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堂首页 | 万年历 | 免费电影 | 合作赞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欢迎您光临 五味堂 (www.wwt.com.cn)!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 五味堂 宗旨:【传承中医中药国粹,弘扬气功武术瑰宝——致力于全民健康!】五味堂网站是提供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经方秘方验方、中药草药知识、医疗保健气功、武术气功、传统拳械、易学边缘知识等,供网友、会员继承、应用、研究、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网上交流平台……网站正在逐步建设完善,现已开放注册,欢迎有志于振兴中医、弘扬国粹的同仁莅临指导交流,共同研讨、提高。也欢迎所有信任和支持传统中医药、民间中草药、武术气功的朋友经常来 五味堂 了解、学习、交流。祝大家健康快乐 ^_^
发新话题
打印

内经图(内景图、内功图说)

内经图(内景图、内功图说)

内经图

) T7 _7 P( _2 s  }+ X

刘直


; ~- ?" W* U* @# U- B" C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5 X; m& j3 V* D. I* h
        2 o& w! s7 q8 j( w5 k# E
6 _6 Z: w. p$ x* w* q

# D4 c- }# M0 [3 m. x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8 q8 h- Q+ B8 K% |+ F* _3 p1 k( T, M& V
3 s5 F' e) j$ y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m: H" o! ]/ C$ |& U2 m

% H7 ?* f$ ]. `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2 ~, K  L- J9 T- N& M( K

1 d/ d# _5 r; P' r0 ^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 l6 y8 D$ C. t5 n9 K% R. w1 q2 ^, S6 {9 }3 N3 s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7 D+ R8 P4 I  w) X, K. g! f! G1 l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8 J8 L' s* e- @3 ?+ g# a3 v9 c
3 I2 Q8 ~/ b' n, i# s: u- e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9 }3 _) V) [. e5 Q* [1 |2 h8 ?/ M
6 A9 S% d$ ^& M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 Q% I. f% l. h2 K3 E$ Z: B% b; w+ P5 V1 x5 j

/ n! d6 |; P5 i8 `/ [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 D4 _& D- g& l9 h. A6 C+ C% }% ~6 M; i/ |( t- o, w- v! `( V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 I; j" p* R4 \7 [8 |+ m
! x) N6 |' b# G* K( b4 H# I5 b$ Y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7 s: c# h0 c( M, d- \9 C, ~8 m. W6 T: `  z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 e" L$ n- P! y, u2 z
$ {( E; n( U* k$ I- C4 k

3 n  r2 p; Z4 C1 R7 }  O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并非怪事。倒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之后,"道流卑*,不宜滥厕朝班",已是乾隆一朝的公开歧视,紫禁城从此给道教摆上了"闭门羹",在其后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飘摇风雨中,日渐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献图之路矣。据此,我们说,彩绘《内经图》当是清初作品,如果就道教谜辞结合《内经图》画风,进行一番考据,就更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了:$ m+ X! p% c* ?" y
5 h. s6 y! N; s$ @) M7 |, j! v4 l
        大约在春秋之际,我国典籍中出现了一种叫"廋辞"或"隐"的文学游戏,这在《国语》、《吕氏春秋》、《韩非子》上,都有记载。《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6 ?- r5 O* w- W+ C& X, U

$ K' L* z* v# z/ A        大约在汉魏时,吴中的"高门弟子"魏伯阳,将其姓名隐入了"委时去害……"的廋辞中,且他的"词韵皆古,奥雅难通"的《周易参同契》,经五代的彭晓推崇发挥之后,道教奉之为"丹经王",从此,道教内丹学派的含蓄、曲隐的风格,因之树立了。
9 B* @4 Y7 z! B& r9 Z
) n0 j8 K* G! T4 i% y        两宋的道教,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于理法上,也正处于一个在三教同炉中"烧炼"的重要时期,而道教典籍的玄远、隐晦的表述方法,则始终没有脱离文化习俗的轨道,此际问世的"南宗祖书"《悟真篇》之被后世王阳明斥为"误真篇",多少总会与它的语言暧昧有些牵涉吧。
& ^9 C9 T" W: _0 T8 Q% j, M
1 K% G. [5 {2 r4 _        在明代受谜戏风格影响而出现的《性命圭旨》一书,可谓是文化习俗的大趋势的枝端,结出的道教之果。而清初的《内经图》,在创意风格上,直接承嗣了《性命圭旨》的画风,不同之处是图示更加艺术化和形象化了。如果不是那首"铁牛"诗的提示,读者很难发现《内经图》所绘的原来是一个"人体"!举个例子:在《性命圭旨》的《反照图》上标注的"昆仑顶"、"祝融峰"等丹家所谓的"上丹田"部位,《内经图》直以峰峦之状描绘,使整个人形"完全隐入了"山水"之中。道教谜辞与图画的结合,更形象地讲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经旨,为后修炼者提供了方便之径。
/ K. S9 P# {! P
" U; s; @* F2 B/ {( t4 c丹诗破译
- m  L5 S; y$ q  s4 Z) P; ]" Q8 Q7 X3 y
1、
% m8 q; j% \7 E1 z: r$ `, l        铁牛耕地种金钱——指搬运肾气,搬运工夫有牛车、羊车、鹿车之分,因为初炼,故用牛车。所种金钱,隐喻所耕耘收获乃珍贵者,借喻金丹。
/ V4 K& b7 `! F+ \+ R# z
8 T3 }# ^  A5 N% O3 |4 m! c( ~& p5 [        刻石儿童把贯穿——把金钱贯串,天机在其中,须珍而重之。刻石儿童,暗喻刻图者。儿童把贯串成北斗,《破迷正道歌》云「若遇神仙亲指诀,捉住北斗周天轮」,此之谓也。. z" J( F, V( Z  }% v( @

; X0 S# O2 w& H! _, F. w        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宇宙等同大宇宙,丹头种子即整个生命之源。
. z/ B3 x6 m$ v% d2 s! {: |/ o8 w( ]8 G9 O: E3 d0 W! c+ W0 k- R; k* ?
        半升铛内煮山川——山川大宇宙,玄机亦同铛内烹煮工夫。主在火候。% H8 I* o' P! [; o2 R

. P3 w2 W# [2 E8 h; w( a        白头老子眉垂地——白头者,气也。指气从督脉上,再引导阴液沿头面下降。
, k8 ]4 R, Q1 d8 v# E' q5 V, W/ D! q2 ^' \7 q) I" I
        碧眼胡僧手托天——手托天指搭鹊桥,任督二脉因舌顶上颚而使气畅通。0 B+ R% a9 q4 S4 y. C' }4 ]) u: d

3 q+ i2 ]/ |  H; w6 t        若问此玄玄会得——明通造化之机,此工夫是终极。
' U# k8 x) R$ h8 j, V4 U+ y8 V- U! ~: J. ^
        此玄玄外更无玄——除此以外,并无其他。$ S% M  [8 a* b4 f
2 ~- u. h. ~' C. z  k
2、( N4 H; y3 w  s! ]2 w
        我家端种自家田——人身中有可耕之田,不用外求。. K6 M! j+ b1 z+ m( Z$ m
# S6 b( p! v) W* G8 m- E. z% K
        可育灵苗活万年——身中之田可养活生命,长生不死。+ @2 q4 s& H4 v
& `+ ^& \3 b$ }" Y; h
        花似黄金苞不大——所开之花是金花,不太大。金花即真炁。初起之苞为丹种,幼嫩而细小。4 }' y" j  k( C% O1 \* H/ W
0 [2 C# H1 b! V. ^  b6 p
        子如玉粒果皆圆——大小仅似粟米。" `8 [; Y- r4 `% C; a
0 p6 @8 {5 N6 H* I, v( F& ^3 \
        栽培全藉中宫土——意是工夫的重点。; F' ~) J7 C, @2 j2 Q, L, P

0 p6 R2 s) n7 g/ z3 [  C" C        灌溉须凭上谷泉——气往上走,上丹田有液下流。0 ]( o$ W$ X* i0 X& W0 s" F* o' w6 D) ?

% v4 [9 [4 O# v7 u* k& v( U" b0 l        有朝一日功行满——火候足,工夫到,直至功行果满。3 v) m, C2 D5 m( b, z# j

0 Q4 o* @7 a! w        便是蓬莱大罗仙——大罗金仙,仙界中之最。" P' C4 i0 Z2 |5 ~  v9 m( F8 A
; S% n* y8 y$ {6 a
3、
6 Q4 t2 g2 G) D' N& U! s        众妙之门何处求,机关拨转水逆流;万丈深潭应见底,甘泉涌起满山头——水逆流,因肾水往上冲,故逆流。肾气为后天功能,自先天肾水出,全赖「铁牛耕地」所致,牛车搬运上山脊之象。山头,即头顶。肾气到顶,自口中生津液而为甘泉涌起。此乃气多生液、任督相通之貌。
2 O/ S' ^% G- G; Y" O1 w$ W2 i* p* K' [) u& \! Q) i
4、) F8 U  l1 X$ ^; n& G
        肾神名玄冥、字育婴——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 J  Z# Y7 O; z3 M+ P
5 I/ o+ c; R% s; F8 Y5、
& b! b; @) G2 @3 k* a  h! O0 s        心神名丹元、字守灵——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 O8 Y: z+ |5 V% u, z8 b. W3 g* s
6、
9 }7 J; P; |0 ~        肝神龙烟字含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a8 X6 w3 J9 i" r3 [9 Z) N; o
; E) F: E: f8 U4 C. _
7、
9 I) o6 W) b1 m$ G" k4 R: ]       肺神皓华字虚成——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4 p& K8 w7 v# {3 F9 ^0 ?. T. Y' D& J$ l6 L2 o0 a, f8 z/ u
8、! P$ R" S2 i- k+ J6 c0 G, y( h' v
        胆神龙曜字威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注意:此图五脏欠脾,六腑只提到胆。脾为中央土,以意喻之,乃交接水火之媒介,修炼工夫本已有之,不可或缺,故不作炼脏腑神之用。至于胆,此为六腑之一。本来五脏均主藏精不泄,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但功能上胆却藏五脏之精汁,故特别予以强调。后世以「三焦」替代胆为六腑之代表角色,如「六字诀」。
7 J& y" W) \: Y. O1 f- O7 x0 O# l0 \
9、9 z% A- v2 V8 e/ I9 r
        后三关:尾闾下关、夹脊中关、玉枕上关合称三关。此三关之位置,发展至钟吕,有不同之描述。《灵宝毕法"肘后飞金晶第五》钟吕认为,天柱为上关,相当于颈椎第三节下;神道为中关,相当于胸椎第五节下;命门为下关,相当于腰椎第二节下。
9 G$ X4 N6 X# x7 I4 O" L" W2 s7 I& w' D9 y
10、
  s5 U! [$ P. H4 C( W  x" @        前三丹田:下丹田气海、中丹田绛宫、上丹田泥丸。0 E4 m- D! r4 }) U- S) ~0 }

# R/ h# G7 X. L11、
- m5 X' E. L! I        十二楼台藏秘诀——十二重楼,即喉软骨。秘诀者,此在气液相交之际,咽津或咽气以逆求丹种之谓也。
( K$ r9 V7 ~% O) V+ Z( U) P7 K2 X' V0 p% P3 ~& ^
12、4 L5 O8 N1 C/ G* g" ~
        阴阳玄牝车——玄牝,是万物所由生之所。陈抟借用为「炼精化气」之预备工夫。此借玄牝车喻丹种之出现,在阴阳混沌于橐龠,真炁由此而出之貌。《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h* R2 j. S+ N* H/ w/ K) z& g: K. i
6 {9 C9 I3 g. r13、. @/ r) ^& C' c7 |, F) w6 a4 ?
        水火交接地——此地划于下丹田,说明真炁萌生于此,《悟真篇》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及「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皆是此意。
- ?* J, Z' R$ C( l( g( K9 H7 n5 H) K7 ~5 A3 q9 @6 _* ]
14、2 r% V; V! R0 t4 ^3 o' Z# H6 \% z) r% }
        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路径此为根——气必循夹脊上行,此乃炼气的基本方法。气到头顶,头顶上有泥丸宫,为修炼之终极。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李经纬《内经图》释
- \, J2 }  g4 v( W9 G7 U3 z2 p; a% Y! y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 ^2 l- n% S5 C; m) R6 @. q% T1 d- S: i5 R/ x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1 a& z4 J( w# s" j' ^& c7 T; {5 d( T
( Q& t4 \: g7 ?' I* f; [! _8 ]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 Q+ }) G' G7 d+ I4 Z) p- q6 p3 {1 V  r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 ]5 F% c* W! U7 U: |1 @4 T- p0 u7 }$ a. ?9 }4 D* s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 X: E) L1 _4 T0 i( A' L3 L0 G+ K8 f! U% S) O% b, C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 Q" H3 j9 y; ], w; m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 s% h6 B5 \% c$ W$ l: x' B0 n: v4 g8 m; I9 }3 ~$ ~0 B  \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 [- m+ Z& v1 v2 W& J1 |
( E3 J) U& X1 o9 W& C* A' U' J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p  M  b3 M4 V4 n! o( y+ t4 V$ L
3 X( F. L0 n* ?4 W- h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8 {# f1 ]) s# a; c  w
' \& G. V* Z' D: V; c) @+ c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 i# k% t, S  z; R8 ~3 T# n' v- E+ J( ^6 Q! w6 u! d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8 G( |  X! C4 ~+ i0 o1 n% E: y) X6 D% `( `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u' x* n2 G8 K# L$ b1 ^7 C8 P
8 A% o6 B% j& b6 F9 P+ t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H( }' ]; z6 h; t, i% _4 C
0 X2 b5 V4 ~# W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 A* f6 U& Y0 D2 ?1 u# N9 u. q; o+ B9 E' Y$ J/ J! [8 g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x, c6 t, x) q' @0 v
1 V- N/ u4 o, A( a( J" C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M$ w3 P$ X3 ]$ k/ H) a8 K6 L! s- o

; E$ O3 x  l4 J) `. B# w; x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d1 i' w- L7 r3 Z0 E1 b
& e- a' t0 _/ X+ h' N
四、《内经图》主要术语简介) F. g# o" k- X; c
; c1 i* ~  z) \% V. W+ e, e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 a2 C3 ], H& ]. m4 b0 d1 b% p% K$ r& T+ J6 b. Z0 d1 p3 F3 h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漿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x1 E  a1 o1 e4 f7 T4 Z

; M2 z5 o7 F& ]  Y% ?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4 ~# |% h4 h1 `# P/ B
4 W9 g7 G( c, G8 s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 m& D0 _/ M1 I" _& H3 D$ F1 v3 j7 i
1 W% l3 ^2 |6 A, Y" x* O3 y. T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 A0 S3 N0 p* h/ r" n( |3 U% x. }0 |9 r
8 V: A" V* {# a! u1 ]+ |( D1 ?/ I0 ]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D) W& B' U, D9 {! J" j3 y5 e
8 P% N8 u1 ?- W. E, N: G8 r1 Y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金丹大成集》:“脑后曰玉枕关”。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 r2 B! Q3 c. j4 D; ]8 o* S& r6 l" T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1 q! j) N2 x" f5 ?6 f5 c' I
" Z+ h6 S$ c" ]& [/ `2 u& V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8 _- d3 K# q! y3 X: O6 ]

+ r& \" y4 v4 g; b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 F- ~0 I9 h& G2 @, D' e" ?1 V( c* C: t
李经纬草
0 E+ I3 W8 e1 }# s, B) b( ^  M2003.8.29; B% a. k: V5 z& A

6 M! Q. k& n1 G# C* H% L

摘自:宇宙的星雨的BLOG ( http://blog.sina.com.cn/u/4a9bde6f010008i2 )


3 A$ U8 V* l( P  b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