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帖子
- 1991
- 精华
- 43
- 积分
- 3668
- 学习进度
- 3668 点
- 累积成绩
- 91 点
- 学术经验
- 1 点
- 性别
- 男
- 来自
- 五味堂
- 注册时间
- 2006-8-6
|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4-22 09:37 只看该作者
.
. q" C. w* g+ n' `# } _ 第一次请愿 , ?0 q3 f, z: y. T2 G1 w
& m) C+ V2 X9 } 教育部的规程公布后,上海余伯陶等中医联络各省中医征集意见,之后全国19个省市的中医界以及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进京请愿,力请将中医纳入学系,保存中医中药。民众第一次听到废除中医药的说法,抗议政府弃中扬西的政策从医界延伸到民间舆论。 & x r+ y) I/ t- l5 p$ [
; m0 j4 b9 d4 u 中医界的第一次请愿以失败结束。教育部坚持原规程,辩解说中医“非最新学说”、“非具有完全科学知识”,中医的请求被当作“庸议”驳回。1922年3月,北洋政府由内务部又颁布了一个《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要给医士发开业执照,医生要开业必须经当地警察厅考试合格才能领有证明文件。上海有一些中医抗议:审查医士资格应由医学会或推出各地名医主试,而不是由警察厅主试;他们开会通知全市医生拒领执照。会后派代表请愿,要求内务部取消《医士规则》,内务部这一次接受请求,暂缓实施《医士规则》。
4 n$ b. K5 @5 |6 ~0 [* K2 G. h
& Z9 p# F* }* A) v9 w. d 1916年:正面论辩开始
+ B* m, r8 s! G, Y/ n4 i. z/ b4 l" B9 b+ E4 d9 S' l8 |* z
1916年,有两个西医会成立,形势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这两个西医会不是对西洋医生团体的指称,而是由中国医生组成,这些中国医生或从教会医院毕业,或是留洋归国的。自从1928年北方有一批从协和医院毕业的青年医生组织了一个“丙寅学社”,北方形成了一个反中医核心,此前中西医论争的中心一直在上海。当年有一个从北洋医学堂毕业的西医张蕴忠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天津《大公报》上,因文中再提中西医汇通,立刻遭西医们驳斥。
# m2 {- T# S7 \5 w! P* w% z$ `# h# f2 f3 s% P9 |% |- S
与甲午战争前的情况比,这时,中医西医早已不仅是医学问题,而是亡国兴国问题。 : d% T% T6 `4 [& W" T2 y4 }) \
4 A7 L( q' E4 a& Q 1916年,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中最坚决的废止派医生余云岫著书《灵素商兑》,被认为是批判中医的第一部完整著作,他从中医的根基《黄帝内经》开始抨击。1922年,著名中医恽铁樵最早著书反驳,中西医正面论辩开始。
7 _; j3 z7 K* Z0 f" s
( P* X: U! H# i# z" K/ p% | 真正激烈的倒不在医理学问,而是由学理而动义气,一篇题为《西医界之奴隶派》的文章说:“他们的学说是从日本学来的,日本学说又是从西洋学来的。论起辈分来,西洋好比是祖父,日本好比是父亲,这些少数的西医不过孙子罢了。……不过既得了他家遗产反而把亲生父母的遗产拼命破坏,那就不免丧心病狂了。” * g4 P8 o- t7 m5 c* N
5 p0 H; t* s6 R6 g1 ^% u
余云岫在他自己的一部论集的序言中冷嘲热讽:“不是夸口,我若是挂上中医的牌子,恐怕可以做上海不可多得的有名中医,说不定要做上海第一等的中医。”“国医们闭着眼睛瞎说,横着心胡闹,无非是扰乱是非,颠倒黑白,搅得混乱黑暗方才可以落脚,方才可以鬼混下去。”
. P5 Z$ s( A+ e2 y$ @; d% M9 |' `( j7 a \ J1 y
知识界的反中医
1 W2 A. o2 v2 G/ ]+ P! }( H% p$ N) ~. y* @7 u) o* P" c
中西医的争辩不仅在医界,而且几乎卷入了整个知识界。
* i; [& S; U5 e9 X8 _4 Y
( r0 c% Y; Y9 `# n' M 当时的知识界多倾向于为西医辩护,因为梁启超在协和医院被误诊了一次,中医以此为由证明西医并非全知全能,梁启超为维护西医写了《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其大意是,虽然西医不尽善,但也还应该扶植西医。因为西医连同的科学是中国富强的方向。在胡适口中,中医根本就“毫无学理,不足为法”。
- O! x3 ^, h1 e8 g- v3 B; f
6 u# K: C$ W0 U$ @ x 傅斯年是知识界反中医最激烈的。1934年他撰文说:“中国现在最可怕最可恨最可使人气短的事不是匪患,不是外患,而应是所谓西医中医之争。”“开了40年学校,中医还成问题,受了新式教育还在那里听中医说五行六气的胡说”,“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不如此,便对不住我受的教育”。
2 x) q. Z- N+ }" a, M- C- T/ A* ]3 |
1925年孙中山病发而进协和医院,手术后诊断为肝癌,为不治之症。当时有人建议看中医,孙中山在决定怎样治疗之前,就引起了争论,协和医院的态度极为强硬,要服中药就不能留住协和。放射治疗后,病情加重,孙中山只好出院,改由中医治疗。
3 @2 a0 D6 d2 F8 L" r& `
( L9 K( {4 E5 ?! S5 Z 民国时期,思想界对中医的态度不仅受到了当时医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也与当时社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有关。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在思想与政治急剧变革的时代,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陈独秀、胡适、鲁迅、严复等都有这方面言论。
! N' W1 R; @4 {! b0 P. g* S* j) j4 v
1929年:废止中医案 8 I- ^0 h; @3 u4 T* {
2 P- L; W! B- V, ^9 Y( G$ v 1929年初,蒋介石南京政府召开卫生部会议,全面规划现代化的卫生工作。2月23日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主持人是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此人之前是协和医院院长,与会的14人中没一个中医,大部分人在之前都曾有废止中医的论述。此次会议通过了让医界乱了10年的“废止中医案”。 , S4 `* Q0 w+ v3 j, a6 y* f7 }
, w& ]& s5 [+ u/ j3 ~+ q: N/ a 初始提案包括,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制定中医登记年限”的提案,限定旧医登记至1931年为止;另有提案禁止新闻杂志介绍旧医。余云岫还另起一份提案提交教育部“请命令废止中医学校”。余云岫曾解释过,这个提案的目的是计划在50年内让中医消亡。 5 m: S5 p3 f0 M! o7 r3 w- |
2 f3 Z/ M7 z. {7 [ 此时的中医正式被称为旧医,在这之前有称中医,有称国医,西医一向对“国医”的称号不满。 ) m, m: a; T5 \: L
; D& C% m+ o* k" M
再次失败的请愿
z$ X5 n; G" S/ X' P% y( O% u
% E+ S- L3 C& W( |0 h/ f 1929年2月26日大会结束,“废止中医案”在卫生委员会通过。经报纸报道后,上海的中医们以上海中医学会常务委员会为首,致电卫生部表示抗议,第二天电文发表在《新闻报》上,作为向全国中医的通告。3月2日,余云岫主编的报纸《社会医报》出了一个特刊,把“废止中医案”正式公布。一时间舆论哗然。 + I" u% q. Q( s6 Q
" ?; t% `# T+ n0 X4 H# \' X+ [, D 上海名医张赞臣倡议召集全国医药团体的代表在上海聚集,时间约定于1929年3月17日,口号是“打倒余汪提案就是打倒帝国主义,提倡中国医药就是保全中国文化经济”。中医们再提中医加入学制系统的请求,并把“3·17”定为国医节;同时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可是这个联合会在1931年就被国民党取缔了。
! S* E2 H9 ]+ J" B& u* k* m9 h* g( x: B
会后推举了一个5人请愿团,请愿团到南京时,正值国民党第三次全国大会期间,他们先向大会请愿,后把请愿书分别提交行政院、工商部、卫生部。请愿获得的结果是“废止中医案”暂不执行,其余请求没得到答复。
% Y* G5 R- q$ D# q$ s2 z. B) @$ _3 D9 z' w
一个月后,答复来了:卫生部禁止中医使用西药西法,说中医使用听诊器等西法实属有伤国体;教育部则规定,中医学校要改称传习所,因为中医学校“不以科学为基础”,“改称传习所以符名”,而传习所不在学制系统内,所以无需在教育行政机关备案。按照规定,传习所毕业也不被准许开业行医。
2 W4 a" h j5 s C+ g; e$ q) }
1 a$ K4 c1 [: l' X3 I# q$ ^ 当年12月,中医团体代表又一次聚集上海,这一次220多个团体的450多人到会,其中还加入了南洋和菲律宾等域外的中医代表,请愿队伍人数多达23人,提请的议案也有变化,要求中医加入卫生行政系统,改中医之名为国医,编纂中医药教科书等。政府发函答应撤销教育部、卫生部的布告,请愿团各回各地,转过年的1931年1月,布告的规定还是执行了。 , f: S8 f! L2 o$ W" s# C
! C5 n n) E v3 ` 此后一次次更大规模的请愿,结果都是失败。
7 i' k5 ]: ]" P) `* R7 }" H: I0 e: W7 }
9 c: i" i9 Y. ^5 |% T. c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