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医警句 [打印本页]

作者: 五味堂主    时间: 2008-9-11 17:57     标题: 中医警句

中医警句

6 I" c/ b" _! E8 _
( @: O" g4 B6 v1 b# P5 Z/ e5 M
        中医的名言、格言和谚语,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其中许多是关于治法的警句,如同箴言和座右铭,含义很深,语言形象生动。读之发人深省,令人难以遗忘。它起到了规劝警戒的作用,使人闻者足戒,受益非浅。% u8 q( J' m  c! I! o) }; L

5 V. ]! z# f6 q- i        这些警句,许多是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创造,如:“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是张仲景的一句话,虽是讲桂枝汤、承气汤误用致毙的,但却被历代医家引为要严格遵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警句。$ t8 }" L/ {; m/ C5 W9 ?0 r1 R

- N" ]/ x7 D% _/ [; {; m, d- n7 M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这是喻嘉言戒劝人们在阅读医书时,要抱严肃认真的态度,否则会造成病人无命的后果,可谓简短有力。这些警句还有许多是口头创造流传较广的谚语,往往难于找到原始出处,或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为大家所习诵。3 L5 P. h; J4 ?$ m) E: L9 p
; g7 B" u, a/ `; z5 e1 M9 s, @
        如:“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虽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有论人参滥用致害的专篇,但不及这句谚语那么响亮有力,朗朗上口。这句用大黄作比较,鲜明犀利无比,使人难于忘怀。对于滥用补药的庸医,也是一付最好的清醒剂。过去某种治疗上的时弊,历代医家莫不大声疾呼反对之,就有用警句这种形式的。+ e% A( p5 Y  ]9 ^* _
, N# @  N9 C) G0 V, M7 q* ~
        历史上服石(东晋时期,仙道术士倡导食用石英、云母等矿石粉,意图寿如金石,永固不坏,实际上自贵胄,下自贫士,因此而亡者,不胜枚举)之风泛滥成灾,孙思邈晚年目睹其危害,曾大声疾呼反对,其中有一句话使人难以忘记,就是:“宁食野葛,不服五石”。他还说:“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这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的话,几乎成了当时反对服石恶习的口号,因此对纠正时弊起了不小的作用。
' o, x0 O, c4 L' H% N, d
" T0 c) v$ R- O) n0 F1 z4 ]        用药治病,事关性命,故不可不大声疾呼之,使之有动人肝胆肺腑之力量。这些警句既显示了语言的力量,以能流传不衰,更重要的是它是正反面经验的总结,是许多人的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其价值高于某些个案,或某种具体经验的总结,故值得珍视。
* J, P- E9 K+ A( b. Z4 x2 o) N: t: M
        这里再推荐一首有名的治法警句,以供选用:“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李中梓《医宗必读》引应震语)。讲的是,不可以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置方法用药,更不可以“见有是病,既用是药”的汤头,草率行事。行医人,见此语不仿抄录之,贴于易见之处,使自己慎思之,力行之,警戒之。 ' G. p1 _/ t5 S' O

) ~0 q1 o. u' r- I3 k2 ?' C8 Y

(文章出处:中国健康网络)


作者: 苏子    时间: 2009-2-28 14:18

药是要根据他的药性和病症来使用,切不能胡乱使用,是药三分毒,哪怕是补药,牢记在心,还不要忘了医德。
作者: 杏林痴叟    时间: 2009-3-8 16: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五味堂中医、气功论坛 (http://www.wwt.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