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医警句 [打印本页]

作者: 五味堂主    时间: 2008-9-11 17:57     标题: 中医警句

中医警句


7 O& v: w, C  q2 M) x! U' v* g. q' C7 H- _( _9 V! k( f  C
        中医的名言、格言和谚语,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其中许多是关于治法的警句,如同箴言和座右铭,含义很深,语言形象生动。读之发人深省,令人难以遗忘。它起到了规劝警戒的作用,使人闻者足戒,受益非浅。
8 Q) c/ T( r" W+ b3 g
0 Z: R4 L( _% J        这些警句,许多是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创造,如:“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是张仲景的一句话,虽是讲桂枝汤、承气汤误用致毙的,但却被历代医家引为要严格遵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警句。
4 ^9 `7 L, m5 }9 u4 c  \0 }$ U+ t9 S3 Z9 w1 |# Z( K( T( n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这是喻嘉言戒劝人们在阅读医书时,要抱严肃认真的态度,否则会造成病人无命的后果,可谓简短有力。这些警句还有许多是口头创造流传较广的谚语,往往难于找到原始出处,或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为大家所习诵。( e% {1 t" S/ a8 W6 o
* ^: J& k. c$ Q. j
        如:“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虽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有论人参滥用致害的专篇,但不及这句谚语那么响亮有力,朗朗上口。这句用大黄作比较,鲜明犀利无比,使人难于忘怀。对于滥用补药的庸医,也是一付最好的清醒剂。过去某种治疗上的时弊,历代医家莫不大声疾呼反对之,就有用警句这种形式的。
( S$ I1 T6 q. B# }( T) Z, n0 N6 n: O) q4 O3 Z
        历史上服石(东晋时期,仙道术士倡导食用石英、云母等矿石粉,意图寿如金石,永固不坏,实际上自贵胄,下自贫士,因此而亡者,不胜枚举)之风泛滥成灾,孙思邈晚年目睹其危害,曾大声疾呼反对,其中有一句话使人难以忘记,就是:“宁食野葛,不服五石”。他还说:“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这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的话,几乎成了当时反对服石恶习的口号,因此对纠正时弊起了不小的作用。9 D4 J* j/ Y9 s+ ?" a4 s

" M3 E+ u' b  A* }7 X        用药治病,事关性命,故不可不大声疾呼之,使之有动人肝胆肺腑之力量。这些警句既显示了语言的力量,以能流传不衰,更重要的是它是正反面经验的总结,是许多人的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其价值高于某些个案,或某种具体经验的总结,故值得珍视。
* W9 W' X; ~' L& X5 t; e
4 ~2 E& |/ |5 }2 k' ^+ Q        这里再推荐一首有名的治法警句,以供选用:“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李中梓《医宗必读》引应震语)。讲的是,不可以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置方法用药,更不可以“见有是病,既用是药”的汤头,草率行事。行医人,见此语不仿抄录之,贴于易见之处,使自己慎思之,力行之,警戒之。 ; S4 y! b  \$ y1 i* K

! l1 z4 @# t. o/ X' ~) j$ H

(文章出处:中国健康网络)


作者: 苏子    时间: 2009-2-28 14:18

药是要根据他的药性和病症来使用,切不能胡乱使用,是药三分毒,哪怕是补药,牢记在心,还不要忘了医德。
作者: 杏林痴叟    时间: 2009-3-8 16: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五味堂中医、气功论坛 (http://www.wwt.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