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堂首页 | 万年历 | 免费电影 | 合作赞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欢迎您光临 五味堂 (www.wwt.com.cn)!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 五味堂 宗旨:【传承中医中药国粹,弘扬气功武术瑰宝——致力于全民健康!】五味堂网站是提供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经方秘方验方、中药草药知识、医疗保健气功、武术气功、传统拳械、易学边缘知识等,供网友、会员继承、应用、研究、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网上交流平台……网站正在逐步建设完善,现已开放注册,欢迎有志于振兴中医、弘扬国粹的同仁莅临指导交流,共同研讨、提高。也欢迎所有信任和支持传统中医药、民间中草药、武术气功的朋友经常来 五味堂 了解、学习、交流。祝大家健康快乐 ^_^
 16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刘力红

太阳病欲解时, 从巳至未上。 - H8 g1 M; u7 ^- F

6 c, ?8 ?9 E- a. p+ p+ i6 W2 Z一、篇题讲解
# e. g, J( L% V - ?2 ]& a! g# ~3 b4 m
        读太阳篇我们首先要看这个篇题,就像读书首先要读书名一样。这个习惯大家应该养成,特别是一些需要精读的书,那是一个字也不能放过。
7 C4 S/ i6 {1 v: K+ O ( D/ [4 R4 K& k4 J7 Y' `2 n1 P
        读经典必须弄清三义,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清楚了,没有读不懂的经典。我们首先从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它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它主要讨论辨别与判断与太阳相关的病名、病机、脉、证及其相关的治疗这样一个问题。透过这样一个题目的分析,我们就能把握中医的一些性质。现在有一种思潮,认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或者详于辨证略于辨病,所以,要与西医相结合,要辨病加上辨证。对于持这样一个看法的人,我常常说他们根本没有读过《伤寒论》,不能算是中医说的话。你读过《伤寒论》你就知道,中医怎么不辨病呢?中医首先是辨病然后才是辨证。辨病是首位,辨证是次位。你不首先确定是太阳病,你怎么去进一步肯定它是中风还是伤寒。所以,说中医没有辨病,那是个天大的误解。
6 I8 I( _& [7 y$ l% p' C( t0 b9 X ( N7 E4 n: w7 k  Y
1.辨释
( T8 g+ \3 Y2 r2 g; ? + e# b6 Z' \  ]" V8 n
        首先释第一个辨字,辨字比较简单。《说文》曰:判也。《广韵》说:别也。合起来就是一个判断、区别之义。《康熙字典》载《礼学记》注云:"辨谓考问得其定也。"又载《周礼天官书》注云:“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也。”综合以上诸义,辨就是将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取的这些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思维,然后得出一个很确定,很清楚的东西,这个过程就叫作辨。结合中医来说,就是根据四诊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思维,然后得出明确的诊断,辨就是讲的这个过程。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楼主,看不到?????

TOP

看不到

楼主,看不到,能重发一次吗?7 e6 k1 [; B  C( y  R9 I) @. k" E
谢谢!

TOP

2.太阳释 ( D  i: l7 u5 {5 L  E

( D! H0 T; D9 e6 \  M% C% m        (1)太阳本义 . w: i$ J4 o4 s/ X7 j

8 O" S9 {* v4 _" k& G' R        太阳有些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本义,就是原来的意,这个意我们通称为日。将日通称为太阳,或者将太阳通称为日,这都是大家知道的。其次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阳中之太阳,心也”,这里把心喻作太阳,为什么呢?张介宾说:“心为阳中之阳,故曰太阳。”太阳从它的内涵去看,也就是阳气很盛大之义,所以,王冰说:“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 n  H/ z4 H/ J1 S8 l 7 [6 y9 g6 b' D- Z% `
  (2)太阳经义 , F. H; s, O( p! U# n6 R7 B; i
0 K- R& x, ~( ?( b
        以往研究《伤寒论》的人,有的认为六经就是讲经络,有的认为除了经络还有藏府,有的认为六经是讲界面,这就告诉我们,六经的概念内涵很丰富,它不是一个方面,它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只从经络的角度看看太阳的意义。太阳的经络有手足太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足太阳具有什么特色呢?足太阳起于睛明,上额交巅,然后下项夹脊,行于背后,沿着人的身后、腿后,最后到达至阴。我们比较十二正经,足太阳是最长的一条。它的分布区域在十二经中是最长最广的,特别是布局于整个身后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特别是对风比较敏感的人,如果风从前面吹来,你会觉得无所谓,要是风从后面吹来,你会马上不舒服。为什么呢?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内经》一再强调“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所以,对这个风大家不要小看了。
, k- t; V1 N% |, G" i7 i; t
% S( p/ E* q! I7 q  V( d& D( L  在《内经》的时代,能够远距离,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伤人的有什么呢?就是这个矢石。而矢石从前面发过来,你还容易察觉,容易躲过去,如果矢石从后面打来,那就不容易躲过了。有几个人真能像金庸小说里写的,脑后生目,辨器听声呢?圣人把风比作矢石,可见风对于人体的危害之大。而前面来的风我们容易察觉,后面来的风就比较困难了。这个风从后面来,偷偷摸摸的,所以,又叫贼风。人体靠什么对付从后而来的贼风呢?这就要靠太阳。太阳居后的意义正在于此。前人把太阳比作六经藩篱,就与太阳居后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说太阳经的位置最浅表。 , |& L# I% E+ x: `0 D# I4 K5 u
; _; w+ e% L! m8 u0 ]" u7 }
        对于经络循行的这样一些部位,大家要很留心,伤寒的六经辨证有很大一部分与这个相关。病人的腿痛,或者其他的什么地方痛,你要问得很具体,不是光问一个腿痛就了事,是前面痛还是后面痛?是外侧痛还是内侧痛?如果是后面痛,胋窝的地方痛,那肯定与太阳有关,你要从太阳去考虑它的治疗,这就很自然地把你带入了六经辨证。所以,要学好伤寒,弄清楚经络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 V1 ?) i* u; Q2 K 5 Q/ z2 Q; D9 }
(3)太阳府义   u% A) U; l8 f0 [: @
6 w! o% }& v, A7 w* f% W- E4 }
        太阳府有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是水府。那么,这样一个水府为什么要跟太阳相连呢?这个连接正好昭示了水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水、一个气化,太阳篇的许多内容都与这个相关。 1 B* }" d& w2 M* T9 p- \* D! b( O( {& j
另外就是手太阳小肠府,小肠府与太阳篇的关系虽然没有膀胱那么直接,但是,它的内涵值得在此一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对于这个“受盛”,王冰解释说:“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张介宾则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以上王张的两个解释,都将“受盛”作复词看,这个看法未必恰当。因为受即承纳、接受之义,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复词意义,盛呢?《说文》云:“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故盛的本义原非盛受,而是置于器中以备祭祀用的谷物。“盛”是用来作祭祀用的,王冰把受盛释作“受盛糟粕”,而张介宾虽然未全作糟粕讲,可是也有糟粕的成分,这怎么可能呢?古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细选的上好佳品,怎么可能是糟粕?因此,王张的这个解释值得怀疑。
+ J/ [0 U% J9 d4 p
: n: U" R' h9 c; y        盛为祭祀用的精细谷物,这与小肠接纳经胃熟化、细化的水谷甚为相合。另外一个方面,盛是作祭祀供奉用的,在这里小肠承纳的“盛”用于供奉什么呢?当然是供奉五藏,因为五藏乃藏神之所。(“受盛”与祭祀。)用水谷之精微来营养藏神的五藏,这不就是一种祭祀供奉吗?这样的解释才基本符合“受盛之官”的涵义。从这个涵义我们看到,古人若不知道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决不会用“受盛”这个词。
0 ?; z8 `$ D* P. l
2 T( M% Z5 s( z; m(4)太阳运气义 0 t, e) \2 c) W7 Y" T

: M2 e: _, c1 n' r. l0 R        谈过了太阳的本义、经义、府义,下面来看太阳在运气方面的意义。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中之阳,为什么要与寒水相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4 d5 X0 i; \% o! h: d, W6 ?# _, a

- M+ A, n" E0 I①水义释
0 ~4 V; R4 k0 I# b : {' I( W3 F& Z0 c2 M# C( G2 U
        有关水的意义,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男的称起来有100多斤,女的有90多斤,但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大家还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占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依然是水,陆地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所以,我们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从这个组成,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重要性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 0 x- k- m  K- F% z$ L' M- C

/ _4 g1 I: Y7 b: s7 B% `7 M- k6 G. S        二十多年前,唐山发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几十万,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竟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水。所以,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没有水。西医的看法也是这样,病重了,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还是这个水。小便量多少?液体量多少?水电解质平不平衡?总之,水对生命来说,它的重要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
8 p8 h+ j4 \3 Q+ \9 P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过生活,那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 : m  Z. s8 r) ~- K" r
) z6 I* w+ j& o# S. b
        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对生命有用处吗?没有用处!5 G7 z  D4 h5 i/ g* M$ [3 a5 M3 L
9 j' p1 J" B; Y& G# ]1 P
        功夫在诗外。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中理工大学校长杨淑子教授在看到李白的另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从现代科学方面作了许多有启示的联系。那么,作为一个中医,我们看到李白的这首《将进洒》会不会有所感受,会不会问个为什么?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我们读读《尚书·洪范》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就会知道,泼出一碗水,看它往上升还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因此,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起来,运动起来,要能真正为生命所用,它就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弄通中医的理论,易的学问不能不稍加留意。
* n8 u# k4 e+ k$ B) r
% r" P, w6 }! l2 ]9 K②寒义释 6 G9 Q, {+ p: j
8 U, @8 v7 {6 Q0 k; d) A
        按照常理,这个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为什么又会降下来?这里有一个什么因素呢?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吗?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过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时节,山脚下郁郁葱葱,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你会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这个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可是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这一点李白没有作交代,但是,我们学中医的却应该清楚这一点。
  K% m5 }, Z. v + c3 d( O& i8 e) w1 |
        活水的三个要素。上述这个过程,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对生命的意义很大,大家想想,靠我们人工来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个植物界而言,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靠老天,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上面这些因素参与,行吗?不行!水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于零。所以,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起什么作用?寒起什么作用?水起什么作用?太阳、寒、水实在地讲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前面我们讲“活”离不开水,是从静的层面来讲,这里我们再要讨论“活”,就得从动的层面入手了。所以,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义。
: d4 H0 ?; H* N/ w( m4 f
- X7 ^+ w2 L2 N/ B( |/ D1 N        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们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对老子的这段话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入到这个境界,你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学中医的应该很好地领悟老子的这个窍诀。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满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这个窍诀一点没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现代”,那中医在你那里,也许就会是“泥牛入海”。5 c( f- K2 h6 Y

: B9 t1 @" |: r, p+ ~: ]$ |0 x+ w        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治太阳就是治水。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3.病释 4 B* s; h& ?4 f+ i

1 I6 E, M9 c% m3 H(1)病之造字 * @9 H  S% O# j* m
* w3 q4 [8 Z& L3 ]
        病,对于当医生的讲,应该太司空见惯了,但是,要真正地询问大家懂得这个“病”没有?恐怕就会有不周到的地方。从这个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国文字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古人讲一指禅,也讲一字禅。一个字里面有很深的涵义,有妙理,有禅机。有些时候只要你悟透了一个字,这门学问的门就被打开了。像病这个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医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思过半矣。我这里也斗胆借用这句话,如果病字你真正弄通了,那对于中医也是“思过半矣”。 7 s! i% ~- c! P0 Z. H" S4 f9 C
+ N1 K0 ?  W5 H$ y7 y3 Y
        我们首先来看病这个造字,病由疒+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声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个单独的字,它的读音是:尼厄切。《说文》解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为什么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后就会不舒服,不舒服当然就想靠着,就想躺着。所以,"疒"字就像一个人依靠在一个东西上,是一个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这副样子。所以,《集韵》说:"疒,疾也。"因此,形部的这个偏旁实际上已经代表了现代意义上的疾病,在英文里可以用disease这个单词表示。 / W: {# f* p$ W6 Y
6 j" X* k+ ]$ L" C! K
        [在古汉字中,“病”字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的左半部,是一个床榻的符号;右半部是一个人的符号。人与床平行,说明人是躺在床上的。这个字后来演化成了"",也就是今天汉字偏旁中的"疒"。(这一段有甲骨文)] % C9 x+ a* Q3 ]
' h8 u5 R- C) n  x4 k( p8 U
        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经代表了广义上的“病”字,那么,偏旁之外,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丙"呢?是不是仅仅为了读音。学会咬文嚼字。这个问题记得在第一章里已经有过讨论,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并且声符所表的这个义对于文字是很关键的部分,这一点也希望研究古文字的同道注意。
  E/ U$ r+ u5 `4 s7 Q
# z! u# w, l/ A+ C4 {        一个形符"疒",一个声符"丙",就把疾病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来了。现在我们重点来看丙字,丙是十天干里面的一干,位于南方,五行属火。所以,古人云: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说文解字》释云:“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炳然就是很茂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夏三月,此为蕃秀”,说的就是这个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是言夏至一阴生,一阴生后,阴五味堂道渐息,阳道渐消。一是什么?一就是阳。这又关系到了易象的问题,文字起源有一种八卦说,这里应该是一个根据。冂,徐锴释为:“门也,大地阴阳之门也。”丙位南方,处夏月,夏月是阳气释放最隆盛的时节,然而盛极必衰,所以,阳气在夏至以后,就要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从一入冂”的造字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个过程。丙的上述意义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1 r# U, P8 J0 n+ V

: f) Y9 Z" m, V- y3 M! o  Q! h(2)疾病的相关性
/ Q. `6 V, p, A- U0 h 4 f0 I% l: K3 ^& K& O* ]$ X. r' ^6 V
        丙代表南方,代表方位。那么,方是干什么的呢?《易·系辞》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用来聚类的,所以,东方就有东方这一类的东西,南方就有南方这一类的东西。"疒"这个形符加上丙以后,就揭示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疾病的相关性。医学所关注的最核心问题就是相关性问题。传统文化的要义,已经在这里体现出来了。6 f1 A( O, k8 D" g, [2 L3 d9 O

) g! @$ q: h& E. A- r1 f        上面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很重要呢?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医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藏医也好,蒙医也好,他所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疾病的相关性。这个病跟什么因素相关?从发生的角度说,什么因素导致这个疾病,这个发生的相关性是什么?我们探讨一门医学,探讨的最根本的是什么东西?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疾病的相关性。21世纪是生物医学世纪,医学研究将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基因方面,目的就是要解决在基因这个层次的相关性问题。有些疾病像艾滋病或其他什么疾病存在一个易感人群,张三刚接触一次就感染上这个疾病,而李四成天地接触也没有问题,是否在某个基因片断上存在易感基因?如果存在这样的易感基因,那么,对这个相关片断的特殊基因进行处理,使它不再具有易感性,这从疾病的预防角度来说就彻底解决了。所以,无论是疾病的发生还是疾病的治疗,都无外乎是这个相关性问题。
% M1 w7 o& I& q. _0 N+ ~! O' ]; m' e
/ I$ Z& b' y2 [* f. [+ r        在前一章里,我们曾举过三个病例,一个是恶性肿瘤,一个是坐骨神经痛,一个是胃痛,三个疾病的相关因素都是寒湿。寒是北方的气,湿是中央的气,一个北方,一个中央,这就把疾病所相关的最重要的那个因素归结到方上来了。生物医学它把疾病的相关性放在基因这个层次来研究,在基因这个层次来进行攻关。也许到21世纪后半叶,或者到22世纪,基因这个课题攻破了,那么,相关性的研究将放到后基因的层次。而中医呢?中医这个相关性就放在“方”上。方以类聚,这个类可以很多,可以数不清,正是由这些不同方属下面的“类”导致了众多疾病的发生。所以,疾病的因素再复杂,它也离不开这个方。反过来,我们治疗疾病叫开方,开什么方呢?就是开的上面这个方。中医治病为什么叫“开方”?如果你是寒导致的疾病,那这个致病的因素在北方。北方你拿不走,但,你可以模拟一个能够对治它的“方”去对付它、去协调它。比如这个“寒”,你可以根据“寒者热之”这个原则,模拟一个南方,就用这个南方去对治上面的北方。南方起来了,北方自然要下去,不可能冬夏在一个时间里出现。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治疗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有关这个转换,我们将在以后的逐章里详细讨论。所以,总起来说,疾病所相关的关键要素就是这个“方”。病的造字为什么要用“丙”呢?原因就在这里。
5 d; k9 f8 x7 |) c# ? 0 G8 R0 M; y: D  m, \: _4 t
        方以类聚,那么,可以用来聚类的方有多少呢?从基本的角度说有五方,东南西北中,但,如果按易的经卦分则有八方,按年支分有十二方,按节气分有二十四方,按六十四卦分,则有六十四方。我们看罗盘,罗盘上面就有这些不同层次的方分。所以,学中医的应该买罗盘来看一看,罗盘不光是风水先生用,中医也可以用,至少它可以帮助你认识这个方,认识与疾病最相关的这个因素。 ) |  M8 H1 _" R9 }6 O! K* A" `1 F
) a" H0 a# i& q4 g. Q5 M# P
        这里我们先从最基本的方(五方)来讨论,看看每一方里究竟聚有哪些相关的类。
3 F$ m; X$ V7 n4 `+ Y4 w
+ ?# {6 g) t. `①时间
7 r' ]  y. R1 | " a' X* t4 w) k& M8 ^
        方首先是聚时,东方聚寅卯辰时,聚春三月,余者依此类推。所以,时是方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又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这就是说疾病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就是时间,与时间有关系,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你看一个肿瘤病人,他1994年发病与1995年发病就不同了,可西医不管这一套,他只看这个CT的结果,活检的结果,至于1994年发还是1995年发跟他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中医也这样看,也不管这个1994、1995,那就会完蛋。那你不可能真正弄懂病,因为与疾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相关因素你没有考虑进去,你怎么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疾病?所以,这个时间你要谨记,这个病在1994年发与1995年发完全不同,因为相关性不同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同了。作为一个中医,如果这一点忽略了,那很大的一块你就失掉了。不知时不足以为工。
( ?* y( B: D) R5 t) b0 d2 g$ o" o4 d
$ H7 `2 @% H' N9 s( e6 }; D        时间的问题现代医学也在逐步的认识,比如药物的服用时间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像强心甙这类药,在凌晨服用要较其他时间服用效价增加上百倍,还有一些激素类的药物,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从本质上来说,西医对时间的认识还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有关时间的相关性今后我们会有较多的讨论。
# ^8 U2 k6 W/ ^8 h& J  | 9 l- @  p- s% L0 s( C. }
②五行 + p5 X' |" {8 S7 Y1 c% A+ P6 I8 e
; v: u4 |( o8 [2 b
        方所聚的第二个因素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所以,疾病跟五行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内经》里面随处可见。你不谈五行,你认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医搞不好。在《内经》里,在《中基》里,我们经常看到五行与阴阳相提并论,其实,五行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五行是怎么来的?阳气处在生的状态就叫木,处在长的状态就叫火,处在收的状态就叫金,处在藏的状态就叫水,而生长收藏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千万不可轻视。
  X: P8 I2 V! K# {7 \$ l$ l- p0 T3 Z # i& r" F3 f: s4 e9 `$ P
③六气 . x) K6 o# v0 X3 a
- R' J' c' B$ B) }
        方所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东方生风,南方生火(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病机讲:“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百病的发生都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都与这个方相关。是百病而不是某一个病,所以,六气的相关性是普适的。
8 C# z0 j/ P: o0 S 3 m3 O, U) n. X3 \
④五气 3 g' ^! q' ?2 \

" V5 K- D( m& H! o        五气与上面的六气有区别,它主要反映药物的方位属性,即寒热温凉平。东方温,南方热,西方凉,北方寒,中央平。前面我们讲到中医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时间、模拟空间、模拟方位,就是依据药物所具有的这个五气特性。所以,把握五气乃是中医治方的一个要素。
. R& }( e0 P/ `   x* R3 |$ g' S9 `
⑤五味
! x3 i; V' B- y- Q : t- n" L% D% G" Z  u
        五味也是方所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中医的营养观。中医处方治病,依靠的是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药物的这个五气、五味。大家看《神农本草经》,它在每个药物里先谈什么呢?先谈气味,气味放第一位,主治功效放在第二位。气味是药物的首要因素,功效主治是次要的因素;气味是体,主治功效是用。这个主次,这个体用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现在很多人不明体用,主次颠倒,只管主治功效,某某药治某某病,头痛就上川芎、白芷,肿瘤就上白花蛇舌草,完全将气味抛到九霄云外,这个怎么能算中医呢?我们再看《内经》,《内经》治病讲补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她凭什么补泻呢?凭的就是这个气味。所以,她讲:"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她讲"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所以,中医治方她是凭气味来治方,有气味才有方可言。你凭一个活血化瘀,一个缓急止痛怎么治方?它算北方还是南方?是东方还是西方?
  \$ r! L! B$ t& s3 O5 h8 Q
/ W! ?  L: @  f2 I7 y: k  中医研究应该寻找什么样的中医课题。方里面所聚的每一类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大家都感到中医的科研难找课题,其实这个方里就大有课题,而且这些才是对中医真正有意义的课题。这几十年,国家在中医药领域里投入了不少的资金,攻关课题也层出不穷,但是,大家冷静地想一想,这些课题中有多少是对中医有真实的意义呢?可偏偏就是这些课题容易中标,容易到手。你搞什么“方”的研究,标书出去就石沉大海了。 , h; a# e# v1 x7 E
1 r9 {; K, S9 n, [  O# L0 u
        五味的研究也告诉我们,疾病跟饮食的相关性非常大,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说法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反映。像现在世界上的头几号杀手,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等,哪一个不与饮食有关?现代医学研究饮食,它主要从食物的成分,脂肪多少,糖多少,微量元素多少,饱和脂肪酸多少,不饱和脂肪酸多少,从这些角度去认识。作为中医,大家不可忘记五味的因素。
) M8 Q* q. b# ]0 q- |: G' V
. U* I# ?" ]6 U/ 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上面这些讨论,大家应该发现中医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中医里,导致疾病的是这些因素,可治疗疾病的还是这些因素。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医的这个特别之处,大家应该好好地去思考,好好地去琢磨。它与西医的概念完全不同。像风是一个致病的因素,“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可是风又是一个治病的因素,风能胜湿。而西医则完全不是这样,像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这是致病的因素,那么,治病呢?它有另外一个可以杀灭这个致病菌的东西,比如抗生素。而中医的病因你是杀灭不了的,风你怎么杀灭,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进行调整,只能根据古人给出的方与方之间的这个巧妙关系来进行对治。让水能载舟而不覆舟,让萧何成事而不让他败事。中医治病的路子就是这样,如果从兵法来说,中医治病是攻心而不是攻城。
/ S+ r, i1 t( V, L) N8 \ 8 k# k, C1 N; J; Z- U5 z1 R4 D, L
        西医要取得这样一个证,她要凭借一系列的现代手段。可以说整个现代科学都在帮助西医取证,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电子的、甚至将来的纳米技术,这些都统统地在帮助现代医学取证。而中医呢?有谁在帮助中医取证?没有人帮你。科学现在还帮不了你,科学不但帮不了你,恐怕还会说你几句。某某人如果真能望而知之了,她也许还会说你是搞迷信。所以,中医很难啊!2 A, ^+ @, z+ h$ d
, R, v7 N. p' Y: q. n# l
        前面曾向大家介绍过我的先师李阳波。先师故去后,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将先师的思想整理出来,我想大家看到这个思想,会对你学中医有帮助,会对你研究传统文化有帮助。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他对我谈起的这部书很感兴趣,同意协助我出版这部书,同时要求我在书的前面写个长序来全面地介绍我的先师。因为先师没有名,没有任何学历文凭,所以,需要用我这个博士充充门面。这样我就把我所认识的师父从头到尾写了一遍。序言写就后,我拿去征求部分老师的意见,这些老师都说:写是写得很好,就是把你的师父写得太神了,太神了反而会有负面作用。其实我师父的这点能算什么呢?不过偶尔的望而知之,切而知之罢了。这样一点小神小通比起扁鹊,比起张仲景,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是,就连我师父的这一点东西你都说太神,那你怎么可能相信扁鹊?相信张仲景?这就根本不可能。 : S! @, d4 U) i5 F4 j, n
( Z$ y/ v+ {  k0 {+ k; ~$ A
        中医就是这么一个局面,不但整个科学不从根本上认可你,不帮助你去取证,反而会说你的闲话,拖你的后腿。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中医看起来不是很热闹吗?现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是科学化,又是现代化,又要走向世界,但是,你看到的这个场面是真正的虚假繁荣,是真正的泡沫经济。我的这个话写进了书,白纸黑字了,那就得负责,大家可以走着瞧。所以,我觉得中医要学出来,说实在的真是不容易。没有孔子所说的第三个窍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是搞不成的。中医没有其他的帮助,只有靠我们自己望闻问切来取证。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途径。可是一旦学出来,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就像刚刚举的那个病例,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柴胡汤怎么会有这个作用。4 ]1 x6 v3 k! Q9 ]) w
( I' r) v" U% `' t
        这些年来,我对古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了越来越深的感受,学中医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能与这个相应。机缘来了,大家想听我谈些感觉,那我就谈一谈。像这本小书出版以后总会有几个知音,总会影响一些人。倘若没有这个机会呢?那你真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中医的理论太美了,太完善了,在我看来她完全不亚于相对论。你就琢磨这个理论,个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16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