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赋针法: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 ?6 C) F3 S% X: X6 k
《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 O6 \& i0 W/ C. w9 x
( s. m' r5 a+ n0 [! d6 h- N% g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3 P8 n2 y' i9 r. r6 L6 a
& O1 D. |/ `. w! S
下针十四法+ p' p* h1 s# J E1 }: R
. k% I& e0 J% G: R# k5 F# I 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
下针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
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
$ j' K' h4 G" c; i. ^& o
& Q$ N! ^" A! M/ b, V" k" i
调气与运气法7 `: a* K3 ]$ e) i0 @0 p
$ ~$ S& `) H+ }. m9 u! C
《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
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
5 q! }% Z5 e- ]
[: Q9 o9 O( ~, c0 Z, t# s+ u9 o 《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