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吴棹仙老师
唐玉枢 " x# D8 s$ {3 g2 R) D K
. P- b: r4 K& ?5 q' g: k
吴棹仙(1892—1976),名显宗,四川巴县人。幼承庭训,攻四书五经兼习医学。青少年时代曾先后就读于重庆巴县医学堂、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会公立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精研医学经典,深得内江名医王恭甫器重。后从针灸大师许直乃(立衣旁)游,得“子午”、“灵龟”针法秘传。为求中医学术之生存与发展,自奉克俭捐资,先后创办重庆“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重庆中医院”、“巴县国医学校”、“苏生国医院”、“重庆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等,深受医界赞许。建国后,任教于重庆中匡进修学校,出任过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以及成都中匡学院医经教研组主任、针灸教研组主任等职,并先后被选为四川省政协第二居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毕生治学严谨,崇尚实践,经验丰富,医理精深,长用经方,执医业六十余年,屡起沉疴,为当代知名的经方学家。著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等书。一九五五年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献《子午流注环周围》于毛主席□主席,受到主席嘉勉。除精通医学外,又工书法,通音韵,精词章,著有《听秋声馆》、《性灵集》、《养石斋诗稿》等。 , B$ o, l, P3 Z
" j) y2 J0 l& m1 B2 W1 }, f4 r 吴棹仙老师出生在叫川省巴县一个耕读世家。父名俊生,对经学颇有研究,因不满科举,灰心仕途,中年弃儒从同乡李同庆公习医。学业有成,遂悬壶涪州(今涪陵县)龙潭场,诊余则课子四书五经,兼授医学,以陈修园公余十六种为教材,命先师诵读。如是二年,先师对《伤寒论浅注》正文与注释,皆能背诵,为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5 c( }2 }2 @' x2 q
0 J( q+ h) V+ r- j9 c% X
一九零五年,光绪帝迫于时势,废科举,兴学校,企能励精图治。官府将重庆“巴县字水书院”改为“巴县医学堂”,通知各州、县学生报考,每州县拟录取五名。时值天暑,长江涨水停渡,水退后考试已毕。由于情况特殊,学校准先师补考,题为“学医为谋生、为济世而试言其理”。先师一挥而就云;“学医为济世而后谋生”,并引《伤寒论·自序》:“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生”等语详加论述。主考陈蔚然公嘉而预取之。复试时,监学唐德府公抽试《伤寒论》第六条,先师不仅背诵了第六条正文,而且将注释亦全部背诵,结果名列前茅,得优先录取。入学后,先师埋头苦读,争分惜秒,不事冶游。时重庆风光秀丽,市场繁华,但先师从不涉足其间,即令节、假日也在学堂图书室中,先后浏览了清朝二百余年间刊行的五十四家医学丛书。一九零八年考试,全校学生成绩皆优,首批结业。府官详阅试卷后,嘉奖该学堂,以每张田契加四厘银子为该学堂经费开支,遂改名为“重庆官立医学校”以培养师资,先师又升入“师范班”。其时,课程有《内科》、《外科》、《内经》、《伤寒》、《金匮》、《诊断》、《药物》,还有《新内经》(相当于现代的生理学、解剖学),任教者则为当时省内秀才或儒生而精医之名流。学校尊师重道,课堂讲授,秩序井然。先师对讲授《内经》有多处不同看法,均写成质疑论文,与好友彭笃生等共同讨论分析,直到深刻理解为止。该校附设有治疗所,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要在治疗所实习。应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正确者,发给合格证,差者继续跟师临证。先师常说:这种带徒方法最好,理论联系实际,不致出现“学医三 年,便谓天下无病不治,及至临证三年,又谓天下无药可投”的情况。
& w, C# t5 L' A+ B% _( V ( N& E- B/ V8 f" C# I5 N
一九一六年,重庆警察厅在学院街天符庙对开业医生考试,合格者二百零二人中,先师名列第三。捷传家中,其祖父海帆公喜曰:“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吾家继起之秀也。”从此,先师正式行医。
% _6 P8 \$ k/ M& d . L+ v* b, o. R$ e
救死扶伤医德高炤 9 C$ V: K& \& L6 b
( k, V U! t9 `( J, R
先师六十余年的医事活动中,员感人的是他高尚的医德。他常以“危而不救,何以医为”自问,倾全力救死扶伤,决不挟医技以谋私利,至今为人所传诵。
+ U- `+ Z. P- W( G+ T) o# f5 V& g9 K" A
一九一八年,先师与医学堂师范班的几位优秀学生集资,在轩岐公所附近开设了“双桂堂”药店。时值暑天,温病肆虐,死亡者甚众。先师便与名医王恭甫轮流在该店坐堂施医。该店宗旨在济世活人,诊者分文不取,贫病不支者,施之以药,故一时门庭若市,前来应诊者甚众,活人无算。先师虽收入减半,但淡泊生活,恬然自乐。殊知,民元以来,军阀混战,墨吏成风。“双桂堂”这爿济人小店也难逃厄运。兵匪荷枪“借款”,污吏寻机勒索,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双桂堂”渗淡经营仅两年就只好关门大吉了。先师步入社会就感到它的黑暗,曾有《重阳感赋》一首记其事略:
: {5 w5 z, {+ c( J* [6 s E$ S& G$ T" @+ o) C; N
重阳风雨吏催租,敲断何堪到苦儒。
. y) X( U4 Q$ o$ U 国事步艰兵尽匪,民权堕落主犹奴。 / e+ u4 @! G3 `4 y- q
十载干戈天下瘦,一行雁字眼中徂。 2 e, M2 C/ U8 w* ]3 Z# a4 p
安能觅得桃源路,薄荡渔舟一事无。
! ?' ?* l* V$ D8 t. u, ~1 S# E% g2 G# b/ o5 m
此后,先师在重庆国医药馆、光华国药公司、永生堂等处行医。先师诊病,无问贫富贵贱,一律以来诊室先后为序。有时一二富商要求提前,则应买“特号”或“拔号铜牌”一枚,其诊金相当于一般诊金的五到二十倍。先师常云此是“千人吃药,一人给钱”。随将所得施济于人,常在贫病者处方上角书“记棹仙账”字样。当病人得药时,热泪纵横,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三十年代初,一个冬日的深夜,细雨绵绵,寒风刺骨。先师出诊后返回冉家巷寓所时,见一中年男子,衣衫褴楼,病卧在地,切其寸关尺脉俱无,幸太溪脉尚存,乃就处取金针刺之,俄顷乃苏。复取热姜糖水服之而起,再馈赠所携诊疗所得。男子热泪满眶,对先师连称“神仙、神仙”而去。
1 S% [- E7 h; f: Q6 i) ], }# a
7 u) C# [, W3 A: J1 V. ?9 x- | 在我跟随先师期间,见先师对病人总是和蔼可亲,从无疾言厉色,故无论贫富贵贱,尊卑长幼,都 乐与谈,这对他搜集病史资料,作出正确诊断,不无帮助。他常说:“出诊乃中医之传统美德。”故从不以名医自居,无问院内院外,街头乡间,凡有延请必至。一九六五年在温江县农村巡回医疗时,他已七十三岁高龄,因忙于诊治,饭常常热了又凉,凉了又热,直到诊完病人方才就餐。: J" N3 @( W, f
! g' F( n+ x% J$ n* V- m 先师谢世后,好友谢慕沙先生曾撰“吴棹仙墓志铭”谓:“先生医术,世或可企及,而医德之高,则人所尤难能者。”此确非溢美之辞。先师平生勤朴,除基本生活用度外,余皆用以办医院、兴学校,济困扶贫。虽为一代名医,去世之后,家中竟毫无积蓄。- c9 M3 [. i7 v; J0 X6 G, S
; Z+ T$ q8 G V5 W) n面对逆流奋起抗斗 ! J( c' O% b- B3 i6 j2 H% D
3 U2 M) B' ~0 v( T5 ?- ]6 L4 a 先师平素温文尔雅,从不与人相争。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旗帜鲜明,无异沙场猛将,英勇顽强。 - q; F1 w/ h* b7 o
( R x+ W+ X2 E, g- Y+ x* G
一九二九年,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之流的所谓“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消息发布后,全国医界群情激愤,民怨沸腾。当时中医虽众,但皆各自开业,向无组织,形同一盘散沙,斗争甚不得力。先师睹此现状,奋然而起,四处奔波,联络同道,很快就成立了重庆市中医药联合分会,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与余云岫之流作殊死斗争。其时,《商务日报》影响甚大,先师偕同人与之交涉,利用该报周末一版篇幅,办起了《医药周刊》,先师以“虎溪非渔子”为笔名,担任主笔,宣传祖国医学之是,痛斥余氏谬论之非,一时畅行省内外,争相传诵。 " S+ A6 E* I, [% E" x: X/ {
! C" e# B* L9 a' ]) F4 o) \ 余云岫著文云:“《内经》东方生风,东方是日本,并非是造风之所,以此知《内经》东方生风之说为不经也……”先师著《东方生风辩》一文,针锋相对,痛斥邪说,并将论文直寄余氏。余又云《伤寒论》“阴阳二字不科学,什么太阳,太阴,之为二字,有何用处……”先师又著文斥之,再将长文寄余氏。当年的《医药周刊》上有“灯谜”数则,为:“日蚀,月蚀,大端阳”,以《伤寒论》句和药名破。日蚀、月蚀句是“太阳,太阴,日月有病,天地必然昏暗”,暗指当时社会黑暗。后句是指他(余云岫名岩)背离人民意志,必然要从岩上绊下(半夏)来。
6 E) z- q( g7 ~* a3 o
7 C6 }0 T. {9 f5 T% N& G 在全国人民的抗议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取消“议案”,斗争取得了胜利。全国中医药界欢欣鼓舞,认清了F□D政府的真面目,认识到团结斗争的力量大。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先师是有一定功勋的。 8 X# j3 [5 `. U( \- ]- q: L8 h
) D* J; Y: N7 E. K( R* S1 c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5 {4 {! h$ P0 B2 w1 D/ j: v* p" _3 E* x9 M9 b7 d8 i
先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不仅都能原文背诵,且字斟句酌,做到了解经字字有出处。如一九六零年他所著《灵枢浅注》共三十八篇,二十余万字,以“解字”、“释词”、“释义”为凡例,颇为精要。今录几段如下,以飨读者。 $ g4 ]/ R- F; ]
, c E. B, g0 I. h Z7 D, K 《灵枢浅注·九针十二原第一》 1 n1 D# H' p% _% w, N$ {& C8 s
' R: O9 {, i7 o4 s [解字]
4 P+ Z0 { W, X
6 s/ _2 |+ h9 A# d, e/ _ “閇”。考诸字书,都无“閇”字音义。梁《玉篇》载之,为俗闭字。窃疑之、惑之。夫《灵枢》古经医籍,宁容有俗字入开宗明义之篇耶?!果如《玉篇》所言,则俗之为言者,庸也,常也。他书中亦当层见叠出者矣,何仅《灵枢》独此一字哉!以“閇”为闭,《玉篇》误矣。余尝细味《灵枢》经文,“閇”而曰决,必潴水之门,水性趋下,门其形而下共声,下亦义也。复遍阅门部诸字音义,《正字通》诂闸宇云,漕艘往来.臿石左右为门,设版潴水,时启时闭以通舟。永门容一舟,衔尾贯行,门曰闸门,河曰闸河,谩闸官司之。《广韵》闸为古盍切,《集韵》闸为容盍切,盍与盇通,有去入二声,进悟“閇”为闸之本字也。4 |( S) X- ?. b3 k
0 G0 d ~- d7 @# H4 N W 《灵枢浅注·本输篇第二》
' {: X8 i6 K# X _+ M
* [7 D. s% |' i* | [解字] 3 G; W* C9 M! ]( X8 E
& @+ I" }* D4 Y+ d) U
“俞”:此一字有三音,音不同,义亦各别,分言之如下。
! D+ m- R. l2 i5 l6 P$ y0 e% Z
! s. I& D- h' d- }3 G v (一)云俱切,音臾,通作愉。 # l5 ~5 |" h* y1 U1 p* ^' R0 h$ q# b
9 w# N1 F' P0 R U
《礼记》男唯女俞,有内应外达之义,《论语》情愉如也。注:和悦也。 ; q7 n1 q# B& u |
0 j, D& t4 U( b1 k& K- h (二)音输,与输音义并同。 $ c" B# A( m$ P1 y) g: F/ \5 B- U
& P' k; E3 _& Z9 w, z1 J9 _4 }2 A# |
《左传》载:“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外而内,补其不足。”与此篇名本输,言天者求之本,天生万物之本质,输之于人之四未,亦自外面内,补其不足。俞与输通,读平声,俞即输之本字也。 & K7 n" r& z7 J$ {
* n; W x% B2 B# X; V
(三)音戍,乃输之去声,孔穴名也。
3 k$ ]+ q3 w* H3 B }. o: `
) O4 Y' V J: o1 J! q& ~2 x 俞读去声,指一穴位而言。本篇云:所溜为荥,所注为俞。五藏五俞,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亦三焦所止为原之处。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亦有男唯女俞,内应外达之义。脉会大渊,有来有去,皆在一隅,与五藏六腑,概括各经脉数穴而言者不同,故人迎动脉.秋喻在膺中,亦指教穴而言。腧与俞一为广义,一为狭义。注《灵枢》者,搜《康熙字典》者,将腧俞二字混为一谈,有乖经旨,特此正之。
) ?5 F& Z- m" u, U$ v( q2 C# R
& T( ]- }4 Y& g2 j( C( J1 H7 p3 \ 《灵枢浅注·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6 `+ [) @9 a# G; Z4 _$ x
) U6 o8 g* H) Y# U4 ^ [释词]
; h4 m! I$ [5 |9 k# S& ^' ]1 c! h7 ~# o* L5 q! g4 v4 a* @
“虚邪”: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辟之有时,统名虚邪。分言之有微邪、贼邪之类。如春日起西风,夏日起北风,此金来克木,水来克火。请言赋邪,如秋日起东风,冬日起南风,则我所能制者,此为微邪。且有匹正四隅之分,如春夏之交,起西北风,夏秋之交,起东北风,秋冬之交。起东南风,冬春之交,反起西南风,皆为虚邪。“正邪”:四正四隅,名曰八正。风从正面来,以天之六元起之。太过而病人也,为六淫之正邪。合乎四时生长收藏者,则为四时五常之气。太过而病人,客于三阴三阳者,谓之六淫,皆正邪之称也。 9 z" @# X5 Q9 X0 `1 ?
' @: N. z2 r5 p& R0 m" ^4 E/ U 《灵枢浅注·官针第七》 ( O; B" Y/ O' P; m( Z( s
; m- k! e# D, C [释词] ( t. i( \, @0 M2 F( a$ Q" X
9 y9 H% F9 e* g" F Q0 [1 ]0 p/ C
“官针”:古称官者有六。天官、地官、四时之官。春为秩宗,夏为司马,秋为士,冬为工,天官曰稷,地官曰司徒,上下四旁,有一定规律,针而曰官者,以小针有九,法天、法地、法人、法时…… 推而为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应九野,大乙应中州,首头应夏至,腰尻应冬至,左胁应春分,右胁应秋分。立春夏于左足手,立秋冬于右足手,戊已太乙所在,是谓天忌,故曰官针。
( u2 y; _4 `( c( R% t9 K/ J- [
; @7 X+ \" r' p- E" B1 ]' S
4 V- ^# J$ i9 G5 G, Q遵经重道针药奇功
! C" u/ V' K/ J# b' n6 d3 I2 B% X
先师遵经重道,对医经有精深造诣。其用方药,一以仲景方为主,方小而效宏,且应用灵活,时人以经方家称之。又长针灸,针药并施,起死回生,治有神功。 2 X9 f9 H* h4 m
$ \( Z; l/ d, M$ i 民国初年,重庆军阀混战,时为六月炎暑,士卒日夜蹲战壕中,寒湿侵袭,病倒者甚众。病者谓寒冷难奈,虽复以重被,仍战栗不已。扪之则身若燔炭,汗出淋漓病不退。经治不愈,乃延先师诊治。思忖良久,乃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之理。《伤寒论》原文之后无方药,先师乃据古人论述,立案云:“病原酷暑出征,枕戈露卧,以致寒伤骨髓,热淫皮肤。法宜专煎附子以祛伏寒,轻渍三黄,以涤浮热。当否,可请高明论证。拟方:制附子24克,黄芩、黄连、大黄各9克。按古法先煎附子二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将三黄待水沸时浸半分钟,将药液滤出,合附子汁混合,微温即饮之。”服三次,表热退,寒战止,一剂乃瘥。 1 y V. }5 b1 C5 K0 e( V8 v
4 j* u* k- ?6 ^( \# j
二十年代初,重庆兴修公路,线上掘荒冢甚多。一日归家途中,先师见一男子呼号腹痛难忍。止而诊之曰:此为《金匮要略方论》所附“外台走马方汤”证也。乃书医案云;“因掘亲冢,腹痛难忍,此必启棺时为秽浊之气所伤也。拟方:杏仁2枚,巴豆2枚。用绵包缠,捣细如泥,溶于沸水中,捻汁滤渣饮。”服后食顷,腹泻一次,痛渐解而瘥。先师云,读书不但要熟记正文,附文也应熟读默记,用时才能得心应手。该方原注“通治飞尸鬼击病”,是补正文之不足。林世雍按《金匮方歌》注释“仲师阳走马汤”一句是后人所附。仲师是汉代末年人,而《外台秘要》则梓行于唐代,何其颠倒如是耶?先师分析,令人折服。 8 @& \$ |' p( ]) k6 z. ]8 q' U
. |3 W: L% L1 @5 T* s
先师活用古方,常能出奇制胜。抗战初期,重庆山洞地区麻疹流行。冬末诊一男孩,二岁许。病儿初时疹出身热不甚,不恶寒,微烦咳,纳呆神倦,大便二日未下,脉细而数。及至麻疹出齐后,忽昏愦喘促,病势危笃。先师脉证合参后谓,此可按《伤寒论》“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书方:“枳实小者1枚(炮,小碎),山栀子、香豆豉各6克,加米泔水煎药。”仅服一剂即神清,再剂而喘定,三服则余热悉去,病告痊愈。先师谓:劳复多指成人大病之后,复因风寒外袭,多言多怒,形劳房劳,梳洗沐浴,饮食不节等等,皆可致之;在幼儿可考虑风寒侵袭,饮食损伤,正衰不胜余热。以该幼儿论,麻疹齐后,病当向愈。然元气受损,气血未复,余热未尽,正不胜邪,重复发热,死灰复燃。故此,有昏愦喘促,病势危急之象。此乃虚热郁火,从内发也。其子又问先师:“习俗用枳实,皆以钱计量,而此则独以枚计何也?”师答曰:“凡物用枚者,取其气之全也,气全则力足矣。今病既重,正气已衰,量重则正气不支,量小则邪气不破,今用气全之物,而力可倍,结可开矣。” 6 T4 n) y/ }, G3 e" m2 y8 k
/ S3 P8 Y4 H- E6 z/ F2 x8 {9 ?3 w
民国初年,先师在巴县虎溪乡开业。一日深夜,农民陈某来延先师为其内人诊治“温热病”。谓病逾旬日,咽中痛。再至陈家,已闻哭声。陈某谓:“请先生从后门进,免见死者,谓为‘送终’也。”先师答曰:“危而不救,何以医为?”乃径直入患者门。病人已穿殓服,停榻上,脚灯点明。师手执烛细察,见其面色未大变,虽寸口人迎无脉可寻,但跌阳脉微。扪其胸尚温,微有搏动。详询病因后,先师思之:半夏辛温,可和胃气而通阴阳,有开窍之妙,气逆能下,郁结能开。其时夜深,又系乡间,距场镇药肆甚远。忆及《伤寒论》苦酒汤或可救之。时当夏末秋初,执火把荷锄而出,得半夏二枚,先师嘱按古法,用大者一枚,洗净,切十四块薄片,鸡蛋一枚去黄,加米醋少许,混匀,微火上煮三沸去渣,汤成撬齿徐徐灌之。如食顷,病人目微动,继而有声,又少顷,竞能言语。守候达旦,竟起。后服安宫牛黄丸,迭进汤药调理月余而安。先帅妙手回生,一时响于乡里。先师不仅是著名的经方学家,在针灸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其用子午针法,能极《灵枢》补泻迎随之妙。自一九五五年冬赴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于毛主席□主席,神针之誉,驰于国中。他用针本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理论,结合每一病人的不同脉象、体质、病情轻重,按时开穴进针,同时辨证用针,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和手法,故不少危笃病患,得针而愈。
& o7 Z/ _. K" I4 F3 H! z4 y/ m4 J) A/ L, m+ j. E2 d' O4 W. v* c8 \
抗战初,日寇于五三、五四空袭重庆,市民纷纷退避山洞内。是年病疟者特多,服奎宁、疟涤平等无效,来国医药馆求治。先师分析道:此是洞中受寒,夏暑而汗不出,故病疟。他分别采用烧山火、透天凉之手法,按子午流注理论开时取穴,治愈疟病,不知凡几,深得贫苦市民赞颂。先师用针,活人以万千计,然“勤于立德,疏于立言”,在《子午流注说难》中,仅举了癫证、风中少阴重证、急惊风、鹤膝风、历节风、气郁结胸热痛等案。虽仅数案,亦可见其用针之神妙矣。
, h) U) _6 J% I4 j& P+ Y
: E* ~# i9 p4 P0 T6 ]7 d- g 先师常叹:“古之注《灵枢》,如史崧,马莳、张志聪、汪讱庵、黄元御等,文非不善也,理非不娴也。惜均不长于针刺灸芮(火旁)。”认为针灸之道,登堂入室,非尽解《灵枢》则无以成就,并认为只谈理论,而不实际操作亦无以成就。故理论联系实际,数十年如一日地亲自操作,从不间暇。垂暮之年操作不便,也要亲自诊示,一一指点,待病人获效,心乃得安。同时,他还针对针灸中只针不药的风气说;针法亦非万全之策,当针则针,当灸则灸,为巩固疗效,还须服用中 % l- z/ c& [$ ]# x
药以补针、灸之不足。 7 o! s4 n+ H, _4 Y( G: f7 v# c7 V
& c6 W9 H0 u) X5 K
5 y+ F; F( F* U
培桃育李鞠躬尽瘁 ; R, h! j+ o$ ]1 o( A2 p9 c7 C
0 t4 J# Y! N- `7 f0 v( ` 为使祖国医药学昌明万代,造福人类,先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药教育事业。
( o3 ^2 v3 K) r. w& r0 k' y; l, H. }4 |+ P: {
一九二九年,为与余云岫之流抗争,先师约集渝州同道三十六人,筹资九千元,于桂花街成立了“重庆市国医药馆”,亲任馆长职。该馆设各种门诊处、送诊处,并于楼上设“住院部”收治危重病员;晚上则约请医生会诊,讨论医疗方案,切磋技艺。使过去自守门户之见的医界贤达,济济一堂,开互相交流学术风气之先。继又创办“国医传习所”。先师任所长,邱明扬(成都中医学院教师,已逝)任主任教师。设《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妇科学》、《国医诊断学》等课程,抗战前即毕业了男生部、女生部各一班。
% x# z6 l0 {5 M) e6 X# N; `' l
/ s9 c \4 ~0 K+ t: A1 ^ 抗战期间,重庆被炸,传习所迁至郊区“山洞”,先师又积极筹建“重庆中医院”,“巴县国医学校”。当中医院奠基时,先师挥毫题诗作贺: 4 l' ]1 z5 a, N! ?% d7 [* J
. ?3 G& y5 ?- Q' y& `8 i2 C; n 中医院奠基(庚辰正月半)
1 w c1 u6 }$ r" D* `# X0 N4 b9 u8 V+ x% N
太平旧岁新花朝,父子西山插秀苗。试看他年垂茂日,葡萄累累绿荫娇。
% c+ |. _! R0 q) p* ^" l % |% U% U! J( X: u8 W& e
为办学校、医院,先师历尽艰辛,方筹得资金四万元之谱,建成大小楼房三座。环境适中,地势宽敞光线充足,尤为壮观。殊知学校仅办了两期,就被国民党海军部和银行巧取豪夺,强行征用。未毕业的学生只好迁至西山苗圃周宅上课。两年后,因伪政府的重重压迫而停办。先师怀着无限愤慨之情作诗记其事略:
# K/ D5 R0 T% d; k* M m. @, }: E& E! e5 [& l7 r
卖母校(一九四二年壬午中秋丙夜) 3 u: d( N. a' A7 y# n
抱璞陵阳类我痴,劳劳东逐又西驰。 ) d2 ~: f7 M6 B# L% t
抛将城郭远空袭,留得镃基待好时。
+ P V H! F% h/ `1 W 一室高明群鬼瞰,寸心暗淡几人知。
; n9 y# H4 m$ R" L9 f" o3 B' J# P 三年两卖母医校,何日长桑饮上池。
( w) n6 `2 K k/ D, |+ x! f. ]! a0 r5 z$ ~1 f l6 W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让人民休养生息,挑起内战,致使山城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当此之时,师欲再办学校,已非易事。乃招小部分学生,在“永生堂”讲学,培育人才。他曾数次向市中区七星岗警察局交涉,要求归还校舍,但次次都是碰壁而归。一九四九年春,先师曾赋诗一首,记收回校舍之艰,培养学生之难; : Y: G: U* K( t+ a( @
& t1 B7 k$ n5 d L, \ 花朝(一九四九年春)
- W& Q( [: U; Q! C# i) t8 \6 l5 F( L& V" [- w, F r+ G
萦怀字水溉三巴,块垒难消问酒家。
6 A1 c9 c0 R6 r% \ E$ w, k
2 f8 V/ n2 ^+ T" W3 x0 W2 H, j 剪剪春风生意浅,何曾桃李绿天涯。2 _8 `! V) e! _! u# X
2 E" ]8 h6 }- Q3 W
一九四九年底,山城重庆获得解放。建国初,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但是共产党首先关心民生疾苦,平抑物价,使生产很快恢复,社会出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经历了两重社会的先师,怎能不无限感激党,热爱新中国呢?先师以一技之长,为国为党分忧。一九五零年经重庆市文教局批准,在和平路创办、“苏生国医院”,又在通远门外归元寺成立了“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一九五一年春,该所招生,高级班、初级班各五十人,全由先师筹集资金,自编教材,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年秋,党和政府为提高中医技术而兴办了“西南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一九五四年先师被聘为该校教师。之后,又成立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先师受委为院长。一九五五年底,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当时先师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曾赋诗一首纪念:
# X! ?! N( m0 g( G7 m: ~) @3 H, k1 J/ V+ [- O
献图碰杯礼 : z# K3 ~( v! m' }2 F
% C, v2 m! e# F4 K2 b$ L
昔年伪政太昏昏,欲树长桑无处根。
" }' e% Z# z4 W* x# o* {- i% p6 ]. B 三世医怀卞和璞,今宵一碰入京门。 5 \7 V* `8 _4 B/ k+ I; q% ]
& b0 W6 k- |( e2 R9 R: y+ c+ z 会议期间,回首往事,心潮起伏,夜不能寐,特别是他听到周总理的报告,党和国家要创办四所中医学院时,更是精神振奋,表示愿为培养后代,效尽绵薄之力。
6 J2 Y- F' b. ^1 N
& V5 ^) a9 @' i! O- N w 成都中医学院开办,聘先师为医经教研组教师,后委以医经教研组主任,喜看夙愿得偿,祖国医药,后继有人,乃赋诗一首,以舒胸怀: 7 V& Q4 D8 t6 u
* t/ G$ Z9 q- k
振兴中华医药(一九五七年秋) . b3 b- @! v' C! ^
" S' |/ F, ]) v( t8 y
回思十载苦蕉窗,乐此三秋课锦江。
W. Q C8 K) f9 J0 W: m# C 掘展岐黄有夙愿,不甘祖国逊他邦。
# q; W% x6 d0 S' f* ^ 院中老李殖秾辛,池上长桑青梓桑。
/ e* L8 S# g6 K' E 混混盈科看后进,放乎四海喜洋洋。
- q+ G* d3 S1 F e* N2 E
8 M4 ^* ?0 |: L* m8 W* }7 G% q) b; h# B1 ~
先师在校期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受师生员工的赞扬。他感到党对自己太尊重,太爱护了,士为知己者死尚不足惜,况共产党完全是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他决心为党的中医事业奋斗终身,乃将在渝的母亲、妹妹、儿孙等迁来成都定居,时值向党交心活动之际,他向党表示决心,服从工作需要:“派我上山,采药炼丹。派我下乡,服务农庄。许我返院(重庆),又把脉看。留我授课(学院),绝不缺课。”写毕笑道:此言吾之志也,愿在党的领导下,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M$ Y- E1 M0 S6 _
! I1 \! d/ _7 W6 E! u
先师成为一代名医,与他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分不开。出诊或偶得小憩,他总要随手携带一个提包,内装医书、诗文数册,以备查阅。直到老年,仍查阅典籍,温故知新。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了“学而不厌”。 & X2 G6 G- [; Y( f4 p
0 M, T. i" {. z4 ]9 `; @, e& K/ A& ^
先师待人忠诚,和蔼可亲,对病人、学生、同事,娓娓而谈,百问不厌。每次向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总是反复再三,犹恐不能理解。他常说:“我要把所知的知识和经验全部交给下一代。”课余时间,学生们到宿舍请教,他都热情接待,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故有人评论先师如“金铎”,叩之则鸣。
' n2 H M$ _: e ?" a3 O6 t0 d3 t% p- m: B
但是,象先师这样博学多才,心地善良的忠厚长者,十年内乱期间,却难逃厄运,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含恨去世。粉碎“四人帮”后,成都中医学院为先师平反昭雪,推翻了强加给先师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倘先师英灵有知,亦可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