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药鉴定学教程----总论(续1) [打印本页]

作者: fields    时间: 2007-8-27 13:14     标题: 中药鉴定学教程----总论(续1)

一: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 Z0 s) b' r! S  K7 C' k' K! j0 X; m# e( k! `+ a7 V1 C0 I: T6 }
1: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 E8 O: B- z9 ]9 J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中药鉴别知识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哪些不可供药用及有毒、无毒等,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史记·补三皇本记》也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这些著作包含着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鉴别中药的丰富的文字资料,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 ^5 G/ x+ _  }3 v- B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约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纪)中就记载有治病的药物。如:采英(酸模)、采(泽泻)、采艾(苦艾)、(益母草)、采卷耳(苍耳)等。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墓葬年代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出土药物经鉴定确定的共九种,桂皮、花椒、姜、佩兰、茅香、高良姜、藁本、牡蛎、朱砂。出土有药物和医方的著作共6种,记载的药名总数初步统计有394种。其中《五十二病方》有药物 247种。据专家推论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该书主要内容虽是以临床医疗和“养生”为主,非药物学专著,但它提供了先秦时代医药学历史知识的珍贵史料。
作者: fields    时间: 2007-8-27 13:18

2:国内近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 z2 {8 U$ v1 [# @: ~& y" Z                                     1949年以前的发展概况
- m, L6 m$ a0 m6 A) {  u; L - P9 s0 q! _0 E1 K& I- M0 g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外医药学大量传入我国,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期间著名的著作和成绩甚少。但中药鉴定工作在国外科技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有一定的进展和新的著作。①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1927年),对110种中药的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方面作了真伪对比。②丁福保著《中药浅说》(1933年),从化学实验角度分析和解释中药,引进了化学鉴定方法。③1934年赵黄、徐伯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④叶三多广集西欧及日本书籍的有关资料,于1937年写出了《生药学》下编。“生药”是指取自生物体(植物或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或采用其渗出物与分泌物,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后可供药用的物质。“生药学”则是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鉴别、成分和功效的科学。上下两编《生药学》的内容,大多着重于介绍外国书中收载的或是供西医应用的生药。对我国常用中药则收载较少。但是它引进了现代鉴定药材的理论和方法,这对后来应用“生药学”的现代鉴定知识和技术,整理研究中药,起到了先导作用。
5 D2 v7 ]: s$ ~+ _5 A* v& |7 m7 n% a8 z" t
, i- J; H( v4 C" y
                                        建国以后的成绩
  M; Z* o1 n3 X# K' o5 [9 o # r) |  o4 k9 R4 b% Z
  近4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十分重视,在中药的管理、生产、医疗、教育、科研以及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仅就中药鉴定学科范畴的发展作回顾:
. V/ q/ f1 z! Y- s; J  ①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 F. o8 T- S3 w% T# U3 g. }% u. I
+ `) E% g2 ?. W. b! Q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是在全国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后,有的院校1959年设立了中药系,1964年就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1977年正式出版全国协编教材,在全国20多所中医学院使用,1980年、1986年又两次编写。 ; q. A; ^# E3 o8 W: U. X9 c3 l

- m) h$ I  L: O4 V4 L3 H  ② 中药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4 f8 u* j% X3 y: u- Z* ~( }9 @( c5 x  D6 G+ G/ f3 }/ x* I# r
  国家在“七·五”、“ 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已对200余种(类)常用中药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每种中药包括文献查考、药源调查、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商品鉴定、化学成分、理化分析、采收加工、药理实验、结论和建议等十项。 ' [" @* W  M$ e3 W! S5 t
1 m& g2 [: }8 `+ {. F, ]9 X. V
  ③ 本草考证! K, @8 I* Q  r. e8 X: A
: u1 I$ l) W/ |" x/ {
  本草学就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药物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持得最为完整的药学体系之一。它是内容丰富有待发掘的宝贵药学资源。现今已有专门从事本草史研究的专家先后对200多个中药品种进行了全面考证并出版了《历代中药文献精华》、《本草学》等专著,辑复了《唐·新修本草》等,出版了《本草纲目》校点本、《滇南本草》校订本等著名本草。 2 S. z& W& }' X0 T- F; j$ ~. ?2 @4 E  ?. B
3 ?2 {1 }" M# d" ^# T' K
  x5 C6 j5 u' d
  ④ 基源鉴定
: l! V  I- g/ b! s4 e7 p% y: ?3 d2 c/ d4 B% I- Q( ]9 W2 H
  基源鉴定通过多次药源普查和品种整理研究,特别是“七·五”、“八·五”攻关品种的完成,对一些常用中药基本上搞清了品种和多基源中全国使用的主流情况,如防风、秦皮、钩藤、大黄、丹参、木通、贝母、黄芪、厚朴、辛夷、诃子、党参等。这说明目前已做了大量中药的品种鉴定和质量研究工作,有的还相当系统和深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药志》 50年代末共出了4册,现在正在再版已出了5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中药大辞典》上、下册,《新华本草纲要》,目前正在组织编写的《中华本草》已确定收载中药8000种。40多年来国家先后出版了六部药典,其中后五部已将中药材、中成药单编为各版的一部,同时还出版了卫生部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也出版了地方习用中药标准。药品标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药用的基源更明确、法定有效。其他论述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也不少,如《中国药用动物志》、《中药材品种论述》等。
, h$ m/ }' i9 x9 U
: P3 b$ ]* G3 c  ⑤ 性状鉴定
' O/ e9 |" {- M& v% _) L  H0 _! V) J. ]* S) \5 j3 S8 X
  性状鉴定,是识别中药的传统方法,过去全靠人的感观来掌握,由于现代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它更准确而有利学习和推广。如 1990年再版的《中药材手册》做了重大修改,加上学名,增加成分和伪劣品的记载,更适用于当今中药鉴定工作的发展。性状特征在大量药学著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药材资料汇编》、《药材学》、《中草药学》、《生药学》、《中药鉴别手册》《中药材真伪鉴别》、《中药材鉴别彩照集》、《动物药材鉴别》等,性状鉴别是广大中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性状鉴定主要是用于定性,即解决真伪的主要手段,有的还能初步反映质量好坏,如木瓜、乌梅要求越酸质量越好,这与它的有机酸含量高有关。大量科学实验研究证明,中药材性状特征的好坏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这是值得重视的。目前决定中药商品的等级还主要取决于药材性状优劣程度。  ( ?4 l# F6 @, C# D0 G& [. z* M
# B5 A) S% ~  j( i2 q4 g
  ⑥ 显微鉴定
( r" E$ `: X( O, \$ O8 B% N4 b! i; k2 I- U; |) Y( U
  显微鉴定作为鉴别中药、中成药的手段之一,发展也是很快的。特别是在药材及类似品、混淆品、外形相似或一些同属的近缘植物的区别上离不了它。除有关的著作外还出版了专著多本,如《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资料》、《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叶类药材显微鉴定》、《常用中药材组织粉末图解》等。对贵重药材的鉴别如麝香、牛黄、羚羊角,显微鉴别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珍珠经磨片显微鉴定研究发现珍珠结构环及珍珠虹光环,伪品则具平行排列的结构,或具有棱柱结构,为珍珠的鉴定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动物药材的显微磨片、切片鉴别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多基源和类似品的鉴定中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当前中药的显微鉴定不仅用在单味药,也大量使用在中药复方方面。近十多年来应用扫描电镜来鉴定中药的报道不少。近年来应用电子计算机检索中药显微特征来鉴别中药也取得一定进展。
& ~1 n$ [8 z2 d' K
1 k! r' O5 k, P2 |( P  D  ⑦ 理化鉴定 ; p% D- G/ h# T
& T1 v% p1 r& S: ]
  近20多年前中药材的理化鉴定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中药成分研究工作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新的理化方法不断扩大和引用,使中药的理化分析工作发展很快。有的过去只用在分析化学结构上的仪器,发展到对中药及浸出物的分析,使许多手段成为当前中药鉴定工作的热点。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气质联仪、薄层色谱和薄层光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蛋白电泳、微量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等。在这个期间出版了不少专著,如《中草药成分化学》《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等。 6 {6 d6 c* m: @' C% T  m6 i
/ l2 Y6 f5 z1 G9 [
  
作者: fields    时间: 2007-8-27 13:19

3: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0 x4 O+ o4 L3 \6 X
3 n/ u9 O1 ]- v4 ?. Q                             国外医药的发展,以埃及与印度为最早 . z* _. x, F; x  v( ^4 {
; b/ H5 P7 y" W) N: F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寿命吠陀经(Ajur Veda)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公元 77年前后,希腊医生 Dioscorides编著“De Materia Medica”(药物学)一书,记载了约 600种生药,此书直至 15世纪在药物学及植物学上仍占重要地位。>古罗马>对药学的发展也有推进,如 Pliny(公元 23~ 79年)所著“Historia”,简略地记述了近1000种植物,其中很多可供药用。
# A4 e) h' N+ v8 p4 A2 Q' q" h0 i  1815年德国人C. A.Seydler发表了“Analecta Pharmacognostica”一文以后,德国学者相继出版了以讨论植物和动物性药物为主的著作,称 “Pharmacognosie”,后传入日本译为“生药学”。
8 Y1 g' I, }+ E5 }; r5 W  日本药学的历史,远较我国为迟。其本草学的书籍,大多引用和研究我国历代本草。1803年小野籣山根据我国《本草纲目》著成《本草纲目启蒙》一书,成为日本研究我国药物的重要依据。1828年岩崎常正著《本草图谱》。明治维新以后,旧日的本草发展为现代的生药学。1890年下山顺一郎编著的第一版“生药学”出版。* s! n3 S% A9 @- E
  1803年法国人发现生物碱,1806年德国人自阿片中提出了吗啡碱,此后开始了生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 }* t/ h0 M6 w9 [  1838年德国学者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构造的基本单位以后,显微镜也被用来研究生药的内部构造,成为生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期间,化学的定性定量方法也应用到生药鉴定工作中。其后,生药学的研究沿着形态学(宏观和微观)和化学的两个方向发展。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相继有了荧光分析和色层分析法等的应用,更加丰富了生药学的研究领域。使早期主要依靠外形和气味鉴定生药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0 J' Q, b. V( i+ F% j$ I
  在生药显微鉴定方面,自从1916年英国生药学家 Wallis创立了石松孢子法,以石松子为参考标准用来测定混合粉末生药的比例量或粉末生药中外界掺杂物的含量,使粉末生药的纯度鉴定获得了显微定量方法的有力武器。其后又发展了一系列生药的显微定量常数测定,如栅表比、气孔指数、脉岛数等。  
. U) G& T7 n. _* T: r5 E& z$ n; T, R  ^! Y2 D  N& z
                                               生药学研究的发展
) v# `2 I) O0 @  z: B; d1 {/ s+ M
; E! d* L; u% }! `! \* @  近来国外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工作很重视我国的经验,注意从植物药中寻找新药源。由于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出现,所以此方面工作进展很快。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细胞学的发展,在微观上从显微结构进入到亚微、超微结构到分子水平。在测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方面,有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质谱联用仪、酶免疫、放射免疫等新的分析手段,大大推进了生药化学成分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的发展,使化学成分分离、测定达到了快速、准确、精微和高效的水平。因此,扩大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研究的速度。生药学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些国家生药学研究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以植物化学的理论为基础的生源、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植物化学分类等方面,并且已开始以植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来鉴别生药。
) X6 B+ \0 U" |% D* c1 ^1 b* k* K/ E6 @  生药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探讨。首先是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生物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这些生物学因素来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接着又开展了对生药采收、加工、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近几十年来,人们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不少成就。此外,用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素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来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也已获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 fields    时间: 2007-8-27 13:24

4:应掌握的重要本草. S) G! \5 Q$ P2 I$ k8 W( H3 a/ ~- ]
                                           《神农本草经》
4 U; a/ C& m2 u+ v9 z/ }+ d * }% W6 v$ D4 A) x$ X8 e8 Q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明,成书年代约在西汉时期,公元 一二世纪左右。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并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形态真伪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各药的记述,则以药性和功效为主。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已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 i8 L3 r/ b+ |0 |  @$ q" {
, T0 V" I/ _6 e4 w- @# e                                                 《本草经集注》
$ R5 J/ ]/ K# \+ b0 k  C4 }: { ; E" y+ V% h1 \1 }0 E8 f
  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成《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本书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有的还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原书已遗失,现存敦煌残卷。其主要内容却散见于后世本草中。  
& a% M* l: r& A4 u' D/ ]) |3 \  H4 c$ S  t: z# ]8 \
                                            《新修本草》3 `3 O7 Y& }! o, r0 W
) ?9 i/ a; Y6 i$ K- X: b- H9 a
  唐代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新增山楂、芸苔子等114种新的药物,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等;大食传入的石榴、乳香等;波斯传入的茉莉、青黛;南洋传入的木香、槟榔、没药等。该书有较多的基源考证。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原书已散失不全,现仅存残卷。现有尚志钧的辑本《唐新修本草》。* k5 X- B& R" A' z8 t
  唐代个人编著的本草亦多,较著名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的《海药本草》等。  3 Y: q3 B; |6 x+ d6 ~
. [( j. b! s0 U% |# H2 L
                                                   《图经本草》
( k8 j3 I" n+ _  H
6 \3 r' F  _+ M( F  宋代在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至嘉祐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祐补注本草》或《嘉祐本草》,新增药物99种;又令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二十一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这些本草虽已散失,但为后来本草所引录。  1 P3 A  ^- g( L0 }
3 \9 b6 U# Y/ U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4 r  A( f+ h. Q+ v: l 0 L4 Y% m6 g' ]! }% U! w
  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是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将《嘉佑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在大观、政和年间,都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于书名上冠以年号,作为官书来刊行,以后遂简称为“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此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三十一卷,载药 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质量远远超过以前各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A3 d. F& x& ^9 F5 v
  宋代其他本草著作,尚有《日华子诸家本草》及寇宗奭的《本草衍义》等。5 D! @& v. Y- Q3 ]6 }- r
  金、元时代的本草著作有《珍珠囊》、《用药法象》、《汤液本草》和《本草衍义补遗》等。  - c2 r6 y) q: o; x/ `8 J* S/ G9 p( y
; G. a8 l) l5 c7 L3 }: m5 @) k8 S
                                               《本草纲目》# R2 R: a( j. Z/ u

- s( M  l) A3 F0 j. ?" W1 Y  明代的本草著作甚多,其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当推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800多种,历经30年,编写成五十二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有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如第14卷所载药物高良姜、豆蔻、缩砂密、益智子等排列一起,属于芳草类。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姜科植物,含有挥发油,与自然分类相符。对药物的形态鉴别方法和内容也是较为完善的。如描述丹参谓:“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这些描述都较为逼真。李时珍在“集解”项中,引录了很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本草对药物鉴别的记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有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 n8 ?, T# Y4 G  j  明代其他本草著作有《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本草原始》等。  ) m: I) U- a. q2 }8 l! G

; n; P' y6 c* R9 N/ k" b                                           《本草纲目拾遗》
. v7 d5 n* ]# z+ N7 N9 \6 i4 Z 8 y+ r6 O/ p) }% s- x6 R
  是清代著名的本草,赵学敏编撰,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7 i  c: k0 E6 ]3 Q) ]: ^1 N0 D/ y1 T" u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5 f6 o2 p, h1 D8 E4 @  O $ j  y$ E! S& w( Z# m! B: h: |
  是清代吴其濬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1714种,对每种植物的形态、产地、性味、用途叙述颇详,并附有较精确的插图,其中很多植物均经著者亲自采访、观察,并重视其药用价值;《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书摘录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载有植物838种。给近代药用植物的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欢迎光临 五味堂中医、气功论坛 (http://www.wwt.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