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堂首页 | 万年历 | 免费电影 | 合作赞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欢迎您光临 五味堂 (www.wwt.com.cn)!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 五味堂 宗旨:【传承中医中药国粹,弘扬气功武术瑰宝——致力于全民健康!】五味堂网站是提供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经方秘方验方、中药草药知识、医疗保健气功、武术气功、传统拳械、易学边缘知识等,供网友、会员继承、应用、研究、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网上交流平台……网站正在逐步建设完善,现已开放注册,欢迎有志于振兴中医、弘扬国粹的同仁莅临指导交流,共同研讨、提高。也欢迎所有信任和支持传统中医药、民间中草药、武术气功的朋友经常来 五味堂 了解、学习、交流。祝大家健康快乐 ^_^
发新话题
打印

回忆吴棹仙老师

回忆吴棹仙老师

唐玉枢
* R5 \6 y9 p& d% Z7 A' L1 |
+ C5 v5 f: k& x* ^5 l4 [+ c* A2 f/ J        吴棹仙(1892—1976),名显宗,四川巴县人。幼承庭训,攻四书五经兼习医学。青少年时代曾先后就读于重庆巴县医学堂、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会公立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精研医学经典,深得内江名医王恭甫器重。后从针灸大师许直乃(立衣旁)游,得“子午”、“灵龟”针法秘传。为求中医学术之生存与发展,自奉克俭捐资,先后创办重庆“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重庆中医院”、“巴县国医学校”、“苏生国医院”、“重庆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等,深受医界赞许。建国后,任教于重庆中匡进修学校,出任过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以及成都中匡学院医经教研组主任、针灸教研组主任等职,并先后被选为四川省政协第二居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毕生治学严谨,崇尚实践,经验丰富,医理精深,长用经方,执医业六十余年,屡起沉疴,为当代知名的经方学家。著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等书。一九五五年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献《子午流注环周围》于毛主席□主席,受到主席嘉勉。除精通医学外,又工书法,通音韵,精词章,著有《听秋声馆》、《性灵集》、《养石斋诗稿》等。
' a+ v, `0 Y0 z: d
6 C+ N, S6 \1 _        吴棹仙老师出生在叫川省巴县一个耕读世家。父名俊生,对经学颇有研究,因不满科举,灰心仕途,中年弃儒从同乡李同庆公习医。学业有成,遂悬壶涪州(今涪陵县)龙潭场,诊余则课子四书五经,兼授医学,以陈修园公余十六种为教材,命先师诵读。如是二年,先师对《伤寒论浅注》正文与注释,皆能背诵,为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 Z% o8 {1 A, b" b- S% `4 Q2 {" U' ]. d9 |& D, }
        一九零五年,光绪帝迫于时势,废科举,兴学校,企能励精图治。官府将重庆“巴县字水书院”改为“巴县医学堂”,通知各州、县学生报考,每州县拟录取五名。时值天暑,长江涨水停渡,水退后考试已毕。由于情况特殊,学校准先师补考,题为“学医为谋生、为济世而试言其理”。先师一挥而就云;“学医为济世而后谋生”,并引《伤寒论·自序》:“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生”等语详加论述。主考陈蔚然公嘉而预取之。复试时,监学唐德府公抽试《伤寒论》第六条,先师不仅背诵了第六条正文,而且将注释亦全部背诵,结果名列前茅,得优先录取。入学后,先师埋头苦读,争分惜秒,不事冶游。时重庆风光秀丽,市场繁华,但先师从不涉足其间,即令节、假日也在学堂图书室中,先后浏览了清朝二百余年间刊行的五十四家医学丛书。一九零八年考试,全校学生成绩皆优,首批结业。府官详阅试卷后,嘉奖该学堂,以每张田契加四厘银子为该学堂经费开支,遂改名为“重庆官立医学校”以培养师资,先师又升入“师范班”。其时,课程有《内科》、《外科》、《内经》、《伤寒》、《金匮》、《诊断》、《药物》,还有《新内经》(相当于现代的生理学、解剖学),任教者则为当时省内秀才或儒生而精医之名流。学校尊师重道,课堂讲授,秩序井然。先师对讲授《内经》有多处不同看法,均写成质疑论文,与好友彭笃生等共同讨论分析,直到深刻理解为止。该校附设有治疗所,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要在治疗所实习。应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正确者,发给合格证,差者继续跟师临证。先师常说:这种带徒方法最好,理论联系实际,不致出现“学医三 年,便谓天下无病不治,及至临证三年,又谓天下无药可投”的情况。
+ H% Y; D" s3 ^+ O; \
0 M* ~$ H8 y4 e" n        一九一六年,重庆警察厅在学院街天符庙对开业医生考试,合格者二百零二人中,先师名列第三。捷传家中,其祖父海帆公喜曰:“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吾家继起之秀也。”从此,先师正式行医。. l4 @: J' k' m5 V

7 }/ ]  O% R) S! j$ p) G3 s救死扶伤医德高炤
, H; l  A& g- r# y9 ~3 P6 Q% @* o9 K+ t! m& p0 P. T5 S" j
        先师六十余年的医事活动中,员感人的是他高尚的医德。他常以“危而不救,何以医为”自问,倾全力救死扶伤,决不挟医技以谋私利,至今为人所传诵。 ( e' m7 k% c; I, @+ s
0 H3 f+ D/ L4 _5 T! t2 C
        一九一八年,先师与医学堂师范班的几位优秀学生集资,在轩岐公所附近开设了“双桂堂”药店。时值暑天,温病肆虐,死亡者甚众。先师便与名医王恭甫轮流在该店坐堂施医。该店宗旨在济世活人,诊者分文不取,贫病不支者,施之以药,故一时门庭若市,前来应诊者甚众,活人无算。先师虽收入减半,但淡泊生活,恬然自乐。殊知,民元以来,军阀混战,墨吏成风。“双桂堂”这爿济人小店也难逃厄运。兵匪荷枪“借款”,污吏寻机勒索,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双桂堂”渗淡经营仅两年就只好关门大吉了。先师步入社会就感到它的黑暗,曾有《重阳感赋》一首记其事略:
. {+ }4 R8 W: G& \9 m& Z$ X4 w: x; O5 x# ~
 重阳风雨吏催租,敲断何堪到苦儒。 # P1 Z. q+ N+ N  _/ x2 q
 国事步艰兵尽匪,民权堕落主犹奴。 + n+ @0 `- O1 S, Y1 [
 十载干戈天下瘦,一行雁字眼中徂。
. V* [# s* B; n; _% ~- A 安能觅得桃源路,薄荡渔舟一事无。 # W- ^4 a& T- {4 l
- U: r7 g" S( ^' T) z) k; W
        此后,先师在重庆国医药馆、光华国药公司、永生堂等处行医。先师诊病,无问贫富贵贱,一律以来诊室先后为序。有时一二富商要求提前,则应买“特号”或“拔号铜牌”一枚,其诊金相当于一般诊金的五到二十倍。先师常云此是“千人吃药,一人给钱”。随将所得施济于人,常在贫病者处方上角书“记棹仙账”字样。当病人得药时,热泪纵横,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三十年代初,一个冬日的深夜,细雨绵绵,寒风刺骨。先师出诊后返回冉家巷寓所时,见一中年男子,衣衫褴楼,病卧在地,切其寸关尺脉俱无,幸太溪脉尚存,乃就处取金针刺之,俄顷乃苏。复取热姜糖水服之而起,再馈赠所携诊疗所得。男子热泪满眶,对先师连称“神仙、神仙”而去。
3 {- G0 y7 q0 u& t- t, v3 }
3 X$ W  _" d  V2 M7 Z* o9 U5 d: K        在我跟随先师期间,见先师对病人总是和蔼可亲,从无疾言厉色,故无论贫富贵贱,尊卑长幼,都 乐与谈,这对他搜集病史资料,作出正确诊断,不无帮助。他常说:“出诊乃中医之传统美德。”故从不以名医自居,无问院内院外,街头乡间,凡有延请必至。一九六五年在温江县农村巡回医疗时,他已七十三岁高龄,因忙于诊治,饭常常热了又凉,凉了又热,直到诊完病人方才就餐。
5 W: M& j7 E3 ?* @  a 0 z; D0 T. y! A: o9 l
        先师谢世后,好友谢慕沙先生曾撰“吴棹仙墓志铭”谓:“先生医术,世或可企及,而医德之高,则人所尤难能者。”此确非溢美之辞。先师平生勤朴,除基本生活用度外,余皆用以办医院、兴学校,济困扶贫。虽为一代名医,去世之后,家中竟毫无积蓄。
# {5 c( q" w" t$ m
; O$ F& ^2 @- x+ d$ x3 t面对逆流奋起抗斗
/ L) e: g; H' v7 ?: e6 ~: Y0 ^/ E5 {  b
$ z* ?: W, \; e5 X! k/ u        先师平素温文尔雅,从不与人相争。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旗帜鲜明,无异沙场猛将,英勇顽强。 ' H, O  d) M$ r2 A. {# c1 Y- p6 s

5 S5 {3 P" L- T' r        一九二九年,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之流的所谓“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消息发布后,全国医界群情激愤,民怨沸腾。当时中医虽众,但皆各自开业,向无组织,形同一盘散沙,斗争甚不得力。先师睹此现状,奋然而起,四处奔波,联络同道,很快就成立了重庆市中医药联合分会,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与余云岫之流作殊死斗争。其时,《商务日报》影响甚大,先师偕同人与之交涉,利用该报周末一版篇幅,办起了《医药周刊》,先师以“虎溪非渔子”为笔名,担任主笔,宣传祖国医学之是,痛斥余氏谬论之非,一时畅行省内外,争相传诵。
% u) N1 N6 ^8 w/ ^5 s( N- P9 k
7 d' d5 g5 r; I0 L        余云岫著文云:“《内经》东方生风,东方是日本,并非是造风之所,以此知《内经》东方生风之说为不经也……”先师著《东方生风辩》一文,针锋相对,痛斥邪说,并将论文直寄余氏。余又云《伤寒论》“阴阳二字不科学,什么太阳,太阴,之为二字,有何用处……”先师又著文斥之,再将长文寄余氏。当年的《医药周刊》上有“灯谜”数则,为:“日蚀,月蚀,大端阳”,以《伤寒论》句和药名破。日蚀、月蚀句是“太阳,太阴,日月有病,天地必然昏暗”,暗指当时社会黑暗。后句是指他(余云岫名岩)背离人民意志,必然要从岩上绊下(半夏)来。
6 c/ h8 _7 \2 `& O; F, z  s
8 |" B1 m5 ^) W/ P- c9 ?. s. M        在全国人民的抗议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取消“议案”,斗争取得了胜利。全国中医药界欢欣鼓舞,认清了F□D政府的真面目,认识到团结斗争的力量大。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先师是有一定功勋的。 - N# D; b3 h& ]/ V( ~
+ [  {5 m; S/ |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 O, b$ Y2 ]' u; j& r- g9 d7 |

, n+ Y8 L, [, X5 P7 O5 @7 P3 e        先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不仅都能原文背诵,且字斟句酌,做到了解经字字有出处。如一九六零年他所著《灵枢浅注》共三十八篇,二十余万字,以“解字”、“释词”、“释义”为凡例,颇为精要。今录几段如下,以飨读者。 3 J- `$ I, {) l/ `# y% D" X

9 W3 J2 S9 m+ {* \0 [  b        《灵枢浅注·九针十二原第一》 , @9 L. T! _, p9 S

: {; M! ^' Z3 v2 u6 F1 m        [解字] # f$ d! k7 X% @+ O
: j8 w( X- T2 A6 ^4 P' O# G4 ]
        “閇”。考诸字书,都无“閇”字音义。梁《玉篇》载之,为俗闭字。窃疑之、惑之。夫《灵枢》古经医籍,宁容有俗字入开宗明义之篇耶?!果如《玉篇》所言,则俗之为言者,庸也,常也。他书中亦当层见叠出者矣,何仅《灵枢》独此一字哉!以“閇”为闭,《玉篇》误矣。余尝细味《灵枢》经文,“閇”而曰决,必潴水之门,水性趋下,门其形而下共声,下亦义也。复遍阅门部诸字音义,《正字通》诂闸宇云,漕艘往来.臿石左右为门,设版潴水,时启时闭以通舟。永门容一舟,衔尾贯行,门曰闸门,河曰闸河,谩闸官司之。《广韵》闸为古盍切,《集韵》闸为容盍切,盍与盇通,有去入二声,进悟“閇”为闸之本字也。
% W! r1 s% f/ x$ C5 l$ |
# F& b( ]6 d. G' g/ X        《灵枢浅注·本输篇第二》 ) J7 v7 @  h" O9 ?! Y
8 z% }  q) m6 e) U( \
        [解字]
; A, i' X. J! F* Q) V& [
! J2 t( G7 q8 L3 O2 E6 h        “俞”:此一字有三音,音不同,义亦各别,分言之如下。 / \3 H) x7 f, ^2 v

% j" \/ j# H  x        (一)云俱切,音臾,通作愉。 3 t) f. Q$ a8 X: b* W- _

# N  [) S6 f7 i" r        《礼记》男唯女俞,有内应外达之义,《论语》情愉如也。注:和悦也。 3 C/ }% O% H6 @2 J9 c7 |
( `0 n- J+ P* F" A) U* ~) l" a
        (二)音输,与输音义并同。 1 |! M3 j. E  U+ d
1 t- y0 c6 r7 @8 d
        《左传》载:“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外而内,补其不足。”与此篇名本输,言天者求之本,天生万物之本质,输之于人之四未,亦自外面内,补其不足。俞与输通,读平声,俞即输之本字也。
, f4 A2 B$ z. Q7 D7 K9 t2 P; H! o2 K& U" [" z+ i# p6 v4 w
        (三)音戍,乃输之去声,孔穴名也。 % d; K/ X' M8 C5 Y
9 K: R4 B. k) [* H9 u. T& u: B* F
        俞读去声,指一穴位而言。本篇云:所溜为荥,所注为俞。五藏五俞,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亦三焦所止为原之处。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亦有男唯女俞,内应外达之义。脉会大渊,有来有去,皆在一隅,与五藏六腑,概括各经脉数穴而言者不同,故人迎动脉.秋喻在膺中,亦指教穴而言。腧与俞一为广义,一为狭义。注《灵枢》者,搜《康熙字典》者,将腧俞二字混为一谈,有乖经旨,特此正之。 2 S3 q* e3 e( A; s7 ?* |, B. F
) \7 l  o/ m3 j  u3 Q$ `% ~! y+ U
        《灵枢浅注·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 t  \0 D! L$ B6 X+ G( d1 D

4 w. Y& U, N+ r0 t! [, Q        [释词] ) W. B0 F- c+ H6 y2 \, K+ m' @3 V
8 y0 @# k) ^' h7 ]$ d% n
        “虚邪”: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辟之有时,统名虚邪。分言之有微邪、贼邪之类。如春日起西风,夏日起北风,此金来克木,水来克火。请言赋邪,如秋日起东风,冬日起南风,则我所能制者,此为微邪。且有匹正四隅之分,如春夏之交,起西北风,夏秋之交,起东北风,秋冬之交。起东南风,冬春之交,反起西南风,皆为虚邪。“正邪”:四正四隅,名曰八正。风从正面来,以天之六元起之。太过而病人也,为六淫之正邪。合乎四时生长收藏者,则为四时五常之气。太过而病人,客于三阴三阳者,谓之六淫,皆正邪之称也。
7 L) b2 |! G3 P* {, B9 k) {' k
+ o( [* B+ B( S/ w8 ]7 F" \) O  `' Q        《灵枢浅注·官针第七》
: X, m- h3 d# C
7 `: o, @' {! M, M        [释词] 6 w1 R& N" @0 |) X8 i

8 g6 {5 ^  T% G+ ?( M        “官针”:古称官者有六。天官、地官、四时之官。春为秩宗,夏为司马,秋为士,冬为工,天官曰稷,地官曰司徒,上下四旁,有一定规律,针而曰官者,以小针有九,法天、法地、法人、法时…… 推而为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应九野,大乙应中州,首头应夏至,腰尻应冬至,左胁应春分,右胁应秋分。立春夏于左足手,立秋冬于右足手,戊已太乙所在,是谓天忌,故曰官针。
7 O/ M+ W% h" A( Y5 T+ r5 Q3 H6 w- g) S! l+ W2 Y
* l0 |3 P- o1 Y8 \- q
遵经重道针药奇功
, y1 x, f# N6 d3 _* p( O8 W  s% ~6 s8 a5 c( i, \) q: w5 T9 \5 ?
        先师遵经重道,对医经有精深造诣。其用方药,一以仲景方为主,方小而效宏,且应用灵活,时人以经方家称之。又长针灸,针药并施,起死回生,治有神功。
# p7 ^: \. |; g3 {' m  |8 m  X* a0 R0 {% W6 D, _$ b# f- c: }" d. r$ s
        民国初年,重庆军阀混战,时为六月炎暑,士卒日夜蹲战壕中,寒湿侵袭,病倒者甚众。病者谓寒冷难奈,虽复以重被,仍战栗不已。扪之则身若燔炭,汗出淋漓病不退。经治不愈,乃延先师诊治。思忖良久,乃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之理。《伤寒论》原文之后无方药,先师乃据古人论述,立案云:“病原酷暑出征,枕戈露卧,以致寒伤骨髓,热淫皮肤。法宜专煎附子以祛伏寒,轻渍三黄,以涤浮热。当否,可请高明论证。拟方:制附子24克,黄芩、黄连、大黄各9克。按古法先煎附子二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将三黄待水沸时浸半分钟,将药液滤出,合附子汁混合,微温即饮之。”服三次,表热退,寒战止,一剂乃瘥。 . q9 R7 y; {$ z0 |8 x
6 [! }) Q3 E. g5 J& [3 l
        二十年代初,重庆兴修公路,线上掘荒冢甚多。一日归家途中,先师见一男子呼号腹痛难忍。止而诊之曰:此为《金匮要略方论》所附“外台走马方汤”证也。乃书医案云;“因掘亲冢,腹痛难忍,此必启棺时为秽浊之气所伤也。拟方:杏仁2枚,巴豆2枚。用绵包缠,捣细如泥,溶于沸水中,捻汁滤渣饮。”服后食顷,腹泻一次,痛渐解而瘥。先师云,读书不但要熟记正文,附文也应熟读默记,用时才能得心应手。该方原注“通治飞尸鬼击病”,是补正文之不足。林世雍按《金匮方歌》注释“仲师阳走马汤”一句是后人所附。仲师是汉代末年人,而《外台秘要》则梓行于唐代,何其颠倒如是耶?先师分析,令人折服。
5 F/ B6 z# q  z
+ G0 U9 ~4 [" M4 n        先师活用古方,常能出奇制胜。抗战初期,重庆山洞地区麻疹流行。冬末诊一男孩,二岁许。病儿初时疹出身热不甚,不恶寒,微烦咳,纳呆神倦,大便二日未下,脉细而数。及至麻疹出齐后,忽昏愦喘促,病势危笃。先师脉证合参后谓,此可按《伤寒论》“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书方:“枳实小者1枚(炮,小碎),山栀子、香豆豉各6克,加米泔水煎药。”仅服一剂即神清,再剂而喘定,三服则余热悉去,病告痊愈。先师谓:劳复多指成人大病之后,复因风寒外袭,多言多怒,形劳房劳,梳洗沐浴,饮食不节等等,皆可致之;在幼儿可考虑风寒侵袭,饮食损伤,正衰不胜余热。以该幼儿论,麻疹齐后,病当向愈。然元气受损,气血未复,余热未尽,正不胜邪,重复发热,死灰复燃。故此,有昏愦喘促,病势危急之象。此乃虚热郁火,从内发也。其子又问先师:“习俗用枳实,皆以钱计量,而此则独以枚计何也?”师答曰:“凡物用枚者,取其气之全也,气全则力足矣。今病既重,正气已衰,量重则正气不支,量小则邪气不破,今用气全之物,而力可倍,结可开矣。”
* K( D2 P- N; m) Z, I  A# P
% G# Y. Q0 s; d$ ^6 I% c' z        民国初年,先师在巴县虎溪乡开业。一日深夜,农民陈某来延先师为其内人诊治“温热病”。谓病逾旬日,咽中痛。再至陈家,已闻哭声。陈某谓:“请先生从后门进,免见死者,谓为‘送终’也。”先师答曰:“危而不救,何以医为?”乃径直入患者门。病人已穿殓服,停榻上,脚灯点明。师手执烛细察,见其面色未大变,虽寸口人迎无脉可寻,但跌阳脉微。扪其胸尚温,微有搏动。详询病因后,先师思之:半夏辛温,可和胃气而通阴阳,有开窍之妙,气逆能下,郁结能开。其时夜深,又系乡间,距场镇药肆甚远。忆及《伤寒论》苦酒汤或可救之。时当夏末秋初,执火把荷锄而出,得半夏二枚,先师嘱按古法,用大者一枚,洗净,切十四块薄片,鸡蛋一枚去黄,加米醋少许,混匀,微火上煮三沸去渣,汤成撬齿徐徐灌之。如食顷,病人目微动,继而有声,又少顷,竞能言语。守候达旦,竟起。后服安宫牛黄丸,迭进汤药调理月余而安。先帅妙手回生,一时响于乡里。先师不仅是著名的经方学家,在针灸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其用子午针法,能极《灵枢》补泻迎随之妙。自一九五五年冬赴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于毛主席□主席,神针之誉,驰于国中。他用针本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理论,结合每一病人的不同脉象、体质、病情轻重,按时开穴进针,同时辨证用针,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和手法,故不少危笃病患,得针而愈。
9 O$ x4 g. j: D; {1 \7 A( A) U$ {$ Y, I5 V+ v% T. i1 o4 q
        抗战初,日寇于五三、五四空袭重庆,市民纷纷退避山洞内。是年病疟者特多,服奎宁、疟涤平等无效,来国医药馆求治。先师分析道:此是洞中受寒,夏暑而汗不出,故病疟。他分别采用烧山火、透天凉之手法,按子午流注理论开时取穴,治愈疟病,不知凡几,深得贫苦市民赞颂。先师用针,活人以万千计,然“勤于立德,疏于立言”,在《子午流注说难》中,仅举了癫证、风中少阴重证、急惊风、鹤膝风、历节风、气郁结胸热痛等案。虽仅数案,亦可见其用针之神妙矣。
  @. \0 Z: Z0 O( f& A/ _& e' Z8 w" s2 i
        先师常叹:“古之注《灵枢》,如史崧,马莳、张志聪、汪讱庵、黄元御等,文非不善也,理非不娴也。惜均不长于针刺灸芮(火旁)。”认为针灸之道,登堂入室,非尽解《灵枢》则无以成就,并认为只谈理论,而不实际操作亦无以成就。故理论联系实际,数十年如一日地亲自操作,从不间暇。垂暮之年操作不便,也要亲自诊示,一一指点,待病人获效,心乃得安。同时,他还针对针灸中只针不药的风气说;针法亦非万全之策,当针则针,当灸则灸,为巩固疗效,还须服用中
) p: q- s  I7 H; P, k% q  ~药以补针、灸之不足。
, K6 b3 V1 N8 N$ n' f6 u; e: y" n0 l. G, [7 y

* z) }1 s) B& v/ W0 s" e" s9 Z  o. E7 H培桃育李鞠躬尽瘁
2 m% v* ^4 y3 ^  |& b% I2 A6 h5 ]: O, _3 d% t9 h( L9 r$ {7 h
        为使祖国医药学昌明万代,造福人类,先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药教育事业。 - S: ?& k, v3 i

# e% d2 Y( u3 s) s, V        一九二九年,为与余云岫之流抗争,先师约集渝州同道三十六人,筹资九千元,于桂花街成立了“重庆市国医药馆”,亲任馆长职。该馆设各种门诊处、送诊处,并于楼上设“住院部”收治危重病员;晚上则约请医生会诊,讨论医疗方案,切磋技艺。使过去自守门户之见的医界贤达,济济一堂,开互相交流学术风气之先。继又创办“国医传习所”。先师任所长,邱明扬(成都中医学院教师,已逝)任主任教师。设《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妇科学》、《国医诊断学》等课程,抗战前即毕业了男生部、女生部各一班。   y% m( l4 W7 U9 B8 S- L

# C2 e; z5 s( _# g. m; s6 @        抗战期间,重庆被炸,传习所迁至郊区“山洞”,先师又积极筹建“重庆中医院”,“巴县国医学校”。当中医院奠基时,先师挥毫题诗作贺:
( Y( Q6 A: d* {& k+ `9 y8 m5 F7 Y3 \  i
        中医院奠基(庚辰正月半) $ W: S0 a) c" T2 I
7 \8 H. i5 Y$ T( I& Q" }1 X
        太平旧岁新花朝,父子西山插秀苗。试看他年垂茂日,葡萄累累绿荫娇。
& Q; |/ E6 H9 F  b/ i0 G* y0 X# ^6 x
# Z7 \3 s3 Y" s# @& Y        为办学校、医院,先师历尽艰辛,方筹得资金四万元之谱,建成大小楼房三座。环境适中,地势宽敞光线充足,尤为壮观。殊知学校仅办了两期,就被国民党海军部和银行巧取豪夺,强行征用。未毕业的学生只好迁至西山苗圃周宅上课。两年后,因伪政府的重重压迫而停办。先师怀着无限愤慨之情作诗记其事略: ( J/ A3 Z6 J; n  ?+ v; i

8 m( H" B3 P8 }9 L 卖母校(一九四二年壬午中秋丙夜) 5 S3 e8 H! d" u4 h! w7 j' k6 p
 抱璞陵阳类我痴,劳劳东逐又西驰。 9 k5 M1 m* C+ u8 O4 ^: \; Z
 抛将城郭远空袭,留得镃基待好时。 - ^+ O/ V: a( q; e$ W! Q
 一室高明群鬼瞰,寸心暗淡几人知。 % F) Q6 t% z$ K
 三年两卖母医校,何日长桑饮上池。
7 s! ~8 r2 z3 `7 I, B  p4 V' W) L4 a9 E# I8 S, o) ^2 r0 k  |2 o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让人民休养生息,挑起内战,致使山城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当此之时,师欲再办学校,已非易事。乃招小部分学生,在“永生堂”讲学,培育人才。他曾数次向市中区七星岗警察局交涉,要求归还校舍,但次次都是碰壁而归。一九四九年春,先师曾赋诗一首,记收回校舍之艰,培养学生之难; ) g' N, \% h2 W' p1 |4 I

" c2 z  u% r9 N$ C$ ]        花朝(一九四九年春)
) Z0 ]  Y) j1 v' H' A" t$ ]
- A* K6 g* D) c. F, O  Q2 s% i        萦怀字水溉三巴,块垒难消问酒家。
; x/ c2 Q" ^8 o4 W; Z& K$ A! w/ A4 z& ^8 q
        剪剪春风生意浅,何曾桃李绿天涯。
; X) z) k1 z( p; g
4 {  e* v( Q9 L+ l2 t4 [        一九四九年底,山城重庆获得解放。建国初,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但是共产党首先关心民生疾苦,平抑物价,使生产很快恢复,社会出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经历了两重社会的先师,怎能不无限感激党,热爱新中国呢?先师以一技之长,为国为党分忧。一九五零年经重庆市文教局批准,在和平路创办、“苏生国医院”,又在通远门外归元寺成立了“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一九五一年春,该所招生,高级班、初级班各五十人,全由先师筹集资金,自编教材,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年秋,党和政府为提高中医技术而兴办了“西南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一九五四年先师被聘为该校教师。之后,又成立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先师受委为院长。一九五五年底,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当时先师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曾赋诗一首纪念: . `0 K3 A$ }) P$ K- k4 m/ U3 Y
& g' f- Y3 z* F. Q1 c
 献图碰杯礼 # d) V6 E# |' m
( v' @& F+ ~: b! t
 昔年伪政太昏昏,欲树长桑无处根。 9 _. z+ h* `0 H; [* E; ]& x
 三世医怀卞和璞,今宵一碰入京门。 ( p/ U% R+ ]- `7 h
: t- F  {6 b1 @) K
        会议期间,回首往事,心潮起伏,夜不能寐,特别是他听到周总理的报告,党和国家要创办四所中医学院时,更是精神振奋,表示愿为培养后代,效尽绵薄之力。 5 L! t0 n% _. i$ p# x! O& f
3 \& t) F6 ~2 K* z( T& k
        成都中医学院开办,聘先师为医经教研组教师,后委以医经教研组主任,喜看夙愿得偿,祖国医药,后继有人,乃赋诗一首,以舒胸怀: 2 N3 ^; p/ t; P+ `1 C) L, p
# R7 e8 i- R+ r3 B+ m5 C
 振兴中华医药(一九五七年秋)
( r9 w. d3 e) m! ?
$ P" ]/ A  |  k! Y 回思十载苦蕉窗,乐此三秋课锦江。
% w! s1 m# W! w. n; P  W 掘展岐黄有夙愿,不甘祖国逊他邦。
# z7 J8 V% C' r4 {% t: N# {6 Z! d 院中老李殖秾辛,池上长桑青梓桑。 0 E/ r9 n' S* x1 [
 混混盈科看后进,放乎四海喜洋洋。 - M$ u! r2 W0 i' F% Z8 M

9 h; N  o- i& P+ c% M$ T1 A. @$ e3 J- R8 H# j0 q
        先师在校期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受师生员工的赞扬。他感到党对自己太尊重,太爱护了,士为知己者死尚不足惜,况共产党完全是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他决心为党的中医事业奋斗终身,乃将在渝的母亲、妹妹、儿孙等迁来成都定居,时值向党交心活动之际,他向党表示决心,服从工作需要:“派我上山,采药炼丹。派我下乡,服务农庄。许我返院(重庆),又把脉看。留我授课(学院),绝不缺课。”写毕笑道:此言吾之志也,愿在党的领导下,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l  I! z/ |+ z/ l4 U% z: l  Y

# k+ t# a0 e& @        先师成为一代名医,与他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分不开。出诊或偶得小憩,他总要随手携带一个提包,内装医书、诗文数册,以备查阅。直到老年,仍查阅典籍,温故知新。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了“学而不厌”。 5 R1 z: ]" H9 o: [

2 d5 u: y/ K+ p) {5 O( `        先师待人忠诚,和蔼可亲,对病人、学生、同事,娓娓而谈,百问不厌。每次向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总是反复再三,犹恐不能理解。他常说:“我要把所知的知识和经验全部交给下一代。”课余时间,学生们到宿舍请教,他都热情接待,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故有人评论先师如“金铎”,叩之则鸣。
: b, [% E( }6 i' N
: Q+ i4 \5 f! K        但是,象先师这样博学多才,心地善良的忠厚长者,十年内乱期间,却难逃厄运,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含恨去世。粉碎“四人帮”后,成都中医学院为先师平反昭雪,推翻了强加给先师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倘先师英灵有知,亦可含笑九泉了。

TOP

.! v* ]! @# J) w; n
        吴棹仙(1892-1976)老师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医经、针灸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养生学家。吴老养生,持之以恒,若非躲避地震,遭遇不测,客逝云南,他要“度百岁乃去”,那是毫无疑问的。我和吴老同在成都中医学院工作,尤其是1970、197l两年又在成都军区五七干校的同一连队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对吴老的养生方法略知一二,现简介如下,以供爱好诸君研析。
4 {% Z. S9 T7 K   
2 ~* I/ ~3 Q: S9 U5 J5 i& x        一、吴氏“精神药酒”7 w" t5 u! a; T6 d0 b$ ]) t
% G% ~. Z" e. T- Z' }3 p
        吴老在1935年创办“重庆国医药馆”时自制有一种“精神药酒”,不但自用,也时有出售。其处方是:人参五钱(15克)、干地黄五钱(15克)、枸杞子五钱(15克)、淫羊藿三钱(10克)、沙苑蒺藜三钱(10克)、母丁香三钱(10克)、黑沉香一钱(3克)、远志一钱(3克)、荔枝核七个。上药9味,以高粱白酒2斤浸泡45天后启用。一般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小杯(约30毫升)。吴老说,此酒有温肾助阳,补气益血,益智安神,行气止痛功效。他怕我们记不住,曾写过这样一首方歌:“参杞生地各五钱,羊藿沙苑母丁三,志香各一荔核七,日服两杯精神安。”1 A- o- d" T6 x: I; i. }
! `! t5 v; l* R! y- p# ^7 h" e
        我曾持吴老的处方到五七干校驻地的乡医院药房帮吴老配过药。当时他已70多岁了,我见他坚持每天服药酒后精神旺盛,筋骨不僵,鹤发童颜,神采奕奕,遂萌生了也服此酒的念头。孰知才服2天,就觉口干舌燥,鼻涕带血,继而面部及足趾上也长了疮疖,苦不堪言。无奈,我只得向吴老求治。吴老为我治好病后,给我讲了一通“无病服药,易伤其正”的道理。他说:“兵之设也以除暴,药之投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凡药皆有毒,非但乌头、附子有毒,就是人参、甘草等补药,也自有其偏性。这种偏性若与病之属性不合,亦可视为毒。久服之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精神药酒”乃温补肾阳之品,专为50岁后阳气偏虚、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小便频数、夜寐不安之人而设,你才二十四、五岁,血气方刚,服之岂有不“上火”之理!无病服药,不虚而补,无异于无事生非,引火烧身。吴老的教诲使我终生受益,以后再也不敢乱服补药了。
5 A: w4 O  q: I# Y6 d    - J2 ?0 g+ X. G# F8 ~  y: T
        二、“要得一身安,常把涌泉按”$ j% h( @( c. {
) i6 K( P5 A1 K8 f- M1 d
        吴老每晚洗足后总要按摩足部10来分钟,并说“要得一身安,常把涌泉按”。我问为什么,吴老答日:涌泉穴位于足心,当蜷足趾时之凹陷处。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起点)。肾为生气之脏,立命之根。常按涌泉穴,有滋阴补肾,益智安神的功效,故而不仅对头昏、头痛、痫疾、惊风、失眠有一定治疗作用,且可因按摩而活跃肾经内气,达到防止衰老有利健康长寿的目的。按摩涌泉一般在晚上热水洗脚后进行。吴老说,按摩也要讲究方法。小儿一般采用推法、揉法,由自己或家长操作。成人可采用擦、推、揉法,每法各做50次。擦法应用力,直至涌泉穴发热为止,两足交替进行。不熟悉按摩手法者,也可采用按和搓的办法,热水洗脚后,先对准涌泉穴用食指或中指用力按二、三十下,然后再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面用力先作顺时针搓揉,再作逆时针搓揉,直至穴位发热为止。吴老说:穴位按摩,贵在持久,若能持之以恒,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A; W4 @3 d& `. d; M! G3 K
   
! G- z$ s) o6 \. \) Y3 J/ J        三、吐纳与导引
# L7 G7 c& F/ X8 n2 K7 Y6 ^
1 L, Q2 n# \! ]/ g2 _4 f6 b        “文革”初期,吴老遭到过不公正待遇,其中有一张大字报说吴老每天早晨七、八点钟都要面向东方“吞太阳”。“太阳就是毛主席”,反对伟大领袖,这在当时可是反ge命的罪名啊!
, I- m9 G- J& x
/ F! D: {/ F& L; C3 ]0 v4 Q+ v- A        在五七干校晨练时我问吴老这是怎么回事。吴老说,这那是什么“吞太阳”嘛!这是中医的一种养生方法,名叫吐纳。它是用一种特殊的呼吸方式,进行吐故纳新,使精神集中,意志闲静,不受外界环境所影响的内养功法,也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吐纳的方法是每天早晨天快亮时,面向南方(不是东方),把精神安定下来,集中思想,消除杂念,闭口,舌抵上颚,作深长的吸气,然后慢慢地吐出。同时引颈咽气各7遍,然后把舌下所生的津液咽下去。我问吴老这是否是他的独创,他说不是,《素问·遗篇刺法论》早有记载,并脱口而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吴老说,也有人称咽津液是“治阴虚无上妙方”。这种方法不择场地,简单易学,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既可养生,又可治病,确是可以发扬光大的。
! X% }$ e6 ?. A6 d# \3 h
8 [/ M$ Y9 W( V2 m* {% j* g        吐纳之后,吴老还爱做一些活动筋骨的动作,其招式既非太极拳,又非广播体操,他说这是他60年前(青少年时代)学会的日本柔软操。这种操以意领气,以气合力,动作柔和,很象古代的导引术。吴老认为,现在的锻炼方法很多,不管是太极拳、武术,还是广播操,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都可以通过有规律的呼吸、俯仰、手足屈伸的动作来舒利关节、调和血气,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但关键的是选择好一种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方法后就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6 \; m: r- l! a) X7 Y' C$ g6 {* @# p& n' O' d1 C
        此外,养石以怡性,诗书以寄情。吴老性情开朗,豁达大度,不计名利,笃信孔孟之道,有儒者风范,这些都是他所尊崇的养生内容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TOP

好文章,怎么没顶?
: Q9 d' E% Q1 M自己顶!

TOP

好文章,怎么没顶?
7 s( ?' O0 T$ Y$ f( o/ G% R自己顶!

TOP

好榜样

每一位前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