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堂首页 | 万年历 | 免费电影 | 合作赞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欢迎您光临 五味堂 (www.wwt.com.cn)!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 五味堂 宗旨:【传承中医中药国粹,弘扬气功武术瑰宝——致力于全民健康!】五味堂网站是提供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经方秘方验方、中药草药知识、医疗保健气功、武术气功、传统拳械、易学边缘知识等,供网友、会员继承、应用、研究、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网上交流平台……网站正在逐步建设完善,现已开放注册,欢迎有志于振兴中医、弘扬国粹的同仁莅临指导交流,共同研讨、提高。也欢迎所有信任和支持传统中医药、民间中草药、武术气功的朋友经常来 五味堂 了解、学习、交流。祝大家健康快乐 ^_^
 15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道医学入门(在线阅读+电子书下载)

道医学入门(在线阅读+电子书下载)

道医学入门9 ~% Q. |. q  S
空静

, n4 {  g/ g7 W/ ^
  道家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家文化分为文道、武道。道家的“文道”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系庞大的文化系统。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其中道医学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
2 Y9 [4 ^0 u1 C2 C7 c
0 ^; c3 z2 y: X  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脉系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由于道医学是内功修真者在世间“广施方便,救死扶伤,德化众生,积行累功”的重要工具,所以古往今来,道医学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道医学以药物便易、方法简便、疗效可靠而著称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而不颓,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
# S7 \( N  t) k* R& v. \' o4 x2 C3 p. a9 V- Y
  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一种自身实证基础上的医学技术,它已经超越世俗“眼见为实”认识论的限制,是人体生命科学中,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领域的生命医学领域。所以,真正上乘的道医学都必须在本身进行系统内功修证的基础上,证至相应的层次和阶段,然后经过上师的心传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以道医学历代都是师徒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虽然其中许多方法在历史长河中也与世医相融交汇,但是其中根本的精华,仍然深藏脉系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历史上鲜有道医学这方面的专著论述。
$ E; Z  Z& y, E% A
# |) ^  A  u& v( z  p& p  道医与世医(道家将国医或中医称之为世医)都是同源共脉,都源自于自然大道。古有:“歧黄源于道”之说,此言非虚。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但是,道医则必须隐显、阴阳理论和实践集于一身,能够洞穿太极弦,显性和隐性同步掌握,才能将道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所以相对于世俗中的医学而言,道医学是比较难以全面掌握和应用的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依靠医者本人坚实而且系统的精气神内功修炼基础。/ u! v1 P6 T. [6 B

4 M- M. x1 \- S9 j! Q  道医与世医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实是对精、气、神这三大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之间的差别。世医对人体精气神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理性掌握的范畴中;道医则是既要有理性认识,同时也要对精气神具有自身内环境实践的直接感性认识,在双重认识整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掌握。
$ V- @; h/ o- H& Z6 Z, I8 r0 p
5 F2 T% Q, l8 U( O  道医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在以甚为深邃的洞察力内证,运用自身的深度静定慧观,对生命进行长期全面而细致的观察,根据观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体医学理论基础。世医在历史上则是继承和运用道医学中的这些基础理论,仅以智观加以学习和运用发展。中医学发展至现在,已经偏重于单纯的智观性发展和丰富,甚至将道医学中经过慧观所取得并且建立的基础理论,部分地轻率地当作糟粕抛弃掉。例如在一个时期阶段中全面否定阴阳、五行学说,摒弃三魂七魄学说,甚至否定经络学说、气机学说等等。将中医学的灵魂抽离抛弃,全面向单纯的智观领域发展。这种现象在道医学领域是不可能发生的,道医学注重智与慧同观研究实践任何事物,而且将慧观所得作为指导智观的基础,是“慧智同观”研究医学的一门学问。
- K6 h6 y0 w. }" W2 ?8 u8 P: p! [7 E' z2 \# I
  道医学的学习与掌握,首先在于对传统理论的全面继承,而不是轻率地否定。道医学诞生于道家修真者数千年以来,以自己的性命为试验室进行长期反复的研究和实践,首先在自己身体之内进行全面归道性转化实践,探索精气神与形之间的本质关系,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先,使他们步入真人的行列,并且同时产生了道医学。! O1 A# C! _' d$ L: l
, u* d; x' w3 H$ [, X
  道家理论认为:自然大道的顺变演化过程是:虚化神,神化炁,炁化形,形生而产生万物,物形一旦形成,道炁则滞塞不通。自然大道的逆向回归过程是:形化炁,炁化神,神化虚,当进入虚明境界后,虚实相通,就能穷通万物而复归于道。人类对道对自然的认识,必须经过:体于物而知“身”,体于形而知“炁”,体于炁而知“神”,体于神而知“虚”,体于虚而归道的正确过程。在这五个阶段和过程之中,人类绝大部分固囿在一个“体于物而知身”的初级阶段和过程中。人们通过逻辑思维后天的智识观察、研究和实践对自然万物的探索,从而逐步明白、知晓我们人类自己与万物的之间的辩证依存关系。但是对“万物皆有炁,万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进行内证,产生高质量的系统而可控的灵感思维,就不知道还要研究和实践多少年才能产生真知形成共识。道家修真者与世俗不同,他们运用的方法是灵感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步“穷通塞之端”,炁的滞塞既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障碍,也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运用三因理论研究这个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这个闭“塞”不通“因”的转归。这个“端”就是打开塞的根本源动力,也就是暂时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实际又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炁”。炁是生化之源变化之端。炁虽然不可见,但是它却决定着形的成败、生死与活力。3 j  }; U+ a4 c/ }

- ~2 W4 }' ^3 h3 \# r  道家修真者的“体于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诚信之心承传着祖先们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显隐高度结合对炁的全面实践。穷通塞之端,体形炼真炁,修心归虚明,回首返先天。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这是修真者必然的正确的实践过程。体于身知炁,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历炼修持过程,也是掌握道医学的基础。内功界的师傅们常说:“知精者可为常医,识炁者可为良医,达神者则为神医。”这种根据内修水平确定道医学识层次的分类方法,与世医有着根本的不同。“虚实相通,一体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医学的精华。
/ s1 A8 d- q3 ?( i% a; E9 T0 {* Q7 _3 P! N! o6 T
  道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宗,以经络学、脏象学为基础,以“气血”为理用。尤为突出对炁的灵活运用和调整,把握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一点也正是被现代医学所忽视的根本所在。
- T& k- O$ z* h
/ Y4 K* w, D4 }; e) t  世医对人体健康的恢复和保持,侧重于运用药物、针灸等等各种方法对人体的精气神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动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道医则是根据“万物皆有气”的原理,在同时运用世医方法的基础上,直接调集各类相应的“气”进行灵活运用。对人体内的气机进行清除病气、浊气、邪气,补充生气、清气、正气。使机体中的精气神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 x& ?: E# W3 K1 @1 z9 W

7 j9 u. ]/ b9 p! f% d9 |% i  对于疾病的认识,病因机理的分析,世医重视二因,即内因和外因的致病作用。道医对疾病的认识,则重视三因,即本因、内因和外因。这也是道医学与世医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本因,是指一点灵光在历史时空中携带而来的致病因素,它们是能在体内逐步释放,并且与内因和外因密切协同作用,从而产生疾病的因素。本因是一种以全息信息方式储存并且携带的,以炁的方式客观存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已经从微观领域发现了DNA 遗传基因病因携带现象,但是要发现慧观中疾病的全息携带现象则尚需时日。目前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暂时难以真正全面地进入“炁”的领域之中。
7 C8 K3 D9 o4 O7 R% ?$ v3 ^- r& d* \1 V4 t
  世医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偏重于对内因和外因研究和应用。道医非常重视整体,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的协调性研究和应用,“上工治未病”防胜于治,化优于堵。道医将预防和化解三因对人体的作用力作为重要医疗方法。道医学还非常重视外环境各种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调整化解。运用道家五术山术中的“风水学”对阴宅、阳宅这些外环境进行巧妙处理,常能使许多慢性疾病加速治愈或者不药而愈。运用“万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运用各种方法调适和营造良好的炁场环境保持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 Z  @6 T% w3 F5 M1 J( Q" T! v4 S4 n: j
  简而言之,道医学与世医学同源同根,世医学中所具备的内容,道医学中都存在着,而道医学中的内容,由于理义更为深奥,有许多内容并非世医所能完全理解与接受,所以仍然保持着它自身的独立性,在道家内部承传。另一方面,数千年以来道医学与世医学互渗交融,众多的内容早已同化于世医之中,我们从世医名著的大量名词术语中即可见一斑。只是各自阐释的深度广度和准确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今人的阐释由于缺乏自身内证的体验,其中也不乏许多曲解之论误导后进者。今人如想进行道医学的实践,如果在掌握世医学的基础上步入,也不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例如:医用古汉语、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腧穴学、经络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知识,都是进入道医学的基础。吾亦将在各篇中对世医所未能论及的相关理论方面,根据师传和实践所得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以飨读者。
5 r3 e2 n# l8 {0 d7 }' k. F6 N" F/ [1 t/ [' ^4 l) o
  余幼承家学师传,蒙师心传道医心法,从事道家佛家内功修证和临床医学实践数十年,进行传统内功和医学教学工作十余年,对道医学的博大精深和至简至易颇有一些肤浅的感受,虽然所知晓的道医学内容也只是一麟半爪。但是有感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医林的繁荣昌盛,所以不揣冒昧,拾笔作些介绍,以管见呈之于杏林同仁,也希望有缘者因此而得遇明师口传心授,步入道医学的殿堂,真实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救世济危,造福人类。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引言


$ L' e4 ]6 ]5 c* W8 N+ e% E  一、历史渊源$ _/ k3 V3 }/ U6 E, ^
/ F& w' W( Y) V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道医学源于道家的修真学说(也就是后世所言的金丹学说),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
+ o7 h9 l' F9 v+ w
  g& n. o1 F1 L  《黄帝内经·上古通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诞生道医学、传统中医学的源泉,“歧黄源于道”,绝非虚言。: P2 U/ N: h2 A+ Z

( h8 z/ H' W8 Y/ [, E, g& X# c  “道”不可见但可知,“德”可见亦可积,积之厚足,则可知“道”而生万化。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东方哲学、科学、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她养育我们的祖先撰写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就了大唐盛世。盛唐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现象中仍可略见一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之中,它在历史上曾给中华民族在带来无比的辉煌。- u+ c7 \2 O4 R4 _$ {, @2 l

0 I  t  @1 Z6 X2 g& p  宋代以后,由于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中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儒学文化进入了教条化阶段,以及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主中原,加之西方科学的传入,才逐步压抑和冲淡了道德文化系统对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力。综观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在近数百年中,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力都日见势微,民族虚无主义者大兴其说,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但这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暂时现象,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由于高度符合宇宙自然的总法则,必会兴盛于世,大行其道,传遍整个世界。$ b' `0 ?& ^) N/ J9 H; {  l
: q" x3 `1 A/ l8 n8 f, |( p& h
  分析中华传统中医学系统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便可得到道德文化与传统中医学诞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中医理论富含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内核,在运用中比其他领域更贴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源头,因此,它虽然在近数百年来饱经蹂躏,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立于中华大地,百折不挠地顽强地发展着。近代以来,更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傲然屹立于世。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 ]( Z/ V( B3 c; s  u" O, j+ a7 g+ G% H- W# H' {) J3 H2 r
  二、“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
1 e. d8 p' T/ r. {; j" Z, a2 C
+ Z& g5 C" i4 i" w) Y/ S% r" _      ——慧与智“理炁科学”,是道德文化系统中有别于其他各种哲学观的独到之处,它以“道生一(炁),一生二(天地),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为理论基石,抓住宇宙生成和万物生成的根本物质——炁,并以自身的内证为认识生命和宇宙的方法,具有肉眼不可见性,我们将其称为“慧观科学”。在慧观下产生和形成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理炁学说”和“理炁科学”。传统中医学的祖先可以说都是“慧观”科学的姣姣者,神农、扁鹊等先辈的“内慧观”和“外慧观”,都达到了慧观科学的高峰,给后代不能实践慧观的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奇迹。东方的慧观科学,是系统型的灵感思维,有序性潜意识思维,以及深度定观、慧观、无为先天状态下的产物。理炁科学是祖先们以自身为实验室进行道德生命科学实践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对道进行全面实践和验证的系统科学。理炁(有时打字不方便时,用“气”代替“炁”,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异)科学包括了我们东方的修真学说、金丹学说、玄学,以及现代的正确的内功学说(不包含人为意识创编的方法)。如果从人体小宇宙内环境的实践而言理炁科学,那么知道、得道、成道、了道是理炁科学实践的最高成就。完整的理炁科学内容博大精深,包涵着对自然万物的气理研究和实践,以验证“万物为一炁”的自然真理和法则。3 E& g2 r( V) j, l0 ?: X; L1 W8 \4 c

4 p" v( n9 f8 ~( M# z6 Q7 T  西方科学的发展中虽然也同样伴有灵感思维,并也因此而推动着西方科学史的长足发展。但是,他们的灵感思维开发与应用处于一种自然性和偶发性,缺乏理论与系统性。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的一生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科学研究成果,许多都源自于不可捉摸的灵感与下意识。他发觉在主观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更为神秘的领域。也正因为这些大量的不解之迷,才促使处在科学研究巅峰时期,只有三十多岁的他,毅然地放弃了科学研究而进入宗教领域进行研究。他的后半生研究宗教虽然也颇有成就,但是由于缺乏象东方理炁科学这样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其成果也就很快被时代所湮没。目前世界上唯有东方的理炁科学是人类历史上慧观科学领域中硕果仅存的瑰宝,是通向真正认识自然宇宙和道德文化殿堂的必由之路,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一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去向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
* z. [4 v+ V8 l+ e9 {  s5 c0 N3 m& ?" B# i& ?
  “理形科学”是诞生于理炁科学基础之上的形态科学的同步。是指在慧观基础上,通过对肉眼可见、身体可感或通过仪器可测的事物进行同步性研究,从而形成一整套认识自身和宇宙的理论和方法。例如阴阳、河图、洛书、易经、五行、甲子、干支、九宫八风、斗建十二月、运气、气化、脏象、经络等等理论和方法。我们东方的理形科学,既是先天慧性的产物,也是后天知识的日积月累,是慧性开发基础上的聪明才智和逻辑思维的叠加,我们称其为理形科学。理炁科学是理形科学之母。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祖先们大量地将在理炁科学中所得出的真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例如中国古建筑中的长安皇城建筑布局图的三城九门,即是慧观中大脑气态结构图形的全部外用。其中的八水绕长安之理,也是仿用了人体经络学说的手三阳足三阳在头部的分布,外加额带脉和鼻带脉的循气之理而用。它使唐朝的首都生气勃勃,诞生出大唐之盛。中国传统建筑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理炁学说基础上的理形科学成果。我们现在所继承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同样属于理炁科学基础上诞生的对人体生命形体阐释的理形科学。
% ~4 D3 {2 i  \0 S2 X5 n: [" j
/ m# u2 p% L  M1 r- E( `' b' U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圣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不惊奇”和“惊奇”的答案,是因为他并未全面了解中华道德文化和科学的一元始气大统一性,以及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太极统一论的生发与形成。这一点就连我们国人自己由于“大道废”和“离德散”的原因也未能形成真正的共识。大量的研究者和继承者,都是将这两大科学系统活生生地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分析和实践,因而离道日远,难识东方科学的真面貌。西方科学虽然具有严密的形式逻辑推理和系统的反复实验求证,但是它所依靠的主要是大脑的智识系统以及片断性、触发性的灵感思维,而且在理论上缺乏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同频性和大系统联接性,因而几个世纪以来所产生的西方科学系统都是孤立的、弥散的、各自分离独立的科学。西方科学苑如苍茫大海上的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孤岛,长期各自独立地发展着,正是由于缺乏与宇宙自然总规律相联接的大统一性的基础,当进入二十世纪未期后西方科学也就步入了危机时代。这也可以说是东西方科学的关键的差异性所在。" u3 l/ X/ Q9 D4 ?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内修求证和社会实践,在道德文化的一元总枢的基础上,形成了既高度协调一致又尽善尽美的哲学框架“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一幅太极图即将这种哲学框架完美地组合于一体之中,构筑了东方科学的基石。这种道生一、阴阳生万物的东方科学理论,历史上曾出现过数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师言,唐宋以前,“理炁学说”盛行于世,文人墨客、诸子百家,内修甚众,蔚然成风,普遍有“半日内修坐,半日应堂厅”之习。这种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进行的内证与外应,可以说是诞生我国古代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数学、物理学、文学、音律学、人体学、中医学等等百业鼎盛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人类的物欲越来越强烈,离道失德,距离自然真常之道越来越远,加上封建王朝的制约性,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理炁科学”日趋隐传,逐步退隐山林深藏民间。祖先们在历史上通过理炁学说和理形学说高度结合在各门各类、各行各业创造的科学成果,虽然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作出巨大贡献,确保着中国古代能够出现大量的创造和发明,从而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国人自己都未能很好地将道德文化继承下来和发展下去,相反却被西方有识之士接收了理形科学的精华并且应用它们滋养和丰富着西方科学,从而推动了西方科学的迅速发展。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归纳总结出古代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他在书中列举了26 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讲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道德文化系统中理炁科学与理形科学在我们古代社会中的逐步断裂分离过程。这种逐步的离道,与社会整体的逐步失德是一种相互因果的必然关系。5 A* g% D( N/ K% [& y$ i; d

8 C( a& C" [2 J8 }9 g( |  在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受到压抑的时期,在中华传统文化成果(如四大发明)的基础上,东方的“理形科学”成果在西方科学的形式逻辑与系统的实验土壤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说:“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助产婆”。近年来西方科学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级的阶段,整个西方科学由于缺乏东方大智慧科学成果的补充,前途已经显现出渺茫,西方的智者都在寻求新的科学发展之路。一些敏锐的西方科学家已经将目光地紧紧盯上了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早在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曾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段宣言中的话虽然未能触及东方科学体系的本质,并不明白“老子通于大道,孔子精于常道,二子智慧皆归于道”的真理。但是现代人类智中精英所发表的这份宣言的份量,对我们炎黄子孙而言,是足够震聋发愦的醒钟。也是我们自己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继承和发扬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契机。
# m6 J- B2 v( c0 }: Z& Y! j) M8 V9 K8 `
  《老子·道德经》中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东方科学中的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的学习与实践,与西方科学的学习方式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虽然理形科学中具有部分与西方科学学习方法相似之处, 但是在根本上, 还是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整体而言,东方科学是建筑于慧观科学坚实基础之上并与智观科学高度协调统一的科学体系。只有在智观科学与慧观科学领域同时进行实践,并将之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人,才能称得上大智慧。中华传统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正是诞生于我们祖先中的这些大智慧者的毕生求证和实践之中。& [& ?3 w) I) P; a2 o

& ]2 O2 x9 b, \3 T/ v% g+ r  时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学科的成就,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都早已湮没在西方科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唯独硕果仅存的东方哲学,在我们自己并未高度重视的麻木状态中,反而被西方科学界敏锐地吸收了,在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发挥出导向的作用。传统的中医学和其中的针灸术和内功术,针灸医术和内功术在全世界的迅速传播,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现象。许多眼光敏锐的西方人士都在寻找“真正的”传统中医学,而并不满足于目前学院式的教学内容。这一现象其实也必将推动我们自己对继承传统中医学的反思。是到了真正地全面继承发扬祖国传统中医学的时代了!( O/ q/ o$ u9 S8 q" W" Q) A
3 e/ ?: j( K, B0 `1 {
  我们如果能恢复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教育的基本框架,在中医学院的基础理论阶段,开设“理炁科学”的课程,并贯穿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将理炁科学与理形科学并重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和造就中医学的真正人才,充分体现出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根本特征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不是全盘照搬西方医学的教学模式与特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传统经典的领会体悟,而且能较快地提升学医者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医疗水平,更能全面深刻地掌握“理形科学”中的内容而使其发挥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而全面地整体性地提高我国中医的现代化水平,适应国内和国际的医学发展总趋势。$ F/ T: [( `* n" s

1 F+ _2 \& C) |5 j/ J! O3 y8 c) t  三、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4 V! o; F5 T) l4 S/ @- c* |9 k" e0 O5 J
  我国古代社会,以是否修证“道德文化系统”,将世人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未进行修证的或者难以进行修证的人群,将这一类人称之为庶人;另一类则是进行道德文化系统实践的人群,这其中又按照他们本身修证的层次和量级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分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四个大的层次。这种分类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 j! R! c5 i7 V2 n" O/ N

& k! Q7 D6 \0 A. l# \: W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欲,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淳德全道,合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至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道德修养和内证水平达到最高层次的人)。
4 U4 t4 k# ~+ ^1 T- ?
( B) N1 m# H/ H# V- v0 D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就是诞生于这些大批的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的长期内修证和外实践之中的,历史上大批的“道”和“德”的实践者,就是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以及东方哲学、东方科学、传统中医学的创始者、承传者和发扬者。由于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支撑,传统中医学其实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经处于历史的巅峰之上,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系统理论,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自然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S- x+ W% q3 k' k  b6 V
! m, a$ |9 k+ g$ |) X  如果以是否修养和内证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内容,以及修真的深浅度对中华医学的从业者进行分类,大体上可以分成三大类。当然这种分类,同样适用于其它与传统道德文化系统密切相关的各行各业。
! A) X6 n2 c/ ]( {! O
; Y, |1 y& u  r% j8 o2 b1 b  第一类是系统掌握修真方法进行系统性的自我生命再造工程实践,在此基础上跻身于医林者。
* [! j& \/ J, `( }6 J% S0 H% Z$ v9 r7 n. K' _* o& y; x" ?
  这一类的人数虽然较少,但他们是中华传统医学承传的基石,他们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其它安身立命之地,都在默默地为传统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z  C' i% j1 v$ z2 J0 O' ^. b8 W/ u
! k) E; i: L: k
  第二类是掌握部分或者单一的内功修证方法,长期不辍地坚持着内证,拥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在杏林中深研实践者。这一类的人数稍多,包括中医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以及身居民间的名老中医。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深谙内修之法,精研于师徒承传的或者家族承传的一部分“理炁科学”的方法进行着或深或浅的内证实践,他们的医技在杏林中常常独树一帜,显示出非凡的造诣。
; ?* ]1 ?5 k. m) t+ P9 b$ H7 a0 x+ c/ Q
  他们是中华传统中医学的真正主流,在真正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的道路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O/ T9 k; l5 u/ w# i
+ M$ C/ M/ B" ~, L  第三类是按照标准的“理形科学”单一框架,并且采用西方科学的教学模式,经过系统理论学习而培养的中医师。在国际医学界称之为“学院派”。他们中大多数都未曾掌握和实践“理炁科学”的内证方法,只是单纯地系统性地学习前人的理论、经验和方法以及理形科学中经过节删了的一部分内容。这一类的人数众多,他们虽然学习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但是由于缺乏内证修养基础,因而对传统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常持否定态度或似是而非的态度(包括一部分老师也是如此)。他们只有理性认识,而无建立在内证基础上的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完美结合,所以常常限制了他们医技水平的提高,阻碍着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不少人更是变成了中医包装下的西医。6 q7 \& i0 P' o3 q1 ~
8 V& T/ C* S9 I2 [
  这一现象如不及时解决,传统中医学将很难真正走向世界,也存在着湮没在西方医学中的风险。
  X# R3 w* i2 k3 K
* Z( t! s; a) z2 h6 f  Q/ p( ^  道医和传统中医内部曾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之说。这一分类,其实是古代对修证道德文化人群修为层次的一种归类法。“下医医病”属于“贤人”内证修养层次和同时掌握医术的人,那么贤人修的内容:“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也就是从医者必须掌握和实践的内证和修养的课题,未能达到贤人的道德修养和内证水平,则不足为医。“中医医人”则是圣人修养水平和内证层次的能力范畴。这里的“医人”也就是应用本身深厚的道德修养,运用德化天下的方法,影响和教化百姓众生“离恶向善,修德遵道”从而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素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上医医国”则是至人和真人修养水平和内证层次者的能力所在。这里的“医国”也就是运用“淳德全道,合于阴阳”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大智慧来“兴民族、旺国家”,使民族和国家安祥、发达、昌盛。由此可见,要继承和发扬道医和传统中医学,关键是按照道德文化系统的理炁理形合一的科学思想,培养合格的具有道德的人才是根本,真正的继承者必须达到贤人的内证和修养水平,实践“合同于道”才能“为世良医”,舍此别无它途。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第一章 论自然全息因果律


& Z7 Y- A% ?2 K1 s/ a  人生的来去因缘,人生的归宿规律,生老病死的因由,命运浮沉的根蒂,人生一切的来龙去脉,都在自然法则的全息因果律之中,洞彻全息因果律者,则容易明白人生的生死、环境、疾病、命运、际遇的形成、展现、重复、转换的机制和机理。立志于修真直证圣道者,最难也最关键的一关,也就是彻底地在本因上清因消业。只有无业无尘,才能问鼎金丹圣道;只有无挂无障,才能道纪复圆,归根复命。因此研究探讨自然全息因果律,是每个玄灵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 H; ]( _5 r% s$ [" ^0 z! e
, P) I$ v% N  {$ z6 Z
  第一节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概念9 y2 |6 o1 O! }) L. y

6 `) I! M# ?; o  自然全息因果律,根据遗传学理论和微观生物学理论分析,它是一种全息性的、微观隐态的、具有全息遗传携带性的一种本源因素,我们在本因、内因、外因的三因学说之中,将这一现象归入本因之中进行研究和探讨。. R2 I  A% T9 N

4 ^  Z2 ~5 y4 ^9 {4 t7 E) T: K  目前的科学水平暂时还不能进入本因系统,对人体生命的本因窥其全貌。这种自然规律的发现,是佛道修真者在漫长的修证中,进入高维多维空间,在宇观、宏观、微观、内观、玄观中发现的一种自然全息(信息)遗传携带现象和规律,并且验证出此种规律具有普遍性。此规律正象古代圣者们的许多超常能力的观察和发现一样,暂时还不能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和认识。对于自然全息因果律,现代科学由于还未能进入“场性”之中,未能进入玄源信息领域,所以也就暂时还无法用显态科学的现有方法进行验证和解析。目前只能是通过修证到达一定层次后,在高维空间中用慧观进行验证,一般修证者只能先遵重先辈的发现,承认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且在自身的修真实践中,重视进入这一领域探索和研究,发现和掌握自身中的自然全息因果律。- l# ]8 Q. e5 e& p/ Y
! I" G# z) V1 ?3 D! T9 m" f4 s
  自然全息因果律一般称为“全息因果”,传统上又称之为“果报”,又名之为“全息因果报应”。“全息因果学说”是佛家、道家生命科学理论中的基础学说,是阐述生命现象的来龙去脉和生命形成规律的一种自然基本法则,也称之为“全息因果律”。
3 w% h$ r2 g8 @3 T" l2 a0 U. d9 Z! q/ Y9 R5 k2 a
  “因”就是指生命规律、现象产生的原因,也称之为“因缘”。这个“因”的信息,主要储存携带于生命形成的本因之中,现时空中新造成的因,也可以全息方式进入内因和本因之中储存或者携带。1 Y- ?. l  a/ J6 d! }7 T
  l7 \2 O! I" {; {' r8 v8 g( J' I
  “果”就是结果,也称为“果报”。它是本因中所储存、携带的全息因子,在内因和外因的联合集约性的作用之下,释放、显现与转换的必然结果。5 H8 S1 I& p% k- q

7 f0 i  W* t' h6 y. A: Y  全息因果是一对阴阳,是一对矛盾,因果之间互根,因果之间相生,因果之间相互循环。这一对矛盾能够相互转换,消长变化,因能生果,果也能生因。“全息因果律”是一种自然规律,广泛存在于自然生命和万物的生、成、坏、灭规律之中。9 h- n+ q( Z5 |( o. p$ P; E. y: b
8 Y; I: m5 A1 V( @) I
  全息因果这一对阴阳中,在性质上又分为阴阳。这个“因”有善因和恶因;这个“果”有善果和恶果。善与恶互为一对阴阳,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互根性、相互转换性,善与恶广泛存在于生命现象的领域之中。在常道领域之中,善与恶这一对矛盾共同存在于世俗之中,善因和恶因共同存在于世俗之中,善因和恶因决定着、影响着生命的生成、存在、演变、终结。5 s6 n) X: ]  y! f5 r; p% K; \
+ w9 T% ^9 k, {' k
  在佛道生命学说中,还有一个学说,就是“业报论“。“业报论”以全息因果律为基础,展开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和探讨。业报中的“业”,是指生命体的一切身心活动。传统上将它分为“身、口、意”三业。三业在性质上又分为善业、恶业。业报中的报,就是现实结果,也称之为业果的报应,是由三业的善恶所产生形成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因就是业,果就是报。1 M, x  I8 p/ }. J4 A
3 p8 k- ?4 |' j  k4 _
  佛道的生命理论认为,人生就是业与果的相续变化,是业与果的不同时空转换。在人体生命系统这一领域,佛道认为生命是由两大系统共同构成组成,这就是形体系统和性体系统。用现代科技中的电脑拟喻,生命的形体就相当于电脑的硬件系统,而生命的性体系统就相当于电脑的软件系统。
( p1 t) D' A" k1 w& ^' S4 `- K4 x6 T
  生命中“来先去后作主人”的元性,佛家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佛道生命理论认为,它就是这个因业果报的主体、真主人,它是善因和恶因的主载体。元性将一个人在时空历史上的善业和恶业全息地携带到现实世界中来;又将今生这一生命旅程中所造作的善与恶的全部信息,储存、携带到另一时空中去,这是一种物质信息全息性的“遗传”。佛家称之为阿赖耶识的元性,在意识上是“藏识”,藏就是储存、携带各种信息,全息性地包容人生的业因。如此由业因到果报,由果报到业因,生灭流传,循环不息,其中元性全息性携带的因业,就决定着元性这一真我、真主人在宇宙时空中的升降浮沉和存在与消失。
* M. F) v$ q( b, }; K) ]" Q1 Z, C5 q
  生命理论中的业报论认为,人生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三业所自造。所以佛曾经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佛经上也曾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也就是说,人生每做一件事,每一句语言,一念一行,都是在各自种着自己的因业,根据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的大小,今后在近期和远期,都会有恰如其分的结果等待着去实践,迟早将会由性和命这一复合体去领受。任何“因”在未得到“果”之前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同样,如果不造作因业,也就不会获得任何果报。在全息因果这一对阴阳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不妄得。这就是一种铁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无法抗拒和否定它。人世间的规律是如此,仙佛界中也是如此。此正如印光法师所言:0 g7 t( A9 a& M8 D. T9 C
* q3 h0 c& {' }$ F
  “如来成正觉,众生随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全息因果律是一种宇宙自然基本规律,不分对象,众生平等,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果信息,全息性地循环,不会自行消失。只有识因,以阳克阴,以善因制恶因,才能消弥恶果的产生和出现。% P8 v& r9 B8 Q7 \) b

) ~) Z6 j& L: C+ L  _6 C1 r  全息因果律客观地存在于宇宙时空中,不因承认而存在(信则有),不因否认而消亡(不信则无),无论承认与否,都将受到它的制约。全息因果规律从它的本质而论,并无时间长短的制约,也不会只循环三世就自行消失。经云:“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l% Z+ S/ P2 T. m( q& E
* i( F1 d7 |- L: I: i2 K
  千百劫就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时空,说明业因全息“遗传”和“携带”的稳定性。如果业因未逢到对应性的因业中去中和、化解它,它就不会自行改变自己的特性而消亡。一旦它释放的时机成熟,内因和外因条件具备时,就会从本因中释放出来,呈现于现实时空之中,通过“果报还自受”这一物质转换过程而消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世作者是。”这一认识是佛道隐显同观,根据全息因果规律的客观存在,在高维时空中的宏观和玄观中所得出的认识结论,并不是一种推断臆想。+ [  E' j' P) z

( i) S: B' h) a. y  人生中的出生时空,荣辱盛衰,升降浮沉,福禄寿夭,际遇机缘,死亡消失,从高维时空上看,没有偶然,都是自然地接受着自然大规律的调控,都是自性因业的必然。性命的过去,曾书写着现在的果报;性命的现在,同样在用新的因业书写着未来。人生的一切从宏观上解析,都是自种其因,自收其果,自作自受,不作不受,循环不息,丝毫不爽。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
7 W/ p4 }$ H! L4 D  D% W  第二节全息因果律的生成变化
& \5 v7 _$ d2 U
0 t- H$ i4 d& _* w' m  对于全息因果律,许多人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它,甚至否认它的存在,认为人生性命的一切全都是一种偶然,不存在前因后果;认为生命一旦解体,就会象躯体的腐败消失一样,神识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研究生命科学者需知,必然与偶然是一对阴阳,必然才是绝对的,偶然是相对的,不承认全息因果律,也就是否定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法。物质不灭规律,不因对象而区别,不因阴阳、显隐的不同而消失。只存在着质量高低的转换变化,而且这种转换变化是全息性的,只有从微观、慧观和宏观上,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性。" \, X& U! O; e+ y. o/ m5 r
6 ]. Q) p4 t: J) U9 B
  有许多人看到现实世界中,好人受恶报,恶人得福报,便否定全息因果律的存在,不承认“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这一自然规律。这些认识都是内观和外观的局限性所形成的认识误区。佛道前辈并不是为说教而立言,而是以大智慧宏观万物而立论。前辈们的立论,无论在深度或者广度上,都是我们目前所望尘莫及的。- }0 F6 s) U  g7 p; q
0 D* F! Y0 p0 O0 H
  例如好人受恶报这一现象,一般人只能看表象,不能追溯到深层和既往,不能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全息本因密码中所存储的恶因,由于内因和外因的适宜性,正在释放产生着果报作用。
2 D4 r1 m, {1 z2 M) q6 f. z8 Z/ ~5 o
  今世之好人,并非他在时空历史上就是好人,或者从未作恶,也许他历史上曾造下许多恶因,只是因为他的元性在脱离了某一载体之后,在某种特定时空环境下,在某个时空环境中,由于所作的恶因而招致性体的倍受磨难,留下了惨痛的“刻骨铭心”般的“烙印”,认识了恶因的危害,并全息性地记载了这一认识,元性在时空转换中也未曾消磨。当进入新的生命载体后,这种“烙印”的阵痛,仍然不断地缓慢释放着。因而这类人在人生道路上,这种潜记忆时时在产生作用力,影响着主观意识,所以他才能以善为本,大恶不敢为。然而,他虽然慎而为善,诸恶不作,可是由于既往的恶业含量大、数目多,短期内的小善难以全部中和所携带的恶因,就产生不会因其为善而全部抵消或消除既往的恶业特点,从前恶业中未能“中和”化解的果报效应,还是仍然会发生,从而出现“好人受恶报”的奇怪现象。( {8 ]  Y6 s$ B0 X8 q! Q

+ u' s# f% r2 |( V+ `, K  恶报和善报因子,常以某种规律安排在其数十年人生之旅的路途中,既有集中性的排列,也有分散性的排列。某些人能认识到“修而能改”时,则可以用新积的德善之“现因”将其化解,少数能把握机缘,积大善大德的人,常能迅速将恶因全部中和化解,而出现再不受恶报的现象。7 r0 f* v/ p3 u- A! F4 z
* `* M2 b% v% Z1 g4 k
  同样的道理,坏人得福报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说,他在时空历史上曾经是“好人”,曾经用自己的行为播下许多善因。然而当其性体离开那一载体,全息地携带着这些大量的善性因子进入时空中后,在时空的特定环境中,由于有这些大量的善性因子作基础,使他在某种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没有遭遇到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相反却比较平淡地渡过了这一时空,因而元性的全息库中,对因果律的严肃性,反而记忆比较淡薄。所以在进入新的载体后,潜意识对主观意识的作用力相比较而言,在这方面反而淡薄,因而在人生路上缺乏潜导向力的制约。加上受后天环境的熏染,主观意识又未经过很好的德化教育,这类人就很容易“近墨者黑”,随波逐流;再加上后天六欲的作用,从而表现出为恶多端。可是,另一方面因为他善因丰厚,福报未了,所以就出现了“恶人反享福”的奇怪现象,使世人难以接受全息因果律。但是自然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所种的恶因,都仍然全息性地储存在档,渗入其全息系统中携带着,只是有待于其福报耗尽之时,或者又一次的流浪生死自然循环而已。
7 r8 n. p  R7 M
, U+ `! ~4 _5 A" u/ x/ v: r  全息因果律在自然世界中的表现,前人曾经总结为三种以时间长短为特点的释放形式。第一种类型称之为“现报”,现报是指在现实世界中,现在在社会的行为言论中为善者,这些所作的大大小小各种善因,在较短的时间内或者近期内,就转换成福果,从而获得福报。现在为恶者,在短期内或者近期内,较迅速地转换成恶果,从而就受到恶报。$ [0 b7 C& s3 M

/ J/ d: O# h* c( A& H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其中的机制看,主要取决于他历史上善因或恶因储备量的多少,由这种全息储备量决定是否会出现“现报”。历史上无明显的恶因,而只有较多的善因,这一类人在俗世如果能积善而不为恶,他们常常能获得现报型的福报。一部分历史上有少许恶因,但又能从善如流、广种福田者,当他们今天所种的诸多善因很快将历史上的恶因抵消中和以后,也能获得这种比较及时表现出来的现报型福报。( k- Q& D: N! z& ~$ \
8 B# W) s6 I6 T% h& ]
  相反,历史上并无多少善因储备者,如果他们不畏因果,为恶不止,一旦少量善因的储备消耗完,而又再无新的善因补充,来抵消中和现在所造下的恶性因子时,这类人容易受到现报型中的恶报。如果历史上的善因早已耗完,只携带着大量恶因来到人世间,这一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旦为恶,种下恶因,那么现报型中的恶报,就常常表现出迅速而且沉重的特点。
' u8 C+ h" D) u, S) R% O  S* P: B! `( ~* L4 x% h% S
  第二种类型称为“生报”。这一类的果报是指今生为善为恶所种下之因,全息性地转化为“本因”,存储于元性之中,保留到下一次的元性与形体结合时,再全息地释放而产生果报作用。' C/ I9 P# H+ U. U0 n# ^

. u4 ?- |& [, ~% s3 s2 V  这种生报类型现象产生的原因,常常是由善恶因业在时空历史上的储备量大小和现世所积累的多寡所决定的。历史上携带储备有较多的善因,而在今生为恶,种下恶性因子者。当他们所储备的善因不断释放出来,中和化解新种下的恶因,而且又足够维持到他寿终正寝时,那么其中尚未被他们化解中和完的那一部分恶因,必将会被元性全息性地携带着进入新的时空中,带往下一次进入形体的生命历程中,进行下一轮的消受,或者再累积。& d0 I. b$ c6 \$ ?" o+ M- E

: D6 t, H: B7 o* @8 v3 e3 O. X4 a  同样,历史上虽然有部分恶因,但是由于他们广种善因,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样的人在他们性命分离的故去前,已经将恶因全部抵消化解中和完,而且还有富余的部分善因储备。那么这些富余的善因,将同样会被元性全息地记录和携带着,带往紧邻的下一次生命过程之中,去享用性释放,或者由于惜福而被再积累。( s- y8 k) R4 F" N
2 b2 k7 J( z8 J" M& F+ b4 e& s
  第三种类型称之为“后报”。后报这一类型,是指今生造作善因或者种恶因者,在下一次的性与命相结合的生命体历程中,并不表现出果报的释放性,而是仍然处于一种储存性的携带状态,被元性带往第三、第四或者更遥远将来的性与命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才呈现出全息因果律的释放性来。2 ^3 J4 Z6 B# I! }9 i! _
: X2 J" P8 G6 }% P7 G) r: o
  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善因与恶因储备的多少,以及现世善恶因积累的多寡,是其因素之一,这种现象与善恶因子的储备量有关。其二,这一类型的出现,常由善因或者恶因本身的全息特殊性所决定,部分善因和恶因常常具有对应释放性,当未遇到对应的内因和外因环境时,它们在本因中就处于休眠的静止状态,并不释放而产生作用。只有当内因和外因环境都与它们本身的特性相耦合时,它们才被激活而释放出来,产生作用机制。
: ^+ L: w0 u* q- E! R6 F# q0 \# _' }" r( I$ |- I! i
  但是,在自然因果律中,人们所造的因,不论是善是恶,也不论时间的短长,物质是不灭的,场性物质同样是不灭的。矛盾的形成,迟早总归要么是以对应性的因去中和消弥转化它,要么就是在机缘逢至时释放,而身受这递传较久的果报。所以世间有“善恶迟早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说法。0 f6 o5 \( W4 @

" o& T# X' X+ Y; p- p! N  社会上有许多人实用主义地、单纯地研究“相学”和“命学”,不从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中系统性地进行研究,常常难以进入这些领域的高层次。其实人们常言的命运和相貌,其形成和产生的根源,就是业因果报的全息表现。佛道的生命学说中,把现有的这个性与命相结合的肉身称之为“报身”,直接肯定形体就是由因的积累而用来作为释放果报的一种载体,是被自然因果律用来承受善因或恶业之报的一个生命载体。
" y9 E9 e5 [  K1 J, U8 m) p4 ^3 T8 l6 J0 P2 T, \
  作为报身的这个生命体,他本身寿命的长短、相貌的好坏、命运的穷通,所有这些个体内的外在表现,称之为“正报”。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因果律释放的主载体,是果报的“正主”。
% M' e/ f) ]9 [# j( f. J3 w) h5 F0 \( P
  而这一“主载体”出生所在的家庭好坏,以及他自己所组建的家庭的好坏,他的亲属子女们品质的优劣,他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好坏等周围景况等,都统统将它们称之为“依报”。依报由正报这一主载体本身元性中所含的本因所决定,正报与依报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正报如果本因中所携带的储存的福果丰隆,那么依报这一外环境自然优良;正报如果本因中所携带储存的福果少而恶因多,那么依报这一周边环境就自然恶劣困窘。这一切都是自己在历史时空中的过去所造作的因,在现在所结的必然的一种果,这种果完全是自种自尝,它决不是凭空而降,完全是一种在自然因果律宏观控制下的“自作自受”,所以每个人在承受恶报之时,怨不得天地,更怨不得爹娘。
. U) x3 V% v" P' r" {3 N- s% a8 x0 g. X, L2 p0 D% V
  道家和佛家的祖先们,运用大智慧既揭示了“命学”和“相学”的本源,也总结了大量断过去、辨未来的实用经验。但是,在佛道性命学说的实证者中,是决不主张和提倡求签、问卦、看相、算命的。因为这些方法只是使人部分地、管中窥豹地知命和安命,被动地了解和接受自然因果律。) w, |7 _! x) [2 u) C

: @/ m7 V2 C5 h0 C+ @  仅是“知命”、“安命”都是消极的“宿命论”,宿命论对社会进步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开拓,对民族的繁荣昌盛,并无积极意义。自古以来佛道两家的圣哲们都不提倡宿命论,对宿命论持批判态度。
% A" m; }6 o+ m( ^# u7 g' W- q& T1 P3 J4 B/ s3 [
  并向后人指出:应当摒弃“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的消极悲观认识论,要认识“我命由我亦由天”,正确对待和理解自然因果律,应做自然因果律的主人,而不是这一规律的奴隶;而且指明通过修炼可以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 `" c0 d' H2 t6 z" ]. x) A
6 e. E0 Y& X9 u& ]& q5 F5 K+ {: |' i
  真正的修真者都必须研究和认识全息因果律,运用我们所提出的三因学说,整体掌握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的机制,整体把握。而且在本因上深入地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明了只有从本因上改变所携带和储存的“因”,才能转变现在以及未来的“果”;只有通过修真改变恶因,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
3 D4 ]% `8 j4 O8 }- ^; v" j
2 a6 s. a5 x$ c0 n: J  全息因果律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并不是机械的“定命论”。正如以上剖析的,因果互为阴阳,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因果性质的转变,全由“心、神”这两个因素决定。前人讲:: D( A6 L2 B% p6 K+ T
" A% M3 P7 w! j. v2 x, _3 q4 B5 @
  “命由己立“,“福由己求”,“相随心转”,“转变由心”;“祸福无门,唯人自招”。都是劝人正确对待命运,正确对待全息因果律。# o* N4 A. F1 I% m
# s& I( V) S: h" ^7 z/ |
  认识全息因果律,而且辩证地对待全息因果律,对于修真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修证课题。可以说敢于承认自然因果律,敢于面对自然因果律,是修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修真者如果要想顺利修证,修为精进,少遇魔难和减轻魔难,就必须深入地研究三因,知晓如何消恶因,广种福田。3 u- S% P; l( p8 k- E3 P+ s( \

8 _% _( |! \8 l# R3 V  N1 o' t  任何一个修真者,过去都种下了一些善恶之因业,只是存在着多少和轻重的区别。增福慧、消恶业是修真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消弥恶业,这是清静身心,顺利修证的大前提。所以玄灵修真学将“悔过迁善法”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求师相助下的忏悔,以及真正触及灵魂的重德、修德、守德的高标准要求的修持。对于性体修成者来说,则应多积玄德,求师尊和自己的性体在高维时空中,将以往所造的恶业,通过特殊办法偿付和消弥干净,并且广种福田,多积阴功玄德,培植福慧,才能确保修真顺利和修为精进,直趋佳境。
4 Q9 N! i0 y! z0 f) U, y9 U. G
1 R8 X) g8 m' C4 A7 _2 r  唐代玄奘三藏的皈依师父,印度烂陀寺的主持戒贤法师,他一生戒行精严,德望很高。可是,他有一次患了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甚至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他因此准备绝食而死。这时,他有幸在无为态中得到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的开示点化说:“因为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多次做国王,作过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恶,本来应该长期堕入地狱受恶报。由于你今生努力弘法度生,所以才受到这么点世间小苦,来抵消长劫堕落地狱的大苦。你应当忍受,并恳切忏悔,病苦自能消除。”; t8 k, Z, y( Z2 \. D0 L/ P

! ~3 W/ \* S& q2 y) O7 \  戒贤法师遵嘱办理,果然疾病痊愈。
, b/ U  I# G: ~  U# O
6 K1 p& U4 s+ w! F  从这个修证的果报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修证者来说,历史上果报的释放,安排的程序是错综复杂的。因为修证者进入了修真领域,他们本因中恶因的释放,由于有师父的呵护和化解,消除恶因方法的修持,一般他们的果报都是将后报、重报转为现报、轻报,出现果报积聚化解和偿付的现象。例如有不少的同学在来信中说:“老师,我修内功多年,平常也注重德的培养,一直都较顺利。为什么当我决定修你的法,在正式办了疏文启师立志以后,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一些方方面面的倒霉事,最近好象倒霉事老跟着我似的。”
# t& z- \* @* a  `
6 z0 q. X0 ~* O! F  这类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修真界内的一种必然现象。一般普通的功法修持者,其目的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它们是以炼为主课的一种方法,重炼而不重修。因此在本因、内因和外因这三因中,这些方法都不会触及本因,不会直接影响其中恶性因子的缓释规律,只会间接产生作用。这种间接作用是由炼功所生成和凝聚的阳气所发挥的,这种质元对恶性果报的释放,具有一定时效的阻碍和封闭作用。使缓释性的逐步释放的恶性因子向后延时,但其中也产生了恶性因子的压缩堆积现象。一旦遇到时机释放出来,其量级更高,这也可能就是某些炼功多年反而突患疾病,苦炼无效,百药无应的内在原因和机制所在。世间一般性的修炼者,遇上这种情况,如果玄源无助,个人又不能正确认识本因,及时针对本因中的恶报进行化解中和消弥性的修和炼,那么预后将会极为不佳。. z' _* o5 K4 W; }9 @  g

4 }* L: k% w0 y+ l. l3 \  我们的同学中就有许多是在这种窘迫的、进退失据的情况下,机缘“巧合”而进入我们的修真队伍。) ~1 F+ M9 _4 \' y

4 X* o: M  k! i# a  他们进入后很快明白了自然因果律的基本理论,同时掌握并勤奋修持相关的内功,因而绝大多数人在师助、场融的前提下,因消果弥而绝处逢生,度过这种积蓄压缩性恶性果报的难关。
) v* w  M7 r" h" O5 F: f9 I1 |' ?! }( P: k7 K- X: ?( ~1 `
  真正的修真领域,它是既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能,而且还具备脱生了死、直超彼岸的功能。修真与一般的世间法锻炼不同,它是修与炼并举,修更重于炼,它的修炼方法中,是整体地把握本因、内因和外因。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修真是直接深入本因之中,解析本因中所有的恶因。在师助下诚忏痛悔,同时修五德净化内环境,在家庭和社会中广积善德来消因化业,使元性无恶业、无尘垢;通过消恶业而收回元性在历劫以来,在时空中不断造因,而散失于时空中的部分或大部分灵光质元,重整道纪,使其恢复圆陀陀、光灼灼的本来面目。# u1 B  h" c  l4 `

" \3 A1 u% [" w& @! W; u1 z. {  为什么正式启师立志,发愿誓修后,部分人会出现一些连续的“倒霉”现象呢?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修真界的一种特色反应。正式修真者,只要其所修之法不是左道旁门,玄源必有佛道师尊接引呵护,只要其高度重视道心佛性的修持,勤修苦炼,必然会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进入脱生了死的修证阶段之中,功成后已成正果,正果之身必然不会再有恶性果报困扰。所以原来是一种逐年或间隔数年释放的果报,甚至几十年后才出现的恶报,都必须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完全释放干净。所以凡是正式修真者,都必然会出现果报提前和浓缩现象,只是由于有慈师们的恩护,这些果报已经小化了、大化小、重化轻、繁化简、长化短。原本应当咽入腹内长期忍受的苦果,现在只让我们用舌头舔一舔而已。; S! H/ r3 m, Z7 h! N
; v; E5 y3 D  K; l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学工作在基础班中就开始重视消业清因,因而将悔过迁善作为我们的必修课和正式入门前的关键功课,调动主观能动性,正视自然因果律,主张在正式入门前就主动化解大部分较轻的、较小的以及较易化解的果报。从而减少正式入门后,当果报迅速提前和浓缩时的浓度和密度。然而我们有部分同学,由于原来有修炼的基础,常常是一接触教材后就决定正式入门修真。他们没有经历大部分同学在基础阶段反复迁善悔过、放下包袱的修证过程。所以一旦正式启师立志、发愿誓修后,果报的提前和浓缩,表现出多而且杂的特点;出现此痛彼痒,家庭矛盾蜂起,单位人际关系紧张,办事诸多不顺,破财呕气伤心,不顺心之事接踵而生,使部分人接应不暇,不知所措。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人,是由于根本就不重视悔过迁善,清因消业,在基础阶段蜻蜒点水般地混了过去,在初级也是贪功求法地正式入门,那么也同样会出现类似现象;个别人还会因为不能正视这已经被师尊们大化小,被玄灵场重化轻的果报,在生活中小而多次出现的现象,反而怨天怨师怨法,最后退志落伍,自背誓愿离开玄门正修。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 w9 c8 ?& G, r% e2 u
  第三节我命在我不在天, g. E4 z  e6 B! A" ]
! {# j- K; t, a6 K1 z$ |+ v
  在人生的规律中,人们由一般到特殊,由常道到非常道,在如何对待人生上,依据是否认识“全息因果律”,承认全息因果律,遵从全息因果律,一般有五种不同态度。由于对待人生态度的不同,对待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出各类不相同的结果,各自走完甚为难得的一段人生之旅,消旧业产新业,弥旧因种新因,为将来新的或高或低不同层次的生命再循环而“自作自受”。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修真者因为畏因而高度重视因的生成机制和机理,在本因、内因、外因上整体把握,在本因上痛下功夫修炼,进入和掌握自然因果规律,消因化业,重新造化自己的人生和道生,自作道业佛果而乐受永享。
" j$ k8 H- I& W- j% U" R, ~
9 \- K7 s$ S! m. r3 G" O% I! U  p  一、混命
5 X: |3 P$ K4 Y. @
4 j3 m' G9 ?( ?8 q/ j# M6 n  不信自然无以明,醉生梦死混人生;
1 F/ D  W. r) W/ A8 j5 K; {  j
, }' Y' u" `" \2 _/ v! u, o5 Q3 m" X  消尽宿福造新业,不识身后坠沉沦。3 m0 c9 n! b0 j' A
* k/ g: Q$ X2 |7 ~/ X8 Z; Q3 S
  混命,是一种大部分常人的对待自然全息因果律的状态。就目前世间而言,大部分人是不明自然全息因果律,不信自然全息因果律,他们过度地沉迷于四大假合,在混命的总趋势中度过一生;他们大多数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积福或者造业,以决定将来的去向。这部分人恶业善业的积累,果报的享用,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总趋势之中,由其本因中善恶因子含量的多寡,内因中的心性修为水平,外因中的社会影响、家庭教育等多重集约因素所决定。不戒杀者将来的去向一般不妙。
9 d' d  Y% V# ~! I: {" J  e) v5 C9 t/ V* U- X
  世俗间有一句名言:人生是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严格地说,实质上并非如此。我认为人是一手提恶业,一手提福报来到世间。这个业和福都全息地储存、携带在“来先去后作主人”的元性的全息系统之中,在一点灵光上镶嵌,在时空中流转。是珍惜人生难得之机缘增福消业,还是醉生梦死消福增业,唯看己之心念而已,一念之差常至万劫难复。5 u3 h) ^4 `' s5 R! k

' V' q# z  w2 N- ?  不信自然无以明。这类混命者,大都不相信万物是隐显共存,不相信物质不灭定律。不相信除了肉身之我的客观存在外,还有信息状态之我的客观存在,只承认硬件而否认软件。“不信自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从根性上分析,是他们在进入这一人生之前,他们的本性在时空的某一特殊环境中,没有经历或较少经历惨痛的磨炼;或者虽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但是元性的能量在时空流浪生死的过程中损耗过大,丢失过多,一点灵光内在的量级微弱,不能对意识产生足量的潜移默化和导向作用。根据多年观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本源信息的来源。由于自然生态平衡的急骤破坏,众多灵光祖源并不是人这一生物链,而是动物生物链和植物生物链的本性灵光,大批地挤入了人这一生物链进行生灭流转。它们的本性品质与人这一生物链灵光的品质差异太大,因而更不易相信和承认全息自然因果律。特别是那些源于植物生物链或者进入过植物生物链循环的灵光,迷闭最深。其次是本身就是动物链祖性,或者原本是人这一生物链祖性,由于果报曾经进入动物生物链的这一类灵光。0 s% \! o4 x: f7 B! ~& x) l
' }" ?* S' r+ d& k
  不相信自然隐显规律者,则不明全息因果律,不明全息因果律就不会正确对待人生,成为醉生梦死混人生者。物欲的追求,情欲的放纵,伴随着他人生的旅程。这类人一方面通过享乐人生而快速耗尽既往所积累的福业,一方面又由于七情六欲的追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恶业。福果消尽,背上沉重的恶因包袱,走完人生道路。这类人是不计后果的,认为即使有那么一回事,我也不会知晓,今朝得乐且行乐,那管身后业随性,过一天算两个半天,混命度时光。却不知自然规律无情无私,量因赐果,元性层次的堕落,真我的沉伦将等待着他。2 d. H& a# o. g' v! L

) j; f" ~% J" q  不杀生是佛道重视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戒律,不杀生要求的提出,是师尊们用大智慧观察众生灵的全息因果律,而提出的免造大恶因的重要方法。俗语说:“万物有灵”,这其中就有一个此“灵”是谁之灵的问题。如果不重视生态平衡而大肆杀生,生物链就会被破坏,其生存环境的消失,其逸入空间的灵,必然由于果报而挤入人群,必将导致人类本性品质的下降;杀生者将来的去向大多数不佳,其本性灵光必然会因无情的果报而进入三大生物链中他负债最多的生物链中生灭流转。
' k' w- C! E9 g, k7 L) n  A- ]: a6 t$ m9 ~' T/ a
  全息因果律在无形中决定着、维护着生态平衡。
: S# a; q  {2 K! q+ b4 l$ n7 N
1 m/ k- w- `2 T" a- s& }; w  二、安命. u0 y& O6 x4 v6 g/ w' J

9 b9 \, s" R$ S: {2 D  敬畏自然知阳阴,循守天道惜物命;1 z0 |  @# j- D; _9 \; ~3 e

" i. h+ ^& b# s( h4 r  s  福缘不足难进道,安分乐命积功行。" p0 B5 l5 ^  _

2 g; Z$ R4 ~3 X8 N+ |  {  安命是一部分有一定福因根基者的人生态度。他们相信自然之道,知晓并且相信阴阳和显隐的道理,相信命运轨迹的客观存在。敬畏天道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遵纪守法,约束身心。% h* v6 w9 L! U2 Y( k7 S0 i7 O

! \* p  @4 H* Z1 ^  这部分人从根性上分析,既往虽然具备一定的福因来到人生,但是并不丰厚,而且根性并无多少慧质。灵光在时空中损耗和丢失较多,这类人的祖源灵光大部分是源于人类这一生物链,只是光质耗散较多,或者曾因某种杀业而进入过动物生物链中,因而灵光中含有“物性”杂质,成为慧性之障。少部分灵光源可能来自于动物生物链,但必定在既往所生的动物链中曾有浅修行史。这类人由于本因上的多种原因,因而在领悟人生实质上,根性对意识的潜移默化和导向作用就不明显,在人生旅程中一般都相信自然,敬畏自然,从而安生乐命,不妄求取。
3 c0 F) P/ G6 s9 Y; t- }& Y4 ?2 _% q' J' x( P& C7 c4 f
  这类人常因往世积修福慧不足以及灵光损耗较大,本因中的物障等多种因素,而难以明白大道之理,不易自觉地寻道、进道实修;或者有机缘进道实修,但是对本因中的灵光不足所带来的副作用力认识不足,对本因中所携带的业因不能正视,意识缺乏本因中灵光和善因能量的支持,因而常由于志心不坚而发生中途退转。虽然这类人属于缘(原)人,应当能够闻道进道修成,但是由于后天心性是修炼之主导,最后的结果仍然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心。当然他们大都善根深植,即使不能入修或者恒修,也能够安分乐命,并且注重积行累功,为社会和众生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奉献,以求获得未来的福报。
+ ]6 }3 g3 d( y( z4 \1 X2 t6 O5 h  V  }" p. n; D
  三、知命
) v. g! c/ v, }+ U0 l# A
! _4 O/ T$ g% K0 j( T5 J) k$ d  承认隐显共一理,敬畏自然不乱为;+ t  T% Y- P0 a' w7 j7 u
4 N; c# ^( I- j( g# s. ~) g- ]
  勤修善德积福慧,丰己留世改运程。/ x* R0 W1 s$ t- X6 m

% e3 N% O% T  ]* e' p5 O. f- V/ K  知命,是部分具有较多福因和一定慧质者对待人生的态度。知命者是相信自然规律的,他们大都是间接“知命”,经过验证后深信不疑,并且遵从全息因果律,注重积行累善业,主动消恶业,积福累行度人生,迁改人生原来由恶因写就的不吉经历,并为今后奠定厚薄不同的基础。1 X% s0 B0 ]' S; w8 M

( G( m3 ~* U9 y7 `( j  这类人从根性上分析,有较多的福因,但是“慧因”却并不是足够,灵光损耗较多是影响慧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许原来某一时期较足,但在数次迷途后又有减损,一般人的灵光大多数在历史上都有一个反复损耗丢失,又反复重整收回的过程。所以这类人,虽然能正确对待人生,并且运用一般的积修方法去改迁人生道路。但是真正进入佛道领域实修,其慧性尚嫌不足,亟待添福增慧。1 q( W0 ^9 v# I) M( [" u/ [  _

" t1 f# P+ D1 K: j- q  在这末法时期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有缘进入正修法门,有幸进入佛道修真行列。如果能够把握住后天的不懈努力,坚定不移地修佛性道心,就可以有一定的造诣,甚至成道了道,因为修真的关键是人心的定向和努力。这部分人的灵光,大部分源于人这一生物链,少数人可能历史上曾进入过动物生物链。也有较少的人根源于动物生物链,但有一定修为史者,因为果报因素而进入人类生物链中,这是一种自然赐予的良机和福报。
0 A: z' j  V7 e5 u% d* r0 U" |! H7 [- b3 z# N: j. _
  明代《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的经历,可以说是“知命”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袁了凡在青少年时代,曾遇云南的一位孔姓先生,孔先生精通命理,有“铁口”之称。他为袁了凡批八字,推算终身命运。详批细注,那一年可考中第几名,那一年可以当贡生,那一年开始出任知县……结果在袁了凡的人生旅途中,都一一全部应验。他由此而认定,人生一切遭遇,全都是命中注定,天命难违,个人是丝毫无能为力的。这就是一种被动“知命”的事例。
; k* A+ ~" Y3 ^1 s5 r) P4 q  F; x6 L' \+ P
  但是,由于他“知命”而因此畏天命,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注重积德,他因此而累积了一部分“福因”。就凭这点“善因”,他后来有幸遇见高僧云谷禅师,他就命运问题请教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开示于他,讲明命运来源于因果,剖析因果循环之理。这才使他豁然开朗,懂得了命运既是有一定之数,又是能够改迁的。从此便广积阴德,注重积行累功,每天都记自己的“功过格”,严格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善如流。并且持经诵咒,以求感于天。从这以后,原来“铁口”孔先生推断他应当开始走的“背运”,全部都不“灵验”了。孔先生曾批注他命中无子,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结果他不但有了儿子,而且还很成才,寿命也活到七十多岁。到了晚年,他将自己一生从“知命”到“改迁命运”的过程和经验体会,著书立说,写成了一本《了凡家训》,用来教育子孙和后人。9 s3 _: E$ H8 m& E2 T
9 }) D0 I  |/ b: |# V6 P4 p
  四、造命
" {+ J1 _7 ]0 H' @+ I3 ^! n' B
8 g5 P- Z4 f4 ^7 p" N' ]$ @: U5 d9 [  舍死忘生赴大道,性命双修悟玄妙;
" ^' B" E" h+ e, {/ M, l
8 P+ y9 U* l/ |. T& e  证得三生识生死,借假修真命再造。
2 ~& h* k( ?6 ], K! G
3 s. S& K, Z  A  n1 P- K( o! O  造命,是指改造命运、再造命运两个层次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指再造命运。再造命运又包括再造人生,修证“道生”,再造未来两个范畴。是一个“我命由我亦由天”向“我命由我不由天”变化的人生之旅。
9 s7 r  y: K* n% O2 K5 f5 J4 g7 c: j
3 w, P3 a( d! D- N  e+ E+ X  能进入造命对待人生者,从根性上分析,大都具备较深厚的福慧。他们在既往的多次历程中,大都积累了很扎实丰厚的善因,很可能多次或数次进入佛道领域实修,因而灵慧也很足。有少数人甚至是直接而下,那么先天灵慧就更足,因此而不易迷途。部分人也携带这样那样的恶业因,但是一旦偿完或接近偿完,就很容易明白自然大道之理,自觉地或因机缘际会而进入造命的领域,学习掌握佛道修真理论和方法,进行诚修实证。但是,也必须明白,根性对人的影响只是一种潜在的能量,关键是人心的变迁。如果心被欲蒙,迷恋红尘,不知退步求真,即使灵慧较足,也很可能难以大成,或者中途坠入旁门以及退转。
, D1 Q% r5 T- ~
  \3 z# s' h4 }; Y4 n; y  造命是先天福慧积累到一定层次者的境地。他们大都是在根性的默引下,在后天智识的学习中认识“我命由天亦由我“的玄机,相信人生具有来龙去脉。通过重德、修德、守德,积行累功,积修显德、阴德、玄德,定能消弥恶性因业,从而改造命运,进入上乘修真境地,性命双修,再造命运,通过道生的完善决定未来去向。
( P3 g6 I7 s' w) u
! l% N5 o4 ]# E# h" W" h  m  这一类型人的灵光根源,绝大部分都是源于人这一生物链,其中少数人也可能历史上曾经进入过动物生物链,但其进入动物生物链以后,也常未忘修,因而灵性不昧,有缘重入人的生物链之中。' V6 D3 o: B# l: w! e7 \
6 F, Q8 p/ f/ k8 a
  也有较少数是根源于动物生物链,但有较高的修为史者,它们或因为果报因素而进入人类生物链之中,或因跟随师父们多年,有其功德,特许其进入人类生物链获得人身,借人身以修成正果,脱去原来的动物性,归入正道。这是一种自然赐予的良机和福报,社会上功夫界有部分较知名的人,也属于这种情况。
* `) ?8 ?4 S1 ], f
6 U# B5 n& P2 E& N' z  在归根复命期,自然赐予人们返修的机会极大,允许面较从前大大放宽。由于修证的紧迫性,可以说只要你的心觉悟到要修真,师父们就愿意大力扶持接引,对于前根、福慧、果报的要求已经大大放宽。将要求订在道心、佛性的修持上。只要牢牢把握住道心佛性的修持,有一个宏大而合符师意的誓愿,师父们就会慈悲地接引他进入造命和了命的层次中千锤百炼,消业化因,铸成道器。
+ w/ k3 G- `. L
& K# y3 \2 Q$ e" O& G  五、了命
" D7 a, f3 K! q, a
2 O, R/ {7 Y4 R4 |5 X% u1 g$ D( f8 |  德行齐备返先天,性命再造换新颜;4 y. S2 W+ y0 A

) p- F3 s0 Y/ w' \  逍遥物外无羁绊,我命由我不由天。
" r/ z. [( `" ^/ {/ \! U5 `
# F+ o5 j7 a- d- Z4 b: `  了命,是高层次修炼者的境地,是德志行信皆备,经过艰韧不拔的修炼,从而步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在修证上获得高层次之“果”的生命再造大善性业绩。了命是坚如磐石般的道心,纯真无暇的佛性长期修持的必然结果。道家师父向我们要一颗纯洁的佛性,佛家师父向我们要一尊坚定的道心。每个修真者凭此佛性道心冲破魔境,必然都会大成圆道,进入圣境。
( r1 u& r6 B; {: p: E  q. ]' h* I1 Q3 E6 n+ q3 s+ \( i# i0 N+ j4 w  E
  了性与了命不同,就象有道与得道不同,得道与成道不同,成道与了道不同一样,存在着质量上的区别,层次上的区别,应当注意在概念上区分开来。了性只是性体上的解脱而获得自在,了命则是在了性的基础上,形神俱妙,浑然一体,性命一体获得大自在。了命层次的修证,较一般修持层次艰苦卓绝得多,也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修证过程,需要实践者佛性纯道心坚,并且三百善,三千功德齐备,才能圆成。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TOP

 15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