 19:48 标题: sssssssss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作者: hotspeed 时间: 2008-3-10 09:21
楼主每篇都是经典..
作者: shopping66 时间: 2008-3-31 16:00
多谢楼主, 收藏学习了.
作者: 石在不行 时间: 2008-3-31 19:21
大哥,太累了,不行了
作者: 老泪 时间: 2008-4-2 08:51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C- ~* @8 [( Z$ P
感谢分享!
作者: hawkfox 时间: 2008-4-17 08:19 标题: 学习
千日筑基.了解经络
作者: elvaning 时间: 2008-4-18 22:12 标题: 感谢
祖国精粹 一定要认真学习哦
作者: dl223344 时间: 2008-4-20 00:35
学习中00000
作者: chenxinguo 时间: 2008-4-27 07:55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作者: tce000 时间: 2008-5-10 18:59
继续学习,谢谢楼主
作者: wkwx 时间: 2008-6-9 09:37
学习中,多谢帮助.....
作者: 尾尾兽 时间: 2008-6-23 22:49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wxfmomo 时间: 2008-6-26 13:23
继续学习!楼主辛苦
作者: dujj9 时间: 2008-6-26 16:40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作者: casy0317 时间: 2008-7-21 13:03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作者: proray2008 时间: 2008-7-30 00:41 标题: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作者: 9856320 时间: 2008-8-11 17:33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leeandfoong 时间: 2008-8-20 08:42
中医说我脾虚湿肾,这个要好好研究的。
作者: honggenli 时间: 2008-8-23 15:41
辛苦了,谢谢分享,让更多的人学习
作者: zuoyi399 时间: 2008-8-31 14:45 标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steven87095604 时间: 2008-9-2 16:13
楼主的东西很好啊,学习!
作者: shifywz 时间: 2008-9-19 23:42 标题: 你们好
初来乍到,多多指教
作者: Mortal 时间: 2008-9-24 14:54 标题: 好
谢谢楼主
作者: wilson9999 时间: 2008-10-22 11:40
楼主辛苦了!我是初学者,谢谢!
作者: ronorono 时间: 2008-10-30 12:09
樓主分享的東西真的有助學習良多
作者: shparis 时间: 2008-10-30 19:30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cjp1226 时间: 2008-11-3 14:49
确实是见过最好的。
作者: 林夕茶轩 时间: 2008-11-23 17:49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作者: ouyang2008 时间: 2009-1-3 16:31 标题: 好好学医
好好学医,为人治病!
作者: woshikuang3038 时间: 2009-1-28 21:14
要学习一下中医吖。
作者: hitsing 时间: 2009-1-30 18:41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wfadlqj 时间: 2009-9-13 22:58
好的内容,好的心情!
作者: 天下慕容 时间: 2009-9-30 11:58
古朴素雅,清人心智
作者: qiushu06 时间: 2009-11-16 15:48
谢谢楼主,好好学习!'
作者: 5051566 时间: 2010-3-2 11:59
Thank you very much!
作者: pcl 时间: 2010-6-11 17:35
快乐不是他人和上天的恩赐,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力量。
欢迎光临 五味堂中医、气功论坛 (http://www.wwt.com.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